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水北调举世瞩目
中线工程陶岔渠首自开闸放水之日起止今年8月5日8时,已累计完成调水660亿立方米,惠及了京津冀豫沿线24个大中城市,直接受益1.08亿人,政治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显著。中线丹江大坝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工建设,到21世纪的加高续建,丹江口库区先后两次大移民,为这个工程作出了重大奉献牺牲。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以河南省淅川县新老移民为例,来感受他们从苦难走向幸福的伟大变迁。 一、丹江文化历史源远
丹江全长384公里,发源于秦岭南麓,自陕西商南县一路南下,流经河南淅川县100多公里,由丹江口注入汉江。因其河水清澈,古称“粉清江”,后因尧帝之子丹朱到此治水有功,死后葬于江岸留下坟冢,为纪念他将“粉清江”改为丹江。
丹江自古就是黄金航道。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国政治中心一直位于以西安、洛阳的关中和伊洛地区,这里与华东、华南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江和丹江,当时丹江一带不亚于今天“九省通衢”的武汉。丹江早在战国时期通航,明清两朝成为“黄金通道”,每日有上百艘船只川流不息,沿途码头、驿站颇多,荆紫关就是当时重要的商贾云集之地,至今还保留着12个省的“会馆”——驻荆紫关办事处,李官桥(后被丹江库水淹没)当时的繁华美景堪比“清明上河园”。
丹江口库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考古发现了1亿年前大量的恐龙蛋化石群、50万年前的大象牙齿化石、20多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和猿人牙化石、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还是楚文化发祥地,楚始都“龙城”遗址就在境内的丹江水下,楚国800年历史在淅川近400年,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著名的丹阳之战和成语“朝秦暮楚”就出自淅川。在“龙城”一带已相继发掘了28座春秋楚墓、20多座楚国贵族墓葬群。丹江文化源远流长,伟大诗人屈原登上岵山写就了千古名篇《国殇》,商圣范蠡、《后汉书》作者范晔、南北朝无神论者范缜皆出生于此。李白、杜牧、欧阳修、元好问等历代大诗人、大文豪,都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凭吊游历,留下名垂千古的壮丽诗篇 ……
丹江岸边建于明成化年间的“魁星楼”,是当时的摩天大楼,有“半截伸在天里头”之说;丹江北岸的香严寺,是中州四大名刹之一,唐宣宗李忱因躲避宫廷斗争藏此当7年和尚后,才回长安即位。丹江两岸曾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最为著名的是顺阳川、板桥川、丹阳川。“一脚踩出四两油,不用犁耙不用牛,端瓢麦种撒下地,一收十年粮不愁。”这顺口溜形容的就是淅川的“三川”大粮仓。
二、移民背景和初期工程移民的颠沛流离
丹江是汉江的最大支流,汉江又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自然灾害频发,汉江历史上也是“三年两溃,十年九灾”。1952年10月30日,伟人毛主席登临郑州邙山,俯视脚下滔滔黄河,以诗人的浪漫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一战略构思。由此,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前期工作和反复研究论证,就中线工程建设提出了“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的蓝图,并逐步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调水方案。
水库与移民相伴而生,建水库必先移民。丹江口水库大坝建设于1958年9月动工,1973年峻工。初期工程移民从1959年开始至1978年结束,20年内河南淅川县分四个阶段八批次搬迁,共移民20.2万人,其中县内安置12.6万人,加上人口自然增长和返迁回流,到中线大坝加高工程移民前,淅川境内实有库区移民18.7万人。初期工程移民由于安置标准低,加上大坝建设方案五次变更(61年蓄水124米,64年145米,70年150米,72年155米,76年157米),移民出县外迁或在库周滚雪球式重复性搬迁,造成住房、饮水、吃饭、行路、用电、就医、孩子上学”七大难问题,搬迁移民的生活充满了辛酸和泪水。
