河南省淅川县这次16.6万中线工程移民大迁安,圆满实现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和“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安全无事故”目标。这期间,淅川县公安局用对人民的大爱挺直了坚强脊梁,用刚毅的身躯扛起使命担当。时光渐远,记忆永存。国家行动的丰碑上清晰地镌刻着这支铁军建立的不朽功勋,渠首大地的青山绿水间仍时时回响着这支英雄队伍所留下的铿锵足音。
一、局长政委作标率
移民在哪里呼唤,民警就在哪里出现;民警冲向哪里,局长政委定然冲在最前面。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涉及淅川县11个乡镇,186个村,1312个村民小组,移民集中搬迁需要196个批次。工作规模大、任务重、批次多、强度高,是摆在时任淅川县公安局局长、政委面前的严峻现实。
淅川县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于一体。随着搬迁工作的启动,移民顾虑多、想法多,尤其是乡村债务化解、”两会”存贷款兑付、村组集体财产分割等,各种矛盾和问题骤然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再加上移民村的道路状况差,通行能力有限,给移民平安、顺利搬迁带来了很大难度,增加了疏导交通的工作量。指挥交通、治安防范、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一切的一切对于仅有400多名民警的淅川县公安局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他们面对的是一场罕见的大仗、硬仗和苦仗。
淅川县公安局时任局长畅建辉(右二)在移民搬迁现场指挥
动员会上,南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淅川县公安局局长畅建辉的讲话斩钉截铁:“公安机关是维护稳定的第一主力军,为大搬迁保驾护航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困难有多大、任务有多重,我们都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坚决用‘实干、创新、拼搏、争先’的淅川公安精神,圆满完成移民迁安安保任务”。会上,他还带领全局民警面对党旗列队宣誓:“我将以决战决胜移民保卫战为光荣使命,自觉维护警察的形象和尊严,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坚决完成任务,以出色的工作向组织、向人民、向历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重于泰山,使命崇高光荣。在历时三年的移民大迁安中,畅建辉从试点工作启动开始,就高高举起了移民安保的大旗。他踏遍淅川环丹江口水库涉迁的所有移民村,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处置治安案事件,勘查搬迁路线,规划停车场地,增设警示标牌,安排部署警力,就连每个村、每个组的道路如何开拓,停车场如何平整,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如何解决问题等,一一拿出了科学详细的方案并认真付诸实施。全天候的艰辛和不停息的奔波导致他扁桃腺肿大,咽喉疼痛无法进食,但他利用夜间输液吃药,白天继续深入一线工作。脚丫磨破了,鞋底跑穿了,他却很开心——亲自总结出试点移民搬迁中安保工作的十大经验,探索实施了《淅川县移民搬迁批次安保工作流程》和《淅川县移民安保工作规范》等,有效保证了全县移民大搬迁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
2010年8月的一天晚上,淅川境内电闪雷呜,大雨倾盆。凌晨3点,畅建辉已经在研究部署大石桥乡贾洼村和滔河乡上寨村雨中搬迁安保工作。“由于大雨,路况不好,按要求不具备搬迁条件,但移民们房屋已拆,我们就从人性化方面考虑安排车队过来装车!”畅建辉在与乡镇主要领导等沟通后坚定地说。紧接着他又安排县交警大队及时调剂车管所、城区民警增援,如期圆满完成了贾洼和上寨两个村移民搬迁的交通安全保卫任务。
2010年8月19日,上集镇李营村32名移民群众被困,形势万分危急。接到报告后,畅建辉等立即调集50多名武警、巡特警及消防官兵冒雨赶到现场。黑夜里,他们冒着危险,一趟趟营救群众。深夜11:00点,32名移民乡亲全部营救上岸,可他和同事们浑身像散架一样没有了力气。
时任县公安局政委张士文更是冲在第一线。2010年12月11日,星期天。已搬迁到南阳市宛城区茶庵乡贾洼村的部分移民因一事误解欲返淅川。下午5时左右,数百名移民开着华川车、三马儿车、小八匹拖拉机共四五十辆,沿着国道312穿过内乡县城区。张士文闻讯,20分钟赶到事发现场。面对汹涌的群情,他大声喊着:“乡亲们,我是淅川县公安局政委张士文,货车载人十分危险呀,停车,必须停车!如果一定要走,就让车从我身上碾过去!”次日天亮,移民乡亲们在他的护送下回到了新村。当年春节前夕,幸福的贾洼移民还给市政府送去了感谢的锦旗,他们更没有忘记那个“淅川公安老乡张政委”。
张士文工作起来不分昼夜,试点搬迁中因任务叠加曾连续四天四夜末睡觉,家里的事情根本无暇顾及。为使安保工作万无一失,他积极协助乡镇政府做好道路修复工作,并在车辆经过的险要路段增设警示标牌,临时限速标志等。每天12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把他累病了、累瘦了、晕倒了,但他始终坚守在指挥前沿,直到大搬迁全部完成。
这就是我们的公安局长和政委,他们和民警们一样:衣服淋湿了穿在身上暖干;工作太累时随便靠个地方歇息片刻;高温酷暑下他们汗如雨下;大雨倾盆中他们冒雨行警!
