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版河南省地图上,西华县境内安罗高速西2公里有一个潘岗村,全村7000多口人,村域面积6.8平方公里,是西华县第二大村,现划分为潘北、潘南两个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村庄,却因两个人的出现,使这里名声鹊起,闻名古今。这两个人一是汉末清官,一是北宋名臣。
(潘岗村形象墙)
古时的潘岗村一带土山从横,丘陵相连。在西华、扶沟、鄢陵一带,自东南向西北分别隆起十八个高耸的山岗。每个山岗之间绵延起伏,陡峭险峻。并且蜿蜒百里,很有气势。平原一寸土,高过万仞山。经过数年地壳变化、黄水泛滥,许多山岗已不见了往日模样。但是这十八个山岗旁的村庄都城岗、陵(龙)头岗、苗里岗、潘岗、立岗、瓦岗、虎岗、常岭岗、鸭岗、尧岗、海岗、营岗、朱岗、姜岗、张岗、赵岗、岐岗、谢岗仍在。而潘岗村位于十八岗的中心地带,古时称为龙心。
潘岗村建村历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的东汉后期。古村文脉浓厚,文化内涵深邃。悠久的建村历史,厚重的姓氏文化,赋予了该村许多神秘的故事传说和不解的谜团。潘岗村是什么来历?潘姓第一人是谁?潘乾、潘美是潘岗人吗?潘岗村蔚姓是潘姓后代吗?潘乾的后人在哪里?潘岗村如今为何没有姓潘的?诸多的谜团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一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我们追溯着历史的脚步,一步步还原潘岗村神秘传奇的历史真相。
一、南京“校官碑”揭示了潘岗村来历
1963年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块石碑,揭开了困扰潘岗村千年的诸多谜团。
(南京博物院所存《校官碑》)
这块南京最古老的石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碑文这样记载:“盖汉三百八十有七载,夫感激虖(通乎)往昔,以表铭功,著斯金石。畀(通其)诔日:溧阳长潘君讳乾,字元卓,陈国长平人。盖楚太傅潘祟之末绪也......”
(溧阳一校园内的《校官碑》复制件)
这是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溧阳县丞赵勋等人为颂扬其县令的政绩,尤其是兴办地方教育事业的功德,于学舍前立下的“校官碑”。这个被功德碑高规格纪念的县令就是潘乾,陈国长平人。
当时的陈国即是今河南省淮阳区,古长平即现在的河南省西华县。清乾隆《西华县志(区域)》载,潘乾墓和王都堂墓均在潘岗村南“小寺”处安葬。那么,由此断定汉末潘乾就是西华县艾岗乡潘岗村人。
潘乾(公元110—181年),字远卓,是楚国太傅潘崇的后裔。潘乾童年时就才思敏捷,饱读诗书。成年先在上郡(古郡名,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担任副职,后来又担任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县尉,都颇有政绩。
(潘乾《校官碑》原石与拓片)
东汉灵帝光和年间,潘乾被推举为孝廉,任命为溧阳县长(治所在今南京江宁区东南湖熟镇)。他在任期间,兴办学校,崇尚礼仪,设立了校官,即专门负责学校教育的学官,政绩十分突出。
东汉光和四年(181)10月,潘乾逝世。为纪念潘乾,当地百姓树立《校官碑》,赞扬他像外坚内空的竹子一样清廉、大公无私。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尊敬老年人,救助孤苦无依的老弱病残者,大力表彰那些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重义轻利的人。还在农闲季节召集青壮年男子进行军事训练;尊崇品德高尚的人,严厉打击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的土豪劣绅,致使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百姓都交口称赞他是位贤明仁慈的父母官。
