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老区建设 » 正文

渠首往事//老黄的冬去春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13  浏览次数:93623
核心提示:老黄,大名黄富贵,年近80岁了,身体硬朗。他是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张义岗村一位普通农民,于2009年南水北调大移民时,随众乡邻一起搬入邓州市孟楼镇晋公新村生活至今。搬迁前,老黄种有3亩地,开个小诊所,喜欢看新闻

,大名黄富贵年近80岁了身体硬朗。他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义岗村一位普通农民,于2009年南水北调大移民时,随众乡邻一起搬入邓州市孟楼镇晋公生活至今。搬迁前,老黄3亩地,开个小诊所,喜欢看新闻侃历史,在周边村庄是个明白人文化人左邻右舍都很敬重他。从搬迁那年开始,老一下子忙活了很多,人黑了不少,瘦了一些,但精神头依然很好。

2008年12月,川县移民试点工作启动,张义岗村是该县10个试点移民村之一。村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岸,背靠汤山,面对杏山,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闸4公里,因村庄座落在张义岗上得名。张义岗村是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后靠移民村为兴建丹江口水库,1971年该村从西2公里的地方后靠搬迁到这里来。全村5个生产组,235户,966人,主要有张、徐、房、方姓氏。老在该村也算是“少数民族”。

搬迁之前的香花镇张义岗村旧貌

移民试点工作开始后,张义岗村往日的平静打破。老与所有村民样期盼着、憧憬着、忙活着,有时候觉时间真快,有时候则太,让人焦急难耐

多少年来,老一直是等迁、想迁、迁。这种感受在雨雪天气里更显迫切。老的住房是1971年后靠搬迁时政府统一建造的土木排子房,当时国家穷,给搬迁移民的补助少,移民扒旧房的料重新用到建新房上,建材差房子少质量也不咋好1990年前,张义岗村多数移民乡亲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无钱改善居住条件此后,经济好转遇上国家动南水北调移民搬迁,他们只有观望等待不敢盲目建房。2003年,国务院丹江口库区下达了基础设施建设停建通知,移民们的新房梦被彻底打破。老黄和绝大多数移民老乡一样住在破烂房子里苦苦地捱着,期盼着早点搬迁、快点搬迁。老黄老俩口住两间正房、两间偏屋,都是土木结构,历经30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已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他戏言住的是“四漏房”:漏风、漏雨、漏雪、漏光。遇上雨雪天,实愁死人、烦死人外面大下,屋小下;外面不下,屋还下外面湿,屋湿;外面不湿、屋还湿。睡觉都得睁半只眼,生怕墙倒屋塌丢了命。老老伴说,要搬迁我们第一个走,这地方实在没法住了。

对移民的事很热心。不仅自家带头响应搬迁,还积极协助村委管理移民事务乡邻思想工作。对地形地理有研究,村干部请老黄出任移民迁安管理委员会顾问。从第一次选安置点对接到建好新村,老往返安置地不下20次,选点定点、规划布局、确定户型、分配宅基、施工监理等有求必应,随叫随到。特别打春移民新村建设开始,老黄总是隔三差五去趟孟楼,对安置地的情况非常熟悉。他说孟楼个安置点在集镇跟,地块平展、土肥沃、交通便利,党委政府对接收移民很热心,尽力为我们排忧解难。村里有两户移民因邻里矛盾闹情绪,要求插迁到外地,老就配合村干部一次次登门做工作,最终使两户乡邻回心转意留在晋公

要说老黄当时的光景过得很惬意,除了居住条件差之外,别的一切都好。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儿子、儿媳一块在外打工,长孙在浙江义乌一家大公司当翻译,吃穿早已不用老俩口操心。老既种田又行医,有粮吃、有钱花,闲暇时还驾着小船到丹江河里捕鱼捞虾,自用不就拿到集市上。搬孟楼后,镇卫生院近,街上诊所也多,村民得了病会选择条件好的大诊所就诊,老的医疗收入没了保障而且虾也捞不成了,吃鱼不再是家常便饭。尽管生活受到影响,但老对搬迁还是一百个支持。他说,大帐、看长远,搬迁的好处还是多,移民了好时代。老黄算了一笔帐,除了淹没实物补偿外,国家给每个移民外迁补助1200元,过渡期补助1200元,搬迁运输费700元,为每户移民修建沼气池、双翁厕所补助2000元,对补偿补助资金不够建起人均24平米砖混结构房屋的特困移民,国家另外拿钱作补贴,保证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米。此外,国家补助每户建房地基处理费1万元施工标准能防御8级地震,还增列了移民生产安置补助费,新村建设甚至用上了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保证所有房屋都建在一个水平线上,房屋整齐漂亮,20年都不落后。张义岗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学生,老的小孙女9岁,每天却要步行10羊肠路到另村小上三年级,老说,搬到孟楼后,孙女就在家门口上学,家长也都省心了。

从冬到春接住夏,老100多天,心情都很畅快。但最近几天,他有点烦燥,原因是地里的麦子割不及,穗头变黑了。前些天阴雨绵,张义岗村路不平地不,沟里湾里积水多,大型收割机不好进出作业,麦客们都不愿来,严重影响了夏收。老哎!要是搬到孟楼,就没了今的烦恼

再过两个月,老和他的乡亲们就要搬到安置地新家了。回望世代生活的家园,他心中还是有几分不舍。“再渴不能渴北京呀再说了“咱搬到哪里都是淅川人、中国人”!自言自语的说,像是说给自己,又像是说给脚下的养育热土和心中的家乡怀念。

(撰稿人  梁占佩  2025年2月13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