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25年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由于要编写《卢氏县老促会纪事》的缘故,在翻阅历史资料时,几份被岁月尘封的书信往来复印件悄然映入眼帘,如同钥匙般轻轻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这是王树坤的孙子王当生与新四军战士李学谦之间的通信,它们不仅见证了两位老人跨越70余年的深厚友谊,更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军民鱼水深情的故事。
1946年,新四军战士李学谦在卢氏县负伤,是王树坤一家不顾个人安危,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这段恩情,如同烙印般深深镌刻在李学谦的心中,成为他一生的坚守,同时也如同一股不竭的力量,激励着他的后代不断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革命精神。于是,我决定将这段故事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卢氏的革命历史,铭记老区人民的伟大功绩。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新时代卢氏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学谦
一、战火中的救助
1946年,中原大地烽火连天,国民党军队对中原军区部队发动了大规模“围剿”。在卢氏县双龙湾镇与双槐树乡界岭的桃花岭(又名大岭)一带,中原突围部队李先念部五师七团奉命前往执行任务时遭到国民党军伏击,双方激战三天三夜。战斗中,五师七团文化教员、年仅19岁的新四军战士李学谦英勇负伤。部队在转移时不得不将他安置在桃花岭北侧的山洞中。后来,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辗转流落到了卢氏县双龙湾镇久富村。
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家住久富村沟垴苇园沟的农民王树坤被一阵急促且激烈的狗叫声突然惊醒。他迅速穿上衣服,唤醒了大儿子德正和二儿子德秀,三人点亮灯笼,踏着厚厚的积雪,急忙出门探查究竟。在他们院子边的牛草庵门口躺着一个青年男子,衣着破烂,身体虚弱。王树坤,一位地地道道的朴实农民,心地善良而纯朴。当他看到这位衣衫破旧、遍体鳞伤的青年男子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怜悯之情瞬间涌上心头。尽管他知道收留伤员可能会给全家带来灭顶之灾,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王树坤一家把李学谦扶到床上,为他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汤。然而,李学谦的伤势严重,需要长期治疗。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王树坤把李学谦藏在了附近一个被掏空的玉米杆笼内,并用扫帚扫掉了雪上的脚印。王树坤一家人对这位年轻的战士照顾得无微不至,同时也害怕不小心暴露了他的藏身之处,给全家带来灭顶之灾。
果不出所料,第二天中午,当地保安团就来到了久富村,开始搜捕新四军掉队人员。他们把王树坤全家赶到房外,鞭打逼问。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王树坤一家始终没有说出实情。敌人恼羞成怒,烧掉了王树坤家仅有的三间茅草房,还用辣椒水灌进了王树坤的眼睛,导致他双目失明。
尽管如此,王树坤一家仍然没有放弃对李学谦的救助。他们请来了村里的土医生郭景贤为李学谦医治伤口,还跑到几十里外的药铺,精心挑选了上好的中草药,小心翼翼地熬制成汤,轻轻地为李学谦擦洗伤口。在王树坤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40多天后,李学谦的伤口愈合了。为了不拖累王树坤全家,李学谦毅然决定离开他家,在久富村的私塾里教了几个月书。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他竟意外地被龙驹保长抓去卖给县保安团,被迫当了30多天教员。后来他趁夜翻墙逃跑,经洛宁到洛阳,再到武汉等地,到处打听自己的部队。
二、感恩的回访
时光荏苒,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李学谦在部队里表现出色,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在卢氏县久富村那段难忘的日子和王树坤一家的救命之恩。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学谦因为这段历史被质疑而含冤受屈。直到1971年党组织派人到卢氏县久富村找到王树坤一家调查核实后,他的冤屈才得以昭雪。1975年冬天,已经转业到江西南昌洪都机械厂担任党委书记的48岁的李学谦,终于有机会回到魂牵梦萦近30年的卢氏县,看望他的救命恩人王树坤一家。
那时的卢氏县,交通极为不便,道路崎岖难行。李学谦怀揣着满腔的思念与感激,从遥远的江西启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卢氏县城找到了一个歇脚之处。次日清晨,他搭乘着破旧的班车,摇摇晃晃地驶向横涧河口。下车后,他踏上了崎岖的山路,翻越了鳖爬岭、马鞍潭、蚂蚁岭,又跑了20多公里山路,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执着,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即将见到恩人的喜悦与激动。当他出现在王树坤面前时,这位年迈的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他们的手紧紧相握,眼眶泛红,寒暄的话语如同泉水般涌出,似乎有说不尽的往事和感激之情。