潘乾逝世后,他的灵柩被送回老家西华县艾岗乡潘岗村,安葬在村南2里处,俗称“小寺”,亦名“沐禄岗”。这里原高出地面2至3米,南北长42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为12.6万平方米。关于潘乾还有一种说法,潘乾年老归里,在潘岗村创办乡学(汉代第一所乡学)。官府得知,册封为“朝阳寺”。潘乾死后葬在潘岗村东南2里处。从此可见,潘乾是潘岗潘姓第一人有历史依据。潘乾被安葬的高岗叫潘岗也是顺理成章。
二、杨家血洗潘岗村引出蔚姓传说
无独有偶,北宋名臣潘美也和潘岗村渊源不浅。潘美是宋朝开国功臣,也是宋太宗赵匡胤的左膀右臂,在宋朝昭勋阁24功臣中潘美榜上有名。杨业是北宋名将,潘美和杨业在征战南北中,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合作也比较默契。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与潘美前后夹击,一起斩杀辽军,活捉辽朝驸马,杀掉了辽朝都指挥使;太平兴国七年,杨业又跟潘美合作,大破辽军。
(杨业画像)
雍熙三年(986年),宋朝三路大军北伐。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是副主将,王侁(音申)为监军使,刘文裕为护军。原本宋军已经攻下了四个州,但由于东路主力军大败,朝廷下诏让潘美的西路军保护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
潘美召集杨业、王侁等人商量对策。杨业建议在陈家谷设伏,但遭到王诜反对。在杨业力争之下,潘美同意了这条建议,由杨业负责率兵诱敌,潘美、王侁埋伏在谷口东西两侧。
可是,杨业的步兵与辽军的骑兵从中午战到傍晚,杨家军死伤多半,杨业也身负重伤。可当杨业退到陈家谷时,谷口却不见任何动静。原来,王侁等得不耐烦了,早就率军奔往朔州,而潘美没能阻止王诜,也率领自己的部下离开了,谷中此时并无援军。杨业孤立无援,被俘后誓死不降,最后碰碑而死。
杨业战死沙场后,杨业的夫人折氏(即戏曲中佘太君)入朝鸣冤。宋太宗对杨业之死也悲痛不已,将王侁和刘文裕罢职流放,将潘美降职三级。
(潘美画像)
潘美虽然不是逼死杨业的凶手,但战场生死攸关,信用最为重要,他的无为和逃跑,促成了杨业之死。由于人们对于杨家将忠君报国的精神所感动,在后来的北宋杂剧、南宋的说书人中,都纷纷讲述杨家将的故事。就连元曲大作家关汉卿,就写过杨家将的剧本,题为《孟良盗骨》。到了明代,已有了《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的长篇小说,在歌颂杨业一门忠烈的同时, 把潘仁美写成了一个大奸大佞。
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故事中的潘仁美是个大奸臣。说来这也是一个历史“冤案” ,以至于潘美的后代一直为之叫屈,这是后话。
在民间传说中,潘仁美负罪潜逃老家潘岗。杨六郎从开封一路追杀到此,见到潘姓人就杀。当天一伙官兵来到一农家,巧遇老妇正在做饭。一官兵问“你家姓啥”,当时锅里饭快要淤出,老妇顺口说了句“淤(yu于音,同双音字蔚谐音)”。官兵也不忍心滥杀无辜,就说“姓蔚的不杀”。老妇立即想法通知全村,一时间,村民面对官兵时都说自己姓“蔚”,从而保住了性命。也从此潘岗村再没有了姓潘的,却有了一个“蔚”姓。
尽管是个传说,从中不难看出,杨六郎血洗潘岗村,除了追杀潘仁美,还要杀掉潘仁美的亲属,而且潘仁美的亲属就住在潘岗村。或者说村里应该有姓潘的,甚至说姓蔚的原来就是姓潘的。因此,这个传说口口相传了1千多年,民间对此都深信不疑。至今,在潘岗村唱戏时还有这样一习惯,潘北村不让唱《审潘王》,传统思想认为潘美就是潘北的。潘南村不让唱《铡严嵩》,潘南村闫氏、严氏村民认为与严嵩姓氏谐音。
三、蔚氏祖碑揭示潘美和蔚姓来历
历史上有潘美,并没有潘仁美。2003年,在潘岗村北出土的另一通石碑,揭示了潘美的身世来历,破除了潘岗村有关潘姓的千年谜团,也确凿了潘岗村潘姓第一人的人选。
这通石碑是在周口监狱高庄中队(1952年前原属潘岗村地块,因当时兴建五二劳改场划给了高庄中队)打井时挖到的,石碑时间落款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也是潘北村蔚氏的祖碑。
这块名为《长安蔚公表》碑文中,对于潘岗村潘乾、潘美是这样描述的:“......吾村潘冈(岗),向有汉傈水长潘君乾字元卓公之墓,冈之所以名潘。而宋潘公讳美之墓,实在河北潘家楼,茔庙宏丽,子孙富庶。吾邑举人张桐冈先生,曾亲过其境而证实焉。夫何与于斯冈?乃世远年湮,牧竖讹传,修县志者未加详察,竟诬元卓公之所厝为潘公讳美之墓。非因无表为志,何至使先贤之所藏,失其真迹如是欤......”