二、交警大队冲在前
这次淅川县16.6万移民搬迁道路仅有两条:一条是新修的省道S335线,承载着仓房、香花、九重、厚坡、马蹬、上集等6镇移民搬迁运输任务;另一条为宽度不足10米的县道X011线,路面窄、弯道多,这既是盛湾、滔河、大石桥、老城、金河等乡镇出县外迁移民的唯一道路,又是淅川、内乡两县通往湖北十堰的主要通道。车辆进进出出,道路不仅要保证能够随时装车,还要保持无障碍通行……另外,淅川还有一些村组、农户不通道路,搬迁物资要靠人力搬运、三轮车乃至乘船转运。
面对经常堵车的严峻形势,淅川县交警大队创造性地提出了“进村车队先远后近,出村车队先近后远”的交通车辆管制,采取疏导分流、限时通行,对移民迁安车队和工作用车实行科学错峰等措施被采纳实施。同时,他们还建议在县道X011线和省道S335线必要地带设置了11个大型临时停车场,实行中转、错峰调剂,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沿线警力部署更需创新模式。交警大队科学调配警力,在主干道沿线关键路口派出专人把守,定人定岗定责,实现了点、线、面有机结合与灵活机动的调度模式有机统一。
淅川县公安局时任政委张士文在移民村现场指挥搬迁
2010年6月21日,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启动。7月1日到3日,老城镇安洼、险峰,马蹬镇高庄、任沟,仓房镇党子口,滔河乡凌岗,盛湾镇单岗7个村共计1293户、8537名移民相继搬迁,7个批次仅工作人员就有1987人,车辆多达1079台。交警大队提前一天安排警力,赶赴移民村。道路安保任务从1日上午11点开始,710辆货车、219辆客车组成的车队陆续进入移民村。12点30分他们接到老城镇石家沟路口发生移民车队拥堵的报告后,一边迅速派人前去支援,一边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采取了“三先三后,错峰行驶”措施。即搬迁时先货车后客车;货车进时先远后近;驶出时先近后远。对同一天、同一条道路出现多批次搬迁,则实行错峰行驶,即社会车辆绕道或禁止驶入移民路段,进入车辆“先远后近”、驶出车辆“先近后远”,有效地避免了移民车队发生冲突。
7月2日上午,移民车队上了沪陕高速,从盛湾到石家沟路口,从县道X011线到西峡县城区52公里的道路上全是移民车队。交警大队的同志们既要保障道路不发生拥堵,又要指挥引导上千台移民车辆进入移民村有序停放,一连几天每位民警坚守岗位、履职尽责,从未一人叫声苦,喊声累。民警孙书恒一直在老城石家沟路口至县城薛庄转盘段执勤。这段路是滔河、盛湾、老城、大石桥、金河等乡镇移民车队必经之地,每天车流量达千余台次。由于酷热难耐,他每天都喝四五盒藿香正气水。7月3日,正在疏导车辆的孙书恒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附近居民把他抬到阴凉处,孙书恒醒来后担心道路拥堵,就咬咬牙继续冲上了前线。在全体交警的共同努力下,直到3日下午13时,车队才全部驶入沪陕高速。
2011年6月27日这一天,淅川县要搬迁7个批次、5193人,搬迁车辆1200多台。为完成道路安保任务,县交警大队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办法组织工作:“点”上利用县移民指挥部道路安保席对所有进出车辆作统一调度;“线”上在金河镇薛庄路口、淅西路口等五个主要路段固定警力,负责道路安保;“面”上由交警大队10名班子成员分包10个乡镇,分头做移民车辆指挥、疏导等工作。26日早上5点钟,点、线、面人员全部到位,个个全神贯注地24小时指挥交通,疏导车辆,确保了大批量搬迁车辆的顺利和安全行驶。
“特殊行动,万一遇难,请多保重;儿子,老爸托你,欠帐定要还……”
冯遂昌,淅川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2010年4日17日,他在赶往大石桥乡处理西岭村移民群集乡政府事件时的途中发给妻子李春玲的短信。
留下遗言,他跑在巡特警大队的最前面。电话里,他沙哑着嗓子对妻子说:“这是使命,不容退却!”那一天,妻儿两人远在四川省遂宁市。短信息的后面,全是他买房欠下亲戚朋友的具体钱额。就是在这次执行任务中,他的钢盔帽被人砸裂了口,所幸的是人平安无事。
