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源革命的斗争史上,有一段难忘的记忆,那就是王毅之在杜八联“卖铧犁"的故事。
王毅之,原名王廷政,1915年出生在河南省沁阳县(今沁阳市)山王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豫北特委委员兼沁阳中心县委书记、晋豫一地委、三地委书记。全国解放后担任轻工业部副部长职务。
王毅之“卖铧犁”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土岭事件”之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故意制造事端,大肆抓捕共产党人,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时期,整个豫北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按照晋豫区党委“精干隐蔽,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指示精神,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区党委成立了晋豫三地委,王毅之担任书记。从此,他脱下戎装,换上便衣,从山西来到太行山脚下的济源县谭庄,首先把暴露党员身份的同志送往太岳根据地工作。尔后形势恶化,王毅之也受到当局的通缉。地委机关被迫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杜八联特殊的地理环境,可靠的群众基础,那里就成了保护革命有生力量的最佳选择地。组织决定,王毅之和地委宣传部部长刘峰、济源县委书记赵子青、党员张文真(女)、王毅(女)等人以“逃难家庭”为掩护,转移到杜八联原沟村,其他同志都分散转移到杜年庄等地,坚持地下斗争。
白色恐怖时期,日、伪、顽、匪等反动势力极端猖獗,杜八联周边被敌人围得水泻不通,通往的所有道路都被层层封锁。从谭庄到原沟不足百里的路程,王毅之一行在地下党的暗中保护、接应下,历尽艰辛,三天三夜才转移到目的地。豫北地委书记刘刚同志在通过杜八联最后一道封锁线时,被迫装疯扮傻,在工作人员和儿童团员的哄吓、掩护下才到达杜年庄隐蔽点。
原沟位于坡头镇西北部杜八联的一个深山区自然村,那里山高沟深林密。早年住着几户原姓人家,故称之为原沟。民国初期,一范姓人家在此购买数十亩土地,后全家就搬到那里生活。范家家底厚实,是当地一个富户人家(解放后被划为地主成分)。范家有两个儿子,老大范瑞祥,老二范瑞和,他们都在泰山庙十六完小读过书。受革命思想影响,都是儿童团团员,并加入“民先”组织。兄弟俩接受革命教育,思想上受到深刻洗礼,革命热情很高。地下党组织就委托他们以师生名义安排王毅之“一家人”到其家中“避难”,并提供生活等保障服务。哥弟俩对外称,王毅之是他们的老师,一家人逃难到这里经商,对父母及其他人都隐瞒了一切。
王毅之,这户“逃难家庭”的主人心慈面善、待人和气、买卖公平,每天早出晚归,背着犁铧、犁面,走村串户,名义上卖铧犁,实际上是到各地检查指导党的工作开展情况。当地老百姓只知其人,不知其名,都称他“卖铧犁老王”。
党的活动转入地下后,地委切断了党员间的所有横向关系,实行单线联系。上、下级传递党的文件精神、通知等,都是通过政治交通员心记口述代替文件。县委(县工委)恢复后,各地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地下联络站(点),多方联络党员,积蓄党的力量。王毅之定期到孟、沁、温、太南各县指导工作。帮助恢复遭到破坏的基层党组织和被迫解散的村“救国会”、“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组织。教育党员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方式,充分利用合法形式开展地下斗争。党组织千方百计派党员以各种身份到学校、自卫团、日伪政权任职,以公开的职业、合法的身份作掩护,建立为抗日办事的“两面政权”。同时,还派优秀党员打入敌人内部,收集情报,开展反奸除霸、瓦解敌人,最大限度地营救被捕的党员同志和革命群众。这期间,王(毅之)、范两家互帮互助,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为便于开展工作,王毅之还同意范家两兄弟和杜八联地下交通员董顺祥、董顺扶等人结拜为弟兄。从此,范家两弟兄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走上了革命道路。
几天前,我走访了范瑞祥的女儿,现年92岁的范光俊老人。她说:“王部长(解放后对王毅之的称呼)那家人可好了,还救过我的命”。范光俊说“他们来我家时,我八、九岁。当时医疗卫生条件很差,我头上长疮,流脓、出黄水,持续高烧不退,痒疼难忍,幸亏了他“爱人”(指张文真),天天给我用盐水清洗消炎,才保住了性命。我们两家和睦相处,就像一家人。王毅之经常教我歌谣、唱歌,至今我还记得。”
说着,老人哼起了小调:1940年,八路下了山。打开沁阳寨,又到坡头滩。帮助穷苦人,分粮又得田。敌人来抢粮,队伍冲在前。鬼子大扫荡,游击在武山……。
王毅之在原沟以经商卖犁铧、犁面为掩护,奔波于沁、孟、温等县整整一冬一春的时间。后来形势所迫,他又转移到孟县、洛阳八路军办事处、杜年庄、阳城的南山孤山等地领导地下斗争。全国解放后,已担任轻工业部副部长的王毅之,回家乡时,专门到原沟去看望了范瑞祥一家。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个秘密。原来,卖铧犁的老王是党的领导干部,“逃难家庭”成员都是中共晋豫地委、济源县委的同志们。那一次范瑞祥因事前不了解内情,加上出身问题,他没敢去和王毅之见面。
王毅之在杜八联领导地下工作,保护了群众利益,保住了党的地方武装,保障了黄河南北地下交通线的畅通,为后来革命的开展积蓄了党的有生力量,和杜八联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时刻没有忘记杜八联人民做出的牺牲和贡献。1946年8月16日,王毅之在《新华日报》(太岳版)上全文发表了他撰写的《向杜八联人民致敬》的文章,表达了对杜八联人民的感谢、感激之情。
然而,地主出身的范家在后来的运动中也受到了迫害。范瑞祥戴过高帽,挨过批斗。范瑞和因有黄浦经历,在国民党军队呆过,后考入平原师范学院。当教师时被划为右派,妻子与其划清界限,自已带一子回乡务农至终。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王毅之来到河南调研,在新乡停留期间,又邀请范家兄弟到新乡见面。特殊年代、有特殊背景的范家兄弟谁也没敢前往,留下了许多遗憾。
1985年,王毅之专程到济源参加地方党史座谈会并看望杜八联老区的乡亲们。时隔44年,王毅之见到范瑞祥时,第一句话就说:“你们家为革命做出了贡献,谢谢你们!”老范紧紧握住王毅之的手,两眼泪花流。过去几十年遭受的委屈和挫折在这一刻化为云烟,只留下欣慰和骄傲。(作者 李继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