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明星村振兴蝶变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17  浏览次数:151215
核心提示:寒露时节,天气渐凉,大地脱去绿色外衣换上黄色装束。广畴沃野里,各种农机正在田间穿梭奔忙,为麦播作准备。我们来到高集乡王屯村调研,探寻这个明星的振兴密码、蝶变之路。王屯村是位于高集乡西北部的偏远乡村,共

寒露时节,天气渐凉,大地脱去绿色外衣换上黄色装束。广畴沃野里,各种农机正在田间穿梭奔忙,为麦播作准备。我们来到高集乡王屯村调研,探寻这个明星的振兴密码、蝶变之路。

王屯村是位于高集乡西北部的偏远乡村,共1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人口2216人,耕地面积2427亩,村庄面积700余亩。十年前,这里交通不便,房屋破旧,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微薄。在上世纪90年代,该村家家养猪,养殖业也辉煌一时,却留下了半庄坑塘、一村臭水,成为多年难治的“肿瘤”。群众用“王屯穷、王屯难、路狭窄、污水潭、大人不敢走、小孩不敢玩”的顺口溜,表达村民对现实的无奈,表达改变现状的期盼!2014年,王屯村两委换届后,村干部坚持支部引领、干群齐心、乡贤助力,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把原来脏乱差的村子治理成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王屯村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森林乡村、河南省美丽乡村、河南省文明村镇、乡村治理示范村、特色旅游村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党建引领,锻造支部过硬星

近年来,王屯村凝心聚力打造一个组织健全、队伍过硬、保障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争创“支部过硬星”。一是队伍建设“过硬”。王屯村在支部创建中对两委干部首先提出要求,要转变作风,做到“四争当”:争当舍己为民的干部;争当勇于担当的干部;争当敢于创新的干部;争当富民强村的干部。做到吃亏就是荣誉证,担当就是为民想,创新就是为民干,强村就是丰功碑。支部书记王建力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班子把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班子成员相互包容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防汛救灾带领党员打头阵,人居环境带领群众当先锋,殡葬改革引领村民作表率。二是组织生活“过硬”。王屯行政村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政治建设,先后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12次,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净化党员干部思想灵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9次,坚决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要求,落实村级“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商议、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做到决策民主、过程透明、接受监督、公平公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是教育管理“过硬”。王屯村广泛征求建议,选取一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典型事例,定期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让党员教育既对“口”,又对“味”,有效调动37名党员干部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升党员思想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积极挖掘致富带头人、优秀农民工、村后备干部、优秀青年作为党员发展对象,把有潜力、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村民转化为党内同志,与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进王屯村的繁荣美丽。

二、壮大集体经济,点亮产业兴旺星

王屯村把“产业兴旺星”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总抓手,持续打好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组合拳”,铺就了乡村振兴增收致富路。一是念好“产业经”。以产业发展为重,选准产业方向,通过精准发力,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两大目标,逐步引进和建立产业项目。2022年2月建立了鸿鑫鞋厂,占地面积150平方米,与利民服装公司签订回收协议,由利民服装公司提供原材料,回收成品,鸿鑫鞋厂负责组织工人加工鞋面零部件,该厂共吸纳本村务工人员21名。二是走好“特色路”。注重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立足资源禀赋,用足用活政策。村内建立了豫卉花卉基地,占地面积20亩,建造大棚35座,每年增加村集体收益20万元以上,带动60多名群众就业。三是下好“土地棋”。王屯村立足村情现状,优化经济结构文章,成立了王屯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全面梳理现有土地状况,不断扩展土地流转面积,带领群众调整作物布局,搞菊花种植、中药材种植、花卉苗圃等,走上共同发展道路。目前,村内种植苹果园50亩、蒲公英200亩、中药材300亩,持续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三、践行文明新风,共创文明幸福星

