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诚,又名郑吉九,1917年农历二月初三出生于豫北济源坡头镇毛岭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接骨先生,触诊经验丰富,常年为当地百姓义务接骨。郑诚兄弟三人,排行最小。他自幼勤奋,聪明好学,深受父亲的喜爱。12岁时,父亲就把祖传的接骨技术传授给他。16岁又送他到孟县(现孟州市)东亚医院学习西医。郑诚表现出色,品学兼优,两年后又争取到洛阳广济医院实习两年的机会。期满后,他回到家里为乡亲们看病疗伤。郑诚是黄河北岸坡头一带引进西方医学的第一人,他首创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根治了无数个地方流行梅毒、黑热病等疑难杂症,他发扬光大的祖传接骨术,更是人人皆知。
一、报国忧民 为抗战军民医伤治病
毛岭村一带属于丘陵山区,抗战时期,那里道路崎岖不平,沟壑纵横,环境十分恶劣,出现摔跌骨伤的人数较多。日本侵略者占领济源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抗日军民造成的伤害更是严重。据史料记载,仅1940年到1944年间,毛岭村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村民人数达34人,伤残的更是不计其数。国难当头,百姓危难时刻,为减轻人们的痛苦,郑诚在家里开办了诊所,用其独特的治疗方式为抗日军民医伤治病。
杜八联抗日自卫团成立后,郑诚加入自卫团,当了一名随队医生。每次战斗中,他总是带着急救药箱,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炮火之中。1944年8月,八路军打掉了日军盘踞在陈岭的最后一座岗楼,解放了杜八联。杜八联自卫团与砚仙联自卫团合编为“太岳四分区豫北抗日第二支队。郑诚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医官,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跟随部队奔向新的战场,豫北、豫西战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后来,为配合陈谢大军横渡黄河,组建战地医院,组织上安排他返回济源,在毛岭、苇园组建民兵战地医院(济源党史称毛岭村为济源县战场急救包扎所)。1947年,民兵战地医院迁至济源县城南街后,他又奉命随济源支前大队转战晋西南,参加解放运城、临汾战役。特别是在陈谢大军横渡黄河天险、解放洛阳的战斗中,他带领的医疗救护队,冲在阵地前沿,抢救伤员。队员们不怕流血牺牲,不叫苦和累的精神激励着战士们,为战斗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两次受到了部队的表扬,还得到锦旗一面。
二、殚精竭虑 为卫生事业发展做贡献
1945年7月,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毛岭村郑诚的家庭诊所里,成立“济源县战场急救包扎所”。次年,济源解放,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包扎所迁移到县城南街,更名为济源县民兵医院。有病房11间,简易病床40张,医护人员9人,以治疗外伤为主,郑诚担任院长。从此,济源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拉开了序幕。在缺医少药的时代,为提高医疗水平,减少病人痛苦,郑诚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招收李继贵、翟作海、琚立英、王生富、宋世法、行高富、张正富等一批优秀青年加入医疗队伍。他亲自授课,培训医护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济源医疗卫生事业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为保证群众吃饱饭,有病得到医治的基本要求,县民兵医院先后合并为济源县卫生院、济源县人民医院,郑诚担任院长。他们设立了医疗股、总务股,门诊部迁移到县城关帝庙内,尽管这些卫生机构设施简陋,条件较差,可在当时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53年,组织上安排郑诚到新乡行政专署公费医疗门诊部、省三院门诊部担任主任,他认真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责。后来,他担任新乡地区卫生局副局长,经常深入各县检查指导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中,为新乡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9年,为贯彻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精神,新乡地区组建备战医院,郑诚奉命率新乡地区的30多名医务人员,赴济源王屋山区组建地区备战医院,他在备战医院担任三年院长,为那里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75年,驻马店地区连降特大暴雨,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一声令下,郑诚带领医疗队奔赴救灾现场。1976年济源工区成立,组织上调任他担任工区卫生局局长,工区撤消后他又返回地区继任卫生局副局长,至离职休养。期间,郑诚还担任济源县第二、三、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委员、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职务,履行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
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切服从组织的决定,一切服从革命工作的需要,郑诚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不计名利、得失,奉献一生是他的人生写照。
三、悬壶济世 为百姓的健康奉献一生
郑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人们敬佩的是,他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他的诊室里,总能听到他耐心细微地了解病情,用温暖的话语缓解他们焦虑的情绪。对那些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他更是不遗余力去提供帮助,甚至自掏腰包为患者垫付医疗费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父母心"的深刻内涵。其实,郑诚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多次调资他都让给别人,自已一直拿着低工资收入。他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5个孩子,两个哥哥早亡,还有年幼的侄子在农村靠其供养,既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过对患者的帮助。
郑诚在工作岗位上都是以医院为家,对待患者胜似亲人,总是带着感情转病房,想着患者开处方。白天坐门诊,下班后转科室,从急诊到病房都有他的身影,几乎每夜都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对于慕名而来的病人,他一视同仁,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有时高峰期耽搁一两个小时吃饭,他也要耐心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郑诚对家乡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年,家乡一带生活困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亲们看病就医难,小病忍着,大病撑着,郑诚每次回乡,大家都会找他医伤治病。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路边村头都是郑诚的诊断工作室。他回家时总是携带一个大药箱,随时随地为群众服务。乡亲们对他信任,有的有了大病难病,几经辗转到二百多里外的新乡找他诊治,凡是从家乡来的病人,他都热情接待,积极协调,安排住院,及时治疗。有的病人一时住不上医院,他还要亲自为他们安排吃住。
郑诚的爱人李玉凤也是知名的医生。他们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后代,子女们都继承他们的事业,成为国家医学栋梁。他的侄子郑祥义,在他们的资助、培养下,成长为河南农业大学的知名教授,是河南省优秀专家,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郑诚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堪称后世楷模。他披肝沥胆,为医疗卫生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后人们学习的榜样。(作者 李继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