第一阶段:1959—1960年青海支边移民22342人,每人发军大衣一件、棉衣一套、被褥各一条就了事。支边移民分两批实施:第一批是支边青年8008人,于1959年3月—1960年5月搬去青海省3个自治州12个农场;第二批是支边青年家属14334人,于1960年冬随迁青海。当时国家还处在极度贫困和三年自然灾害情况下,尤其是那里的气候恶劣、严重缺水、粮食供给困难,加上水土不服等原因,很快死亡5400多人,造成恐慌。对此,淅川县委向中央、省委、南阳地委反映其真实情况,中央派人调查后报经周恩来总理亲批,支边人员大多于1962年撤回淅川。
第二阶段:1961年大坝围堰雍水124米,淅川自由选点移民26725人,移民分两年实施,其中1961年补偿费瓦房每间110元、草房85元,1962年瓦房每间240元、草房180元。移民后因为生活贫困而全部返迁,加上青海支边回流人员成群结队蜗居在丹江岸边,尽管生存依然艰难,但心理上比较安然。 第三阶段:1966-1968年远迁湖北移民7.4万人,按照“河南管迁、湖北管安”的两省协议,本次移民迁荆门2.5万人、每人安家费418.4元,迁钟祥大柴湖4.4万人、每人安家费423.08元,近迁和投亲靠友4977人,每人安家费177元。大柴湖安置区是汉江蓄洪区和行洪通道,地势低洼,污水横流,长满了芦苇荆棘,移民的住房就建在这些地方。最可怕的是1966年8月11日,一场大风刮倒房舍102间,砸死2人,受伤37人。因为资源匮乏、土地矛盾、环境恶劣等,移民与当地居民发生了械斗事件,事件当晚打死8人,多人受伤,后将移民分散插迁。直到30年后的1999年大柴湖移民年收入仅为钟祥县农民收入的1/3,近万人仍住在“芦苇墙,泥巴溏,两根砖柱抬根梁”的简陋房中。种种原因造成不少移民返迁,但回淅川后没户口、没地种、孩子没学上,过着“游民”生活。这次远迁新乡的仓房镇沿江村就是返迁移民的一个集居点,于1983年纳入政府管理,成为新建制村。
第四阶段:1971-1978年淅川县内安置8.2万人,其中迁邓县10679人、安家费每人470元,其他为县内安置每人300元。因为片面汲取“远迁不如近迁,近迁不如后靠自安”的教训,不顾环境容量,盲目县内安置,让移民再次吃了不少苦头。滔河乡张庄等3个村于1972年整村后靠,人均不足3分地,主要靠种植库区消落地生存,每年岁末年初村组干部集体上访成为常态。他们说:“房被拆、地被淹、住在平川搬上山,人多地少难生活,国家不管谁来管”。盛湾镇7个后靠村沿河岸住在山巅上,2005年前因在水库担水淹死2人,另有3人为摆脱到五六里外的水库担水而寻死身亡。马蹬镇吴营村2000来人,由于贫困和住房问题,有62位大龄青年未能婚娶,好的是中线移民迁去了社旗。
三、新时期移民特征明显前景美好
中线工程丹江大坝加高蓄水后,河南淅川县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186个村,搬迁移民16.6万人,淹没耕园地13.1万亩,涉淹集镇3个,关停并转迁企业160多家,各项淹没损失近100亿元。
本次移民是依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作出的规划,国务院提出了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五年内移民动迁完毕,并强调指出,南水北调工程“重在建设,成在水质,难在移民”,要制定政策,调集资金,确保移民利益不受损害,确保移民工程顺利推进,使广大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加快移民迁安步伐,服从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了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并付诸实施,如期实现。
移民安置的前提是,在受水区、本省内有安置移民土地容量的地方,使移民搬迁后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搬迁之前。外迁为主,就近后靠和投亲靠友安置为辅,大分散小集中,保持原有村组建制安置。安置的标准是人均旱地1.4亩或水浇地、水田地分别是1.05亩。移民安置点内人均建设用地85平米,户均宅基地167平米,也就是每户0.25亩。住房建造由安置地政府协调施工单位,移民村直接与施工单位洽谈并自愿签订合同。建房资金是从移民搬迁前在库区的房屋、院墙、道场、水井、树木等淹没实物补偿资金和国家给予的搬迁奖项资金中解决,实行多退少补,由移民个人承担。
这次河南移民还是来自淅川一个县,移民安置在省内6个省犗市、27个县(市、区)、108个乡镇,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208个,其中出县外迁14.65万人,在100个乡镇建安置点155个;淅川县内安置1.95万人,在8个乡镇建安置点53个。期间没有发生一起移民重大伤亡事件,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但是,全省先后有13位干部牺牲在移民迁安工作一线,其中淅川牺牲了10位,还有100多人负伤,300多人晕倒在搬迁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向搬迁移民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县邹庄移民村看望移民群众时说:“你们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
