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太康县老区建设促进会走进太康县五里口乡五西村,触摸红色沃土的有力脉动,感受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一路皆是风景,抬头是画,入目是景,墨香四溢,画韵百家,歌舞升平,气象万千。和谐美好乡村新画卷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
五西村呈现出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治理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主要街道干净整洁,精制的书画作品,镶嵌在街道两边的墙上,掩映在梧桐树中。村里的文艺表演队伍正在排练新的节目,或盘鼓或舞狮、或扇子舞拼字……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书画村名不虚传。
五西行政村位于淮阳、太康、西华三县的交界处,这里是一个古老而繁华的集镇,历史上文化基础深厚,传承有序。进入新时代,各种文化形态更是竞相发展,人文蔚起,五西村由此成为名闻遐尔的书画村。书画产业的形成和文艺的发展繁荣,使村民的收入增加,面貌改善,也因此巩固和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全村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达200多人,村里的综合文化建设的配套工程也正在规划建设。
五西村的书画艺术创作始于脱贫攻坚之初。村里以党支部书记卢全礼牵头,建立书画室,集中村里的书画艺术人员进行习作,并主动向专家请教,同外地交流,积极参与书画界的展览、比赛,申报专业等级。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五西村的书画人才脱颖而出。至今,已拥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12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5人。市县及以下书法、美术、镌刻、剪纸、雕刻、摄影人才200多人。人才的聚集,为五
西书画村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为延续文化之风,村里投资500万元建成了村艺术学校,精心打造村级书画院3家,个人书画工作室12个,书画学校2个,形成了五西村书画一条街。近两年共开展书画展12次,开办书画培训班32期,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书画展览,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艺,也为村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五西村书画美术的发展,始终得到县乡的大力支持。2020年6月,这里挂牌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村级文联一一五西村文联。这更有利于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书画产业,走出一条靠书画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乡村书法家卢建豪担任村文联书法家协会主席,他还兼任书法培训学校校长,软、硬笔书法都很有造诣,被我国书法界评价为“最具潜力的青年书法家”。他楷书册页长卷远销东南沿海,月收入可达1.5万元。他的青少年硬笔书法培训,受到淮太西三县交界处广大乡亲的一好评。村里充分利用电商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全村12个书画工作室线上订单供不应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经济。
与此同时,村里还注意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表演项目,加以传承和保护。五西村过去就有武术狮子会、龙灯会、竹马、旱船等民间表演艺术。狮子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成为太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过去显示的是武术的特色,而今,经过传承创新,引入书法因素,形成了著名的“武狮书韵”品牌。近年来,县里又支持了威风战鼓、腰鼓、盘鼓等文艺器材,村里组织了舞蹈队。五西村的文艺表演也形成了规模。扇子舞排字“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受到省领导的赞赏。五西村的文艺表演还被县里指定为大型场合专业演出队,如太康一高、水东革命历史陈列馆等县里的大型活动,都有五西村的精彩表演。社会上的各种喜庆活动、开业庆典活动等,都请五西村文艺演出,一般每场收费3000元,已具备商业演出性质。
由于书画艺术的发展,文艺表演队伍的形成,五西村建立了“工艺美术公司”和民间文艺演出队,承接相应的设计,制作和表演任务。全村除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外,2023年6月,又启动了“五西村美食文化街”项目。在一个月的会期中,约有30万人次到此游乐。对经营好的商户,书画院以书画产品相赠,以示鼓励。让到五西村游览的人,“品乡村美味,赏书画墨香”。五西村外出人员也多,留守人员除老人小孩外,都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就连不识字的农村妇女,都能在画版上描摩出翩翩欲飞的仙鹤,因此五西村被命名为“中原画鹤第一村”,被省文化厅确认为“乡村旅游特色村”。他们创作的水墨画、烙画受到各界欢迎,排号等待作品的情况经常出现。经市委常委、太康县委书记马剑平的推荐,他们的烙画在省内出了名。