李学谦在王树坤家里住了一个多星期。他挨家挨户地走访座谈,每到一处,都能深切感受到山里亲人那份质朴无华的热情与善良,仿佛一股暖流温暖着他的心田。当他目睹久富村那简陋的屋舍、匮乏的物资,村民们艰辛的生活现状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与酸楚!于是他不声不响地赶到县城买了许多食品、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分发给乡亲们,还给各家取掉堵窗户的烂衣服,钉上了雪白明亮的玻璃纸。
离别前夕,李学谦提出要去看看当年藏身的大石窑。王树坤让儿子王德秀陪着他一起前往。通往大石窑的山路十分难行,但李学谦却走得兴致勃勃。他一边攀爬着一边讲述着桃花岭战斗的情景,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和王树坤一家的救命之恩。
李学谦离开卢氏的当天,王树坤送了他一些卢氏的红豆、小米和糁子等,还特意让儿子德正、德秀、孙子当生把李学谦送到卢氏县城,还在县城照相馆与李学谦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王树坤老人把这张合影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作为对这段深厚情谊的永恒纪念。
三、书信传情
自从李学谦感恩走后,王、李两家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虽然山区通信条件落后,没有家庭电话,但他们依靠邮寄书信相互沟通、相互祝福、报报平安。
李学谦读过师范,当过文化教员,自然自己执笔写信。而王树坤虽然读过私塾,脑子好使,但因年迈体弱、双目失明,就让读过高中的孙子王当生代笔回信。他们几乎每个月都会写一封信给对方,倾诉着彼此的思念和牵挂。
在书信中,李学谦经常询问卢氏老区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情况,对王树坤一家的生活也十分关心。他时常慷慨解囊,寄来钱物与衣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王当生则频频回信,细致汇报老区的新风貌,娓娓道来家乡的山水之美与淳朴民风。
1976年10月,王当生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1979年还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部队期间,他经常给李学谦写信汇报在部队的学习和训练情况,并得到李学谦的鼓励。1981年3月28日,李学谦知道王当生可能从部队复员回家乡时,给王当生写了一封回信:”当生:你好!来信早已收到,未及时回信请原谅。你前—封信说是要复员,所以我写了一封信寄去卢氏。可是这封信又说上级批准你留队,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多在部队上锻炼几年,对年轻人来说是很难得的。尤其是像你这样有专业的人,更可以把专业技能掌握得牢固,为祖国‘四化’多做贡献。希望你们青年人不要辜负老年人的期望,你们的前途是无限的,而我们这一代人年龄50多岁了,很多事力不从心。再加上按规定离退休时间越来越近,就是拼命干也赶不上你们年轻人。我很想念卢氏,不知富饶的熊耳山下农业搞得怎么样?生活比前几年有无明显改善?平时我常想家,久福生产队那条山沟林业和水利都是很丰富的,木耳以及中药材等都可以集体和个人经营,只要按照实际情况治山治水,那里人民生活一定能够改善。请有时间来信说说家乡有什么变化,以便互相鼓励,共同前进。祝你努力学习,愉快服役。”在信中,李学谦把卢氏称之为“家乡”,可见他对卢氏老区的一片深情,从他的内心深处早已把卢氏当成了他的家乡。
1982年冬,王当生光荣退伍,回到了家乡卢氏。当选为久富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学谦得知后非常高兴,写信鼓励他要发扬部队传统,当好建设家乡的带头人。这些书信见证了王、李两家跨越时空的深情厚谊。它们不仅传递着彼此的问候和祝福,更承载着对那段革命历史的共同记忆和缅怀。在这些书信中,我们看到了革命战士不忘初心、感恩回报的高尚情怀,也看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厚感情。
1986年6月,王当生与李学谦约定好,决定前往南昌拜访。当王当生到南昌后,却从李学谦妻子口中得知,李学谦临时接到单位命令,让他带团到沿海地区执行任务去了。之后几天,王当生在李学谦爱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南昌“洪都飞机制造厂”和“八一英雄纪念馆”等处。之后几年,他们两家依旧保持着书信来往。
然而,遗憾的是,后来由于南昌市洪都机械厂邮箱号码变更以及磨沟口公社体制几经易名等原因,双方信件被邮局屡屡退回。再后来,因李学谦离休、王树坤后代外出打工等原因,双方通信就中断了。然而,这份深情厚谊非但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丝毫减弱,反而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始终紧紧连接着两颗炽热的心,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四、续接亲情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过去了三十多年。2019年初,久富村召开会议讨论开发红色旅游事宜。王当生谈到1946年桃花岭战斗和爷爷救助李学谦的事情后,大家认为很值得挖掘整理成书。然而,却无法与李学谦联系上。