四、这次移民安置特征明显前景美好
第一、政策深入人心,规划设计更加科学。比如淅川这次搬过的186个村各村该搬哪里?依据的是迁安双方所处区位、经济基础、交通条件、收入水平这些硬指标进行好中差综合排序,然后由迁入地县(市、区)对准迁出乡镇,实行好对好、中对中、差对差对等条件安置,安置的地方都是“四靠近”:即靠近城区、靠近集镇、靠近产业聚居区、靠近交通要道,搬迁移民和迁安双方干部对此都很认可。对于库区淹没实物指标少,各项补偿资金加起来不足建设人均24平米砖混房屋的弱势群体,国家另外拿钱补足到人均24平米使其建得起房。
第二、充分发扬民主,尽可能满足移民意愿。像安置点位置的对接确定,这次是由政府引领,移民代表看点定点。房屋建设户型,是由省移民安置指挥部统一征集了多家设计单位提供的254套户型图纸,筛选56套交移民村商定出最好户型后才签订合同施工。对于影响移民搬迁的重大不稳定因素——特殊移民问题,各级领导重视,充分考虑淅川的实际情况,组建联合工作组,严格政策,统一申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了整体工作。
第三、全省上下一盘棋,众志成城抓搬迁。期间,省直25个厅局分包了有移民迁安任务的25个县(市、区),各厅局均由一名领导带队,5—7位干部组成住村工作队,搬迁不结束队员不扯离。省直36个厅局依据职能均出台了支持服务移民迁安工作的优惠政策,向安置移民的市、县倾斜支持52个亿资金,直接帮扶移民资金20.92亿元。各安置地高度重视,极力相助。平顶山市拿出2500万元,按照每户8000元奖补移民和征迁群众建房;郑州市拿出9.8亿元解决移民征地与市场征地差额,同时按照每村300万元对22个移民新村建设进行补贴配套;南阳市不仅拿出3.2亿元奖补移民新村建设和生产发展,而且为县乡镇派驻工作队、向移民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全社会形成了纵向一致、横向同心、合力搬迁、和谐移民的良好氖围。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具体操作更加人性化。全省移民安置点的总数由规划时的562个减少到了搬迁实施后的208个,大大减少了移民搬迁后被歧生和孤单的心理压力与负担。为确保新村建设质量,各安置地在认真总结试点移民工作后,全部推行了由移民村选派代表按照民工待遇发工资,全程参加新村建房施工和监督以及其它方面的共同监督把关,搬迁移民对此很是满意。
中线移民搬迁13年了,如今生活得怎么样?南阳市给出了答案:南阳安置中线移民10.06万人,在7个县(市、区)92个村中建移民安置点131个。据调查统计,2023年南阳市实现移民人均收入19754元,是搬迁前的5倍多,全市移民村年集体收入超过1800万元,累计引进龙头企业84家,成立合作社227个,美丽移民村建设加速推进,移民能发展、可致富已成现实。先后有宛城区清丰岭村建设的南阳市丹水人家食品公司等五家移民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涌现出唐河县老人仓移民村万头养猪场、新野县张湾移民村13万只蛋鸡场等致富典型。卧龙区蒲山镇杨营村217户810人,于2011年从淅川县大石桥乡杨营村搬迁至此。移民人均收入由当年的4724元升至去年的2万多元,村集体由零收入到去年的120多万元。九重镇邹庄村175户750人,2011年6月从本镇原油坊岗村搬入。如今,新村犹如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灰砖红瓦间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巷道通向各户,两层小洋楼内传出欢声笑语,一项项富民产业红红火火。去年人均收入2.5万元,村集体收入100万元。
盛世创伟业,丹江口库区初期移民与新时期中线工程移民的巨大反差,再次用事实证明:只有国力强盛了,经济强大了,才能集中精力办大事,人民群众才能过上幸福的好生活。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为、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移民工作实际,积极探索,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丹江口库区移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淅川、南阳和河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作者 梁占佩 2024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