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写好讲好党的故事 发扬传承继承基因---介绍河南西华县老区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9-21  浏览次数:194884
核心提示:河南省西华县革命老区,也是新四军游击队会师的地方。县内主要有新四军游击队杜岗会师纪念碑、纪念馆,“三岗”根据地,豫东特委纪念地等。西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建党早,抗日、解放战争战火最旺,1939年共产

河南省西华县革命老区,也是新四军游击队会师的地方。县内主要有新四军游击队杜岗会师纪念碑、纪念馆,“三岗”根据地,豫东特委纪念地等。西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建党早,抗日、解放战争战火最旺,1939年共产党在“三岗”建立了豫东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豫东特委,奉母镇岗张村建立了周口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西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抗战胜利,为了建立新中国,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前仆后继,与敌人英勇作战,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写红”红色故事

西华是周口市唯一全域革命老区县,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抗日战争时期,西华是中共豫东特委所在地,豫东特委在这里领导了西华及周边地区的抗日斗争,举办“普理学校”培养革命人才、组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抗击日伪,西华有“小竹沟”、“小延安”之称。彭雪枫、吴芝圃、肖望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率部会师西华杜岗,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抗日,为抗日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西华县以张保亭会长为首的老促会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提出了挖掘西华红色资源,多写多讲红色故事,写红、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生根发芽,让红色血脉赓续传承,用老区精神建设老区、发展老区。组织王保清、何建华、尚华平等一批有文化、有创作经验的骨干力量,深入杜岗、“三岗”“第一农村党支部”岗张村等红色教育基地,走村穿户调查了解群众,细致挖缺红色资源,发挥文字特长,不辞劳苦创作红色故事。

张保亭会长挂帅出征,撰写《西华革命老区读本》,开创了西华县撰写“红书”的先例。他利用在西华工作多年,社会经验丰富,人脉广泛,又参加过党史调查、编写等优势,多次到党史办、档案局等单位,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西华革命老区读本》完稿,全书30余万字,2020年9月首次印刷3000册,免费发放给全县干部群众,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2022年9月,再次印刷赠送3000册。正当张保亭会长收获编撰成功喜悦的时候,中国、河南、周口市老促会,层层下达指示,西华县必须撰写《西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列入中国老促会组织的《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丛书》,在全国出版发行。张保亭找省市老促会领导协商,以《西华革命老区读本》为基础,增加完善内容,扩编为《西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张会长发动老促会全员参与,自己动手写。革命根据地的资料不够完善、不够详细,老促会就邀请周口日报红色报道组,来西华采访写作,一方面为丛书增添内容,一方面在周口日报加大西华红色宣传力度。老促会副秘书长何建华,陪同周口日报红色报道组,深入西华杜岗、“三岗”、岗张村等“红色景点”,精心采访30余天,写出了许多红色文化篇章,大大的丰富了丛书内容。该书缺少近些年的发展变化,老促会就全员上阵,分线、分片包干,深入工业、农业、经济、广播电视、教育、卫生、城市建设等单位,收集整理资料,撰写丛书文稿。经过几年努力,《西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2022年6月印刷出版,近50万字,在全国统一印刷发行的基础上,西华县印刷3000册。

老促会副秘书长王保清为了撰写《魏凤楼在西华》一书,多次到魏凤楼的家乡——迟营乡杨楼村采访,与人民群众交朋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保持故事的“原汁原味”。同时,王保清到北京全国政协采访魏凤楼的大女儿魏明;到胡南长沙采访魏凤楼的侄女魏爱荣;到郑州采访魏凤楼的孙子魏斌。王保清不但采访认真细致,创作更加刻苦努力。为了撰写《戎马生涯》一书,他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连明彻夜的写作,利用疫情封闭的特殊环境,足不出户,吃住在书房,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书,仅用3个多月就写成了《戎马生涯》。

西华县老促会还利用老区的红色资源和老区的发展变化,撰写新闻稿件,推荐全国新闻媒体刊发,提高老区的知名度,让西华走上全国,让全国了解西华。近几年,西华老区在《中国老区建设》《河南老区建设》《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刊发稿件上百篇。2022年《中国老区建设》刊发西华稿件17篇。

在县老促会组织下,在会长张保亭的带动下,班子成员人人撰写红色故事。历经几年,写成了《西华革命老区发展史》《西华革命老区读本》《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尚文安》《西华革命老区红色宣传集锦》《红色西华老区新貌》等近20种红色书籍。2023年10月24日,“全省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经验交流会”在鹤壁市召开,王保清代表周口市在大会上作了有关“红色创作、红色宣讲”的典型发言。西华县被河南省老促会表彰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先进单位”。

“讲红”红色故事

西华县利用红色资源多,撰写的红色书籍多的优势和特长,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宣讲团,大张旗鼓的宣讲红色文化,普及党的故事、英烈模范人物故事。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办、县老促会、县关工委等,都组织有红色宣讲团,每逢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分别采用召开报告会、演讲会和送红色下乡入村,宣讲普及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中国好人、县老年协会会长、县关工委副主任张新芳,带领以老党员、战斗英雄等红色宣讲员,除在县城为党员干部作报告外,还积极开展下乡入村、送红色进校园、进农村活动,每年开展活动40场次左右。