家住久富村、时任三门峡陕州区农商行书记的张巍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联系李学谦的重任,历经一番周折与不懈努力,最终成功与李学谦的大女儿李爱国取得了联系。李爱国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激动,立即与妹妹李新农一起专程赶到卢氏县接续这份跨越了七十多年的亲情。
2019年11月2日上午,卢氏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办公室里热闹非凡,在这里将召开一场座谈会。县老促会会长彭修身(县原人大主任)、副会长刘保安(县原政协副主席),党史办主任靳治民,老促会副秘书长雷燕、张卫东,市人社局局长赵章锁(王当生邻居,久富村人),三门峡陕州区农商行书记张巍馨(王当生邻居,久富村人),王树坤孙子王当生参加了座谈会。李学谦的大女儿李爱国、三女儿李新农在这里受到了热烈欢迎。
卢氏县老促会座谈会现场
她们将受父亲所托,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到卢氏老区王树坤家中,探望感谢他们两次挽救了父亲的生命。座谈会上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着王当生、李爱国、李新农讲述那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并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做了补充发言。王当生拿出了李学谦与他们的合影照以及写给父亲王德正、大伯王德秀还有他本人的部分书信给她们看。信中有关心王当生部队生活的,也有询问卢氏发展变化的,每一封信都饱含深情。李爱国姐妹俩望着这些珍贵的照片和书信感慨万千!她们声音哽咽地说:“谢谢你们!是你们救了我父亲!这份恩情,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座谈会结束后,李爱国、李新农在靳治民、张卫东、县电视台记者祝毅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双龙湾镇王树坤家中探望。此时,王树坤老人已经离世多年。李爱国姐妹二人在王当生家吃过午饭后,又去拜访了王德正的女婿张志军。之后又走访了桃花岭战斗知情人、90岁的张玉梅老人。李爱国姐妹二人提出让王当生作向导,到他父亲当年负伤藏身的大石窑实地探访。
2019年李爱国、李新农与王树坤家人合影
尽管山路铺满落叶、湿滑难行,但两姐妹仍然决心前往。她们说:“再难,也得上,这是来时老爷子叮咛的事,也是我俩的初衷。如果半途而废了,不仅回去没法给老人家交代,而且会给自己留下遗憾的。”姐妹俩还在大石窑前合影留念。下山回来时,李爱国深情地望着桃花岭说:“卢氏山好、水好、人更好!感谢王树坤搭救了我父亲,王家人永远是我们家的恩人!”
右一:李新农 右二:李爱国 右三:王当生
李爱国姐妹俩离开卢氏时,还送给了王当生一架飞机模型,并偷偷留下2000元红包。王当生发现后,赶快用支付宝把2000元给李爱国退回去,却被拒收。这次探望不仅接续了王、李两家跨越七十多年的亲情,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王当生表示,他计划拍摄更多关于卢氏家乡变化的照片,之后前往南昌,让李学谦老人看看家乡的变迁,并与兄弟姐妹们相聚叙旧。李爱国姐妹离开卢氏一个月后,新冠疫情全面爆发,这阻碍了王当生前往南昌的计划。遗憾的是,2022年12月26日,李学谦老人已溘然长逝。
老年李学谦
五、传承红色基因
王树坤与新四军战士李学谦的这段鱼水深情不仅是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更是一份宝贵的红色资源。它见证了革命战争时期军民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英勇事迹,也彰显了革命战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品质。
为了将这份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卢氏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精心编纂了《浴血春秋——卢氏县革命老区史料汇编》,其中收录了包括王树坤与新四军战士李学谦故事在内的340余篇文章,并于2021年付梓出版,旨在让更多人沐浴在红色文化的光辉之下,受其熏陶与感染。
在撰写本文之际,王当生告诉笔者,双龙湾人民政府对他们家给予了特别的关怀,每逢传统节日都会前往慰问。特别是在2025年春节,镇党委书记赵小慧亲自到访他家,并送上了节日的慰问品。
(照片由王当生、靳治民提供)
作者简介:
雷燕,女,卢氏县城关镇人,现任中共卢氏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卢氏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曾被评为河南省老区工作先进个人,热爱文学,长期致力于卢氏县红色资源挖掘与保护工作,曾担任《卢氏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和《浴血春秋》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