王屯村围绕“文明幸福星”创建清单,聚焦文明典型培育、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力争创“文明幸福星”,照亮群众“幸福路”。一是打造村级阵地。投资200多万元,高标准改建66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包含日间照料中心、标准化卫生室。在全村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下,王屯行政村建成一处占地100多亩的村中公园,道路两旁种植绿化苗木近4万棵,同时打造了垂钓园、同心亭等休闲娱乐场所,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二是开展特色活动。每年春节,王屯村通过举办集体大拜年、集体送福字等活动,家家户户争相参加,为建设美丽王屯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捐款捐物。通过举办乡村联欢晚会,把近年来建设人居环境的场面编辑成纪录片、文艺节目,把党员群众自力更生、奋力拼搏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传承给青年志愿者。王屯村的春节联欢晚会曾荣获省级“百场优秀农村春晚”荣誉称号。同时,王屯村通过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孝老爱亲、“好儿子”“好媳妇”“文明新风示范户”“最美家庭”“好姑娘”等活动,凝聚了人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引领民风转变。村党支部注重思想阵地建设,确保党的政治理论占领主阵地,村内随处可见文化宣传栏、文明宣传画、孝亲漫画、励志标语等文化元素熏陶着淳朴的村民。每逢村内有结婚喜事,婚礼结束后,一对新人都会到村文化广场共同栽种一棵树,感受积极向上的王屯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充分发挥村内红白理事会作用,红事待客标准不超过300元,白事桌上不上酒,彻底扭转那种过事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如今的王屯已经是周边移风易俗的典范,到处是乡村文明的浓厚氛围。

四、创新基层治理,擦亮平安法治星

王屯村以争创“平安法治星”为切入点,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一是全力化解矛盾纠纷。王屯村探索“村综治中心+矛盾调处室+五老协会+律师”的多元调解模式,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方联动,充分发挥2名网格员、1名驻村民(辅)警、1名村法律顾问的作用,依法调处村民身边的各类矛盾纠纷,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今年以来共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件,实现了“零信访”村。二是高效办理民生事项。王屯村持续深化“党支部+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将网格信息、网格事项等村内动态通过网络汇聚成“社会治理一张图”,为群众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及时回应社情民意,服务群众,实现智慧化治理,逐步提高王屯村党支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已办理村内各类民生事项140余项。三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依托综治信息平台优势,将信息化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王屯村先后安装“数字乡村”监控点摄像头30余个,做到村内全覆盖、无死角。

五、干群齐心克难,打造生态宜居星

王屯村是全县率先打造的美丽村庄,王屯村还被称为“王美村”,在人居环境改善中着力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形成了“环境整治人人参与、创建成果人人共享”良好氛围。一是党员带头打基础。王屯村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党员干部带头清除街道杂物,疏通断头路,治理臭水坑。老党员王可彬捐出自己1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建成了400多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15套。2018年新建了1200平方米新时代文化广场,广场周边的文化墙、华灯,成为王屯村又一靓丽景观。在公园建设中,老党员秦灿然、王玉士毅然捐出了自己的荒地用于开通公园道路,并种植多样花木,保证100多亩的公园、藕池、荷塘相连相通,提供更好的休闲场所。二是干群参与净环境。王屯村发动干部、群众、乡贤,敢想敢干,自己动手,拓宽了主干路2.5千多米,打通了7条老百姓日思夜盼的断头路,修建了4千多米的下水道,开挖整治了8个废旧坑塘,安装景观灯120多盏,种植绿化苗木将近4万棵,绿化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极大的改善了村内人居环境。三是文化融入提品质。王屯村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精髓,建设了孔子问礼碑刻、党恩亭、同心亭、和谐亭、饮马亭、刘秀饮马坑、垂钓园等。百余亩的公园内,移风易俗宣传画、孝老爱亲道德画、休闲座椅、多功能石球等文化元素熏陶着淳朴的村民,讲述着该村的变迁史。

在座谈会上,村“两委”负责人表示,我们虽然在乡村治理建设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王屯村将继续挖掘潜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的效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把王屯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村风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

(鹿邑县老促会 胡立柱  李治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