45岁的张荣超,是淅川县交警大队勤务中队副中队长。2010年10月,全县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刚结束,觉得吃饭不顺溜,便回到南阳老家检查身体。之后,他被确诊为食道肿瘤,且发病处距口腔26厘米,动脉血管密布,不具备手术条件,只能进行放射保守治疔,直到次年3月出院。5月13日,得知第二批大规模移民搬迁已经启动,他疾速赶到淅川找着新任交警大队长穆建波请求参加战斗。
面对这位好兄弟、老战友,穆建波没有拒绝的理由,只好派他到县城西城区的金诃镇黄牛转盘处站岗值班。自此,为了更好地工作,张荣超放弃了放射治疗,只用中药缓解病情。随后的大搬迁期间,无论是凌晨两点的执勤,还是烈日暴雨下的交通指挥,他从未停歇。后来因病情突然恶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被誉为“黄牛岗上的好交警”。
王红,淅川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车管所所长。2010年第一批大搬迁期间,母亲病重住进了淅川县人民医院,她分包仓房镇的移民迁安工作,因为隔着丹江口水库常常忙到三更半夜才能回到县城。作为唯一的女儿,她很想尽孝道,但强任悲痛坚守在移民第一线。就在她指挥仓房镇沿江村搬迁车队时,爱人打电话告诉她母亲去世了。可王红只有失声痛苦,这只能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
在移民安保攻坚战中,淅川县交警大队民警冲峰在前,谱写了一曲曲爱民之歌、奉献之歌、忠诚之歌。
三、公安干警显真情
移民搬迁平安为先。作为基层派出所主要任务是处理搬迁现场的各种突发事件,争取在移民搬迁之前将过去积累和新近发生的纠纷全部处理完毕。淅川县公安局以盛湾派出所所长梁永琦为代表的各派出所民警们,在搬迁的日子里每天早晨5点就要到达搬迁现场,协助搬家,处理纠纷。
2011年6月21日,盛湾镇马山根村150户513名移民,全部要迁往宝丰县杨庄镇柳沟营安置点。村民马玉典考虑到要搬新家了,就把前几天拆房留下来的木料装了满满一拖拉机,打算送给住在邻村的妹妹。
6月19日18时,马玉典开着拖拉机出发不久,就在村外狭窄的小路上与骑摩托车的李军岐相遇。看到拖拉机上横七竖八的棍棒,李军歧慌忙往路边躲,没想到瞬间连人带车摔到了水沟里,当天就被送进医院。经检查,两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插入肺部。
李军歧是盛湾镇姚营村人,8月份也将搬迁,他声称马玉典撞倒了自己,必须赔偿他的损失,还扬言:“他要是不赔,搬迁时我就带人去拦车。”而马玉典称自己根本没有碰着李军歧,是他自己摔伤的。梁永琦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一看拖拉机上确实没有碰撞的痕迹,赶紧让交警大队固定了现场证据,他带着结论找到了李军歧解释,但李军歧及家人情续激动,不听劝解。
眼看就要耽误搬迁大事,梁永琦决定从情感上来感化。6月20日,他带着鸡蛋、牛奶等物品陪同李军歧到淅川县人民医院治疗,还把口袋里仅有的1100元现金当场垫支为医疗费。随后在了解到李军歧的家庭比较困难时,梁永琦又找到盛湾镇政府和县卫生局领导帮他解决低保并适度增加移民补助费,同时在政策允许内调高了李军歧的新农合医疗报销比例。
人心都是肉长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马山根移民车队出发前夕,李军歧及其家人最终愉快地接受了调解结果,车队按计划如期顺利出发。
搬迁工作千头万绪,一个小问题不解决就会给移民大迁安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对此,梁永琦是说破了嘴,跑坏了腿。6月21日5时30分,在现场交警的指挥下,马山根村搬家的84辆货车依次上路,但喊了几次的72号车司机陈科,站在离车10几米的地方就是不肯上车。
听到对讲机呼叫,梁永琦急忙跑到跟前把陈科拉到一边,递给了他200元红包。陈科刚想上车却被母亲拦住,并夺过红包塞给了梁永琦,非要兑现前天的承诺不行。事情原由是这样的:因为搬迁需要动用大量货车,开封司机陈科几天前通过物流公司介绍,来到了马山根村为移民蔡文发家搬家,费用是1500元,陈科的母亲押车。