2020年以来,王保清退休后义务宣讲《杜岗会师》等红色故事,开始主要面对中小学校宣讲,听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宣讲60多场。王保清的宣讲引起了县委领导的关注。适逢周口市委举办“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红色文化篇)大讲堂,要求每个县(市、区)推荐一名选手,宣讲当地的红色故事。时任县委书记林鸿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凤臣、韩秀娟分别鼓励和帮助王保清代表西华县走上“周口人讲周口故事”大讲堂。为修改讲稿、讲好《杜岗会师》,杨凤臣部长先后在西华县有关单位主持了9场试讲会,韩秀娟部长亲自带队去“周口大讲堂”试讲、宣讲。2020年12月8日,王保清代表西华县登上了“周口人讲周口故事”大讲堂,主讲红色故事《杜岗会师》。该宣讲活动由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少青主持,周口市及所属各县(市、区)全媒体直播。据周口市委宣传部统计,《杜岗会师》宣讲当天,全国网上点击量超过一千万人次。

随着在中小学校宣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周口大讲堂”上的宣讲,王保清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县领导的支持下,西华县开展了“西华人讲西华的故事”活动,王保清为主要讲演,由面向中小学生讲演,扩大到面向全县各界讲演,许多部门和单位纷纷邀请他到单位,向党员干部及职工宣讲红色故事。同时开展各种系统系列演讲:比如在西华县委党校为全县领导干部宣讲《杜岗会师》,;在周口市妇联举办的“巾帼党史宣讲员培训班”上宣讲《杜岗会师》;在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党史夜校”第10期宣讲《杜岗会师》,;应周口市委组织部邀请,在周口市委党校录制“全国基层干部培训网络课程”——红色故事《杜岗会师》视频,部分党校学员听讲;在周口市纪委、监委在西华杜岗会师纪念馆举办的处级干部学习班上宣讲《杜岗会师》;在扶沟县委党校为全县人武系统和文化爱好者宣讲《杜岗会师》;在全省乡村文化合作社现场会(西华艾岗)宣讲《十八勇士血战马路口》;在杜岗会师纪念馆为周口市委党校处级干部培训班学员宣讲《杜岗会师》;在西华县南关教会为全县宗教界人士培训班宣讲《杜岗会师》《三岗烽火》《革命烈士胡晓初》;在中铁七局平漯周高铁周口项目部为职工宣讲《杜岗会师》。王保清宣讲《杜岗会师》等红色故事,讲遍了西华,讲遍了周口,讲遍了全省,讲红了中原大地,讲演超过百场次,。

在宣讲传播红色文化中,杜岗会师纪念馆、“三岗”豫东特委纪念馆,起到了主力军作用。这两个纪念馆常年对外开放,义务接待参观学习者和游客,免费讲解红色故事,把杜岗会师、“三岗”豫东特委委,在炮火纷飞、岁月峥嵘的年代里,所做的特殊贡献和伟大意义,讲的一清二楚,为让西华红色文化走上全省全国起到了很大作用。据统计,杜岗会师纪念馆、“三岗”豫东特委纪念馆,年接待参观学习者和游客10万之众。

“红花”配“绿叶”的效应

西华县老促会把“三岗”革命根据、杜岗会师纪念地、“农村第一党支部”岗张村等红色经典,作为保护、开放、利用的重点单位。杜岗会师纪念碑、纪念馆,投资数亿元进行了扩建、改建,分别被命名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党史教育基地,被中国老促会命名为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年达数十万。县老促会艾岗乡依托“三岗”革命根据地和豫东特委纪念地,积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造价200多万元的中共豫东特委纪念馆基本竣工,“红色记忆传承一条街”、侯香山故居、胡晓初故居、红色诗词创作体验园等项目已在规划、建设中。该乡还成立了210多人的文化合作社,建立了“红色腰鼓百人团”、“红歌合唱团”等7个团体,编演“红色”为主的文艺节目。艾岗建红色旅游景点,唱红色歌曲,弘扬传承红色文化,迎来了省乡村文化观摩现场会在该乡召开。

县老促会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争取上级拨给的“红色资金”1千万元,用地50亩,扩建了西华县烈士陵园,开展了接散葬在民间烈士回烈士陵园活动,已经接200多位散葬在民间的烈士回烈士陵园,重新安葬、重新敬仰。

县老促会用“红色”的“红花”,配上“绿色农业”的“绿叶”,打造了艾岗乡“三岗”根据地辣椒种植基地,效益极佳。艾岗乡有辣椒种植习惯,90年代种植辣椒2万亩。县老促会采取示范带动、科技引导、帮扶推动,让“三岗”根据地辣椒种植基地向四周扩大、规模发展。现在“三岗”根据地辣椒种植基地已辐射艾岗、红花、奉母、西华营等10几个乡镇,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辣椒一项为农民增收8亿元。利用杜岗会师纪念馆等红色景点,打造了黄桥乡万亩桃园观光旅游景点。黄桥乡9个行政村、3600多户群众种植桃树1.7万亩,使“万亩桃园”成为全省唯一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连片大桃种植基地,桃子的成熟期、采摘期、收益期由原来的6月份至8月份延长为5月份至10月份,桃农收益也从一般品种的每亩6000元,向优质品种的每亩20000元迈进。西华县依托“万亩桃园”,连续举办了20届以桃花为媒的踏青、购物、赏游活动,每年吸引游客百万人以上,拉动了住宿、餐饮、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从种桃、卖桃到赏花、卖景,再到喝桃花酒、住桃家院、看桃缘戏,形成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发展桃产业的华丽嬗变。近几年,西华县获得了“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全省美丽乡村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西华县“红花”配“绿叶”经济已经形成特色和规模,为加快老区建设、实现老区振兴、保证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做出了应有贡献。(西华县老促会彭世繁 /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