碑文中所述宋潘公讳美即为北宋名将潘美。足说明潘美不是潘岗人,而是河北大名府潘家楼人,他们的潘家楼,茔庙宏丽,子孙富庶。西华县举人张桐吾曾亲自到潘美的家乡证实过。
(潘北村蔚氏祖碑)
另一说潘美是河北省魏县边马集镇李庄村。河南南乐县史志办主任史国强曾几次到该村做过深入调查。并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地名调查,发现口碑资料与史籍记载相吻合,加之实物资料为佐证,他认为该村为潘美故里。村内李姓世代相传为潘氏后裔,尊潘美为先公,且有其衣冠冢存世,另有家谱流传。
再一说潘美为浙江省金华市人。以其宦居地而论,其父祖皆为婺州人,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居当时婺城七宝寺后)。 潘美为潘皓孙,其父为潘璘。 潘良贵则为潘皓七世孙,其二世祖潘玠与潘美父潘璘为亲兄弟。 金华、浦江、兰溪等地,多有潘美后裔。
既然没有了潘美与潘岗村的渊源,那么,潘岗村蔚姓从何而来呢?潘岗村《长安蔚公表》祖碑中这样叙述:“.....吾村蔚公,讳永宁,字长安,同乡长者也。其始祖讳大德,兄弟三人实于元初自固始县李沟村迁居于此。其二弟讳大望,自此迁居扶邑;其三弟讳大成,又自此迁居襄城。而歌哭恒于斯者,皆大德公之后,至永宁公则已九世矣。闻公德性纯笃,内助淑慎,家庭著和顺之风,乡党有仁厚之誉,其敦宗睦族,所以培其本根有甚厚者,故子孙众多,户口殷实,迄今六百余祀,尚为吾邑望族焉。其始祖茔在起冈,为茔域狭隘,并葬祖茔之北者,公之父至高公、与公之叔父至齐公也。公为北茔尚隘,复择兆祖茔之南,厥配苏太孺人,亦附葬焉。公二女皆适名门,子一、孙五,其分支別派愈传愈盛者,详在谱碟。越我朝中年多故,粤匪炽于金陵,皖逆盛于涡阳,扰攘多年,其不至散而难聚者,皆赖公德之厚也。其后裔宏智、宝善、青山、文昭、心平等,恐世变难测,久而失传,欲垂公德于不朽,载世系于碑阴,盖知墓之赖有表者重也。爰求记于余,余愧不能文,而义又难辞,因谨述公子始末,俾后之有志本源者,庶不为讹传所诬,则幸矣。是为纪......”