6月20日下午,当蔡文发将一口棺材往车上抬时,陈科的母亲当即就拒绝了,因为开封的风俗运棺材不吉利。而蔡文发也发了火,称“我租车我作主,想装啥就装啥”。现场负责协调的梁永琦赶紧把陈科母子请到移民指挥部做工作,端茶倒水,好话说尽,最终同意在笫二天车辆出发前由蔡文发加200元红包给司机,同时陈科的车由一辆警车单独护送过渡口,不随搬迁车队走旱路。故此,直到双方的前天预约落实后,陈科的车辆这才放行。而这时,蔡文发一家早已坐上了载人客车出发,全然不知道民警为了能让他及时出发还做了这么多工作。
巡警朱恒建,服务移民见真情。2010年7月3日早6时30分,一阵鞭炮声响后,15辆客车从淅川县老城镇险峰村徐徐出发,车下送行的亲人和车上远迁的移民,不停地相互挥手告别。险峰村的213户881名移民此行的目的地是新乡市封丘县。车上,60岁的朱明军扒着车窗,目光不断在沿途执勤的民警身上搜寻。他在寻找自己的儿子-----淅川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朱恒建。几小时后,铲车将开进险峰村,朱明军生活了60年的老家从此将会夷为平地,不付存在。
而在同一时刻,在邻乡大石桥境界姚家湾村,16辆客车同样开出了村子,130户172名移民,开始往宛城区红泥湾镇移民新村进发。朱恒建站在路边,右手举在额前迟迟不肯放下。他用敬礼送别这里的移民,他知道,爸爸妈妈此刻正和这些移民一样,再看故乡最后一眼。
两个月前,朱恒建得知父母的搬迁日期,但担负着繁重的保卫工作任务,回家看看的计划一拖再拖。6月30日,朱恒建送走了大石桥乡姚湾村第一批移民后,决定抽出时间回家一趟。7日1日下午1:00时,朱恒建喊了3位同学,一起回到家里。此时,家中3间老屋已经拆掉,粮食和旧家居堆了一地。父母亲一见儿子回来,兴奋地迎了上去。朱明军说,再等一会儿儿子不回来,我就要去村头找志愿者帮忙了。
朱恒建简单和爸妈寒喧几句后,立即和同学们忙活起来。留给朱恒建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他被安排在大石桥乡执行巡逻任务,当天下午3点半前必须赶回工作岗住。小麦、水缸、桌椅、旧床……下午3点,“老家”一点点被装上了货车。满头大汗的朱恒建开始与父母作别:“爸、妈,儿子就不能陪您们去新乡了,路上多保重!”临走前,朱恒建特意用辘轳摇上来一桶井水,他担心爸妈到新乡水土不服,也想让他们留个纪念,免得爸妈想家想儿子。朱恒建说,临别时,他看见老爸眼里噙着泪花,就赶紧说了一句:“爸爸妈妈,任务一完我就去新家看您们!”父亲接过话说:“都是离家的人,先照顾好乡亲们,但无论再忙春节要回家!”
34岁的朱恒建已有11年警龄,因腿部静脉曲张做过手术,不宜长时间站立和奔走,大移民前夕,局领导把他从乡镇派出所副所长位置调整到治安大队。上任后他和10名巡警一道,被分派到共有7个村子先后要搬迁的大石桥乡。
7日7日下午4时,朱恒建随队进驻大石桥乡东岳庙村,他们和15名应急分队成员被编成8个小组,晚上打更巡逻。朱恒建说,移民的房屋一般在搬迁的前两天就扒掉了,所以东西都露天堆放在村子里,等待搬迁车辆到来,而这个时侯一些收购旧家具和废品的小贩就会闻讯而至,为了防止有人顺手牵羊,他们必须不间断地昼夜巡逻。
7月8日上午10时,村里突降暴雨,持续下了3个小时,降雨量达64毫米,引发了山洪。村里进水,道路被淹,靠近河水边儿的两辆货车同时被困在洪水中。这时侯,熬了一夜的朱恒建正在警车上打盹儿,顾不得腿痛难忍,起身冲进暴雨中。紧接着,县防暴队、武警官兵、消防战士都赶到了现场,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险,159名移民全部安全转移。朱恒建他们总算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移民村是一线,县城则是移民大后方。2011年6日22日,淅川县公安局新任刑警大队长李占魁,带领4个严打中队集中行动,抓捕逃犯19名,极大地震慑了罪犯,促进了移民后方稳定,也让全县公安民警更好地专注于移民工作。
…… ……
在服从淅川大局、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的伟大战役中,淅川县广大公安民警用自己的血和汗,谱写出了辉煌的篇章,换来了一项项殊荣:淅川县公安局分别对河南省公安厅,南阳市委、市政府授予集体二等功,陈淅刚荣立一等功,刘西京、刘新生、谢继耀分别荣立二等功。6名民警家人去世,而他们本人仍在安保现场,26名民警在处置突发性事件、抢险救援中受伤,38名民警晕倒在搬迁现场……
胜利,属于伟大的丹江口库区移民!属于英勇的淅川公安民警!(梁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