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在太康老区五里口乡五西村调研时。发现该村不但文化建设搞得好,而且在破旧俗树新风方面也比较出色,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乡村振兴活动开展以来,五西村党支部作出规划,制定措施,着力从村里的卫生文明开始,向陈规陋习开战。首先村里成立了环卫队。由民俗理事会会长卢全立带头,黎明即起,清扫主要街道,垃圾及时清运,人们一起床就看到干净整洁的街道,感到心清气爽。环卫队不怕脏不怕累,给人们创造了优美的环境。目前,五西村已成为省级文明卫生单位。值得一提的是,五西村还有一批不要报酬的义务清洁工,如卢全锋、卢全祥、卢全领、刘照喜等,他们也是一早起床,清扫小街小巷。村里为他们颁发了光荣牌,誉为“环卫之星”。
农村的天价彩礼,曾令多少农村家庭谈之色变,但又不得不沿袭下来。在五西村,党支部措施过硬,理事会敢抓敢管,公开宣传高彩礼并不高大,更不光荣。订婚结婚是人生大事,年轻人应以感情为重,不在彩礼多少上费心思。党支部书记卢全礼率先垂范,他的二儿媳定婚时明确表示不要彩礼。考虑到农村正当习俗,卢全礼也象征性地押了一些钱作为彩礼。可新媳妇一进门,立即把这些钱交给了婆婆,这种事在五西村嬴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真可谓是“灯亮一盏,光洒成片”。这以后,五西村的男孩子成媒,女方大多不要彩礼。如村民刘本亮的儿子、张民的儿子、卢全兴的儿子等,他们的对象(女方)明确表态不要彩礼,认为过好日子才是关键。
对村里的红白事,理事人员既是主持者 ,也是主人家的参谋。他们力争推行文明行事作风,让主家又排场又节俭。如村民刘照美的母亲去世三周年,同时也是老人的百年诞辰。按以往一定会大操大办,因刘家人多,也都有能力。理事会先入为主,建议其把钱花得更有意义。经协商,我们理事会为老太太写了一篇追思缅怀的文章,支持他们唱大戏的主张。在大戏开始前,理事会先向主家讲明意图,代表大家宣读了追思文章,不但观众叫好,刘家人也十分满意。像这样的事,不搞大肆张扬,树碑立传,而是唱戏给群众带来欢乐,开展物资交流,又气派又有意义。这件事在五里口影响很好,群众反映说,这种办法应该提倡和推广。
理事会对村里的老人赡养、邻里纠纷的处理,也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说公道话,办公道事。村民李桂兰,丈夫去世后由两个孩子养活。大儿子因是单身,二儿子卢建伟果断把母亲接到家里,精心伺侯,一养就是十八年,李桂兰94岁时才去世。卢建伟夫妻的孝心在当地广为传颂。村里向上级推荐卢建伟夫妇的事迹,为其颁发了奖牌,授予“孝老爱亲”之星。
文明之风吹遍五西村,乡村振兴风生水起。目前,在五西村,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路坏了有人修,桥坏了有人铺,这些费用来自五西村在外经商务工的年轻人。他们建了微信群,时刻关注家乡情况,该出手时就出手。村里李俊华在五里口集经营鞋服商店,生意红火,致富不忘乡亲,每年都向村里捐款,为群众发衣服发鞋子,村民都很佩服。村里为她颁发奖牌,称其为“献爱心之星”。还有一些家庭教育有方,连续供出大学生、研究生,村里也给以鼓励,发给奖牌,称之为“教育之星”。
五西村努力推进乡风文明,提高人们的素质,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这些年村里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充满了正能量。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他们有几点体会:
一、农民的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农村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必须持续发力,巩固农村移风易俗成果,不使反弹。在农村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在村党支部坚持领导下,各种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推进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二、要利用好农村既有的学习教育平台。这些年,五西村相继建立了“农民大讲堂”、“红色书屋”、政协委员“巡回协商服务站”等设施。他们利用这些平台为村民讲国学经典,如朱子家训、三字经、诫子书等,以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政协服务站的协商机制,处理一些村民间的纠纷,化解矛盾,理顺关系;有时还讨论支持村里的经济实体,按国家政策为他们申请低息贷款。目前已为数十家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商户申请低息贷款60万元,受到广泛欢迎。
三、老区人民更应该赓续老区精神。五西村是老区村,较早建了“红色书屋”,县里支持了很多书籍,种类也多,这吸引了不少村民来此阅读,讲革命故事,忆光荣传统。在此基础上,一些文化比较高的村民,就动手写五里口革命斗争历史。通过这些活动,增强老区村民的荣誉感,主动投身建设家乡的行列。
(太康县老促会 卢全华 卢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