从此看来,潘岗村这个现今1760人的蔚姓,并不是潘姓后人,蔚姓传说也只是一个笑谈。
四、潘岗村为何没有潘姓
潘岗村现有蔚、郭、刘、郑、廖、寇、黄、李、童、曹、韩、靳、常、毛、闫、樊、卢、王、严、葛、陈、高、许、吴、米、沈、裴、谷、杨、和、金、周、袁、廉、张、马、赵、巴等近40个姓氏,潘岗村尽管以潘姓命名,唯独没有了潘姓。
按历史记载推断,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也就是潘乾逝世之后,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发生天灾饥荒,有“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的记载。
董卓掌权后,在面对关东军联合讨伐下,竟然“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以至于民怨载道,人口数大减。曹操征徐州时,“凡坑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李傕等在关中,“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晋朝时的五胡乱华,大量屠杀汉人。导致中国北方荒野千里。十六国时,北方大量汉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北方汉族仅剩下四五百万人。
到处是兵匪四起,民不聊生。许多家庭携儿带女,背井离乡,身处乱世的潘岗村自然不会独善其身。据推测,当时潘岗村的潘姓人一是被杀,二是外迁,潘岗村人去村空,村庄被黄河水多次泛滥、淤积,仅留下长满蒿草的黄土岗。三是潘岗村除了东汉名人潘乾有记载外,其他的潘姓人都淹没在了战乱之中。以至于到了蔚姓人迁来之前,该村没有留下潘姓人的任何文化信息。
元末明初,蔚姓人来到潘岗村,满眼望去,土地荒芜,蒿草横生,路旷人稀,仅从路人口中得知这个地方叫潘岗。那么,对于潘岗村以前是否有潘姓居住不得而知。由于交通不发达,信息不流畅,读书人又少,只知道当时杨家将的故事已家喻户晓。不知谁为了吸人眼球,也附庸风雅杜撰了一个“官兵、农妇和蔚姓”的传说,哪知道这里原就是汉末潘乾的故乡。
五、潘乾后代去了哪里
按照《校官碑》碑文推测,潘乾是陈国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又是楚国太傅潘崇的后裔。证明至少潘乾父辈或父辈以前就居住在潘岗村。那么,潘乾之后的1800多年,他的后人去了哪里?
据《潘氏宗亲网》及《潘岳家谱》记载,潘乾儿子潘瑾及后代在荥阳中牟居住。而且乾、瑾、勖、满、尼五世,均以才学着称,从政卓有政声,文章蜚声海内,其成就在中国历史,尤其在汉晋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潘乾的后裔中不仅出了两位文学家,还出了一位绝世美男子潘安。
潘乾儿子潘瑾,(约公元160年前后)任安平太守(安平,河北省中部偏南,淳沱河下游。秦置)。潘瑾有两个儿子:潘勖和潘芘。
潘勖(约163--215年):献帝时为尚书郎,迁右丞--潘勖儿子潘满,平原太守,亦以学行称--潘满儿子潘尼。
(潘尼画像)
潘尼,(约公元250-311年):西晋文学家。字正叔,官至太常卿。也是西晋我国著名文学家。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原有集10卷,皆已散佚。明人辑有《潘太常集》,《文选》录。其诗“文采高丽”。駢文以《安身论》、《乘舆箴》、《释奠颂》较著名。
潘岳,字安仁。父潘芘。丰姿秀美,容貌出众,世称美男子潘安。少年时每乘车进出洛阳古道,总有一些女子携手绕车,投花掷果,以示爱慕之意,后人以“美男子”、“掷果潘郎”称赞他。
(潘岳画像)
潘岳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在仕途也是长歌善舞。永熙元年(290)为太傅主簿。任长安令,继而征补为博士。元康六年(296)前后任著作郎(编修国史),转任散骑侍郎,后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潘岳还是一位文学家,一生写过许多诗赋,如《西征赋》、《秋兴赋》、《寡妇赋》、《闲居赋》、《悼亡诗》等都是诗赋中的名篇。《隋书"经籍志》录有《晋黄门郎潘岳集》10卷,已佚。流传后世的有明人张溥辑有《潘黄门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苏韵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