五西村不仅文化氛围浓厚,农村经济发展也很有特色。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可持续。村里有200座塑料大棚和三座现代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大棚种植因地制宜,多种多样,如葡萄、草莓、西瓜、时令蔬菜等。大田种植如大葱、红薯、芦笋等高产高效作物。养殖业有鸿源牧业的万头羊场以及千头、百头的分场、成规模的养殖专业户,有豫康牧业的养鸡和饲料生产销售。这里又是集镇,商贸运输等也都发展很快,超市、饭店、旅社、粮油收购加工等各业兴旺。五西村以文化为特色,但走的又是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2021年,五西村成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近两年,村里建起了可容300多人的养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在太康县是最好的养老设施。建起了高标准的实验幼儿园,一老一小全部兜底,村里老年人洗澡、理发免费。每年对村里评出的教育之家、爱心之家、奉献之家、环卫之星等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西村作为革命老区,还注重发掘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文化发展。这里曾是我党领导下的淮太西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有过区、乡的建制。这里有著名的王昌杰沟遗址,骁勇善战的王万才(王若新)率队在此多次和敌人作战,创建了淮太西县五里口区、台集区。村里已组织有关人员收集撰写了一些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斗和事件人物。计划同村志、乡村历史一道编辑成书,让红色文化在这里庚续传承。
说起五西村的发展变化,村民有一个共同认识:一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五西村的文化带动,多业并举取得的成绩,关键是村党支部坚强有力,并很好的发挥了全体党员的作用。村里的事,靠全体党员和群众集思广益,商量着办。他们目标明确,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二是选准了突破口。2016年时,他们就提出“脱贫攻坚,文化先行”的口号,直到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他们仍然坚持“乡村振兴,文化先化”的精神。他们的这些口号直接反映在各种书画创作和文艺表演中,因此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徐济超副省长两次到村里调研,对他们的扇子舞拼字“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连连称赞。三是五西村文化建设得到上级的有力支持。五西村组织书法、绘画人员先个人练习,再建艺术学校,创办个人工作室,首先得到乡里的支持。初具规模后,太康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精心培植,2021年在这里建起了河南省第一家村级文联——五西村文联。村文联有6个协会,共有各级各门类会员200多人,包括创作和表演。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文化村小有名声。2022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经审查,将五西村定为“乡村旅游特色村”。2022年6月,五西村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里的道路、桥梁、养老院、幼儿园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建设。县里的多个部门送来了很多文艺器材,帮助充实了“红色书屋”,包括书架和各类书籍。县政协一位副主席驻村指导,帮助解决不少实际问题。省市县三级主力剧团轮番送戏下乡到五西村,如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周口市豫剧园、太康县道情剧团等,主力剧团的演出轰动大,影响远,对文化村建设推动很大。随之,省文化厅又命名该村“中原画鹤第一村”,并送来了钢结构标志。村里的文化产品,县里领导帮助向外推介。村里创作的文学作品,县文联帮助出书发行。今年初,上级又支持建设五西村文化中心,村里正在协调建设用地。
四是群众踊跃参加村里的文化建设。五西村群众向来有耕读传家习俗,村里的文化人多,明事里,求上进。建设文化村口号提出后,众皆响应,因人而异,各尽所能,积极参与现代文化,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在此期间,村里已申报成功烙画和表演艺术“二鬼板跌”两项非遗项目。目前正在整理“羊抵头灯”“走马灯”民间艺术,已开办羊抵头灯的制作作坊。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在五西村将得恢复和传承。以五西书画院为依托,这里还要建姓氏文化馆和民俗文化馆。姓氏文化馆去年8月已挂牌。上列各项,都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文化形态。文化的熏陶,使这里的村民精神状态好,思想活跃。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容易形成凝聚力。目前,五西村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已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总书记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今,五西村的乡亲们靠双手,在奋斗中创造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未来,继续带着昂扬的精气神,乡亲们必将拼搏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太康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