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老区建设 » 正文

豫东走出的开国将军生前被诬叛徒 邓公帮平反 华老送花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28  浏览次数:53216
核心提示:1979年1月15日,全国政协礼堂内,一场高规格的追悼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陈云、汪东兴等中央领导送了花圈。李先念主持追悼会,胡耀邦致悼词。在这个专门为开国少将王其梅等人举行的追悼会上,包

1979年1月15日,全国政协礼堂内,一场高规格的追悼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陈云、汪东兴等中央领导送了花圈。李先念主持追悼会,胡耀邦致悼词。在这个专门为开国少将王其梅等人举行的追悼会上,包括王其梅在内的“61人叛徒集团”被彻底平反昭雪。

     

1955年王其梅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其梅,学名时英、瀚伯,曾用名:时杰。1913年12月27日出生,今桃源县三阳镇红岩挡村人。其祖父王成九是清朝秀才,父亲王明皆是桃源县三阳港的地主。王其梅年幼时在祖父王成九所授私塾启蒙。

1927年,王其梅考入桃源县漳江小学读书。时值北伐战争胜利,农民协会禁烟、禁赌、镇压土豪劣绅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对少年时期的王其梅以深刻的影响。

1928年春,王其梅考入湖南常德省立第三中学读书。次年,由其父母一手包办,不顾年仅16岁的王其梅强烈反对,想以成婚来束缚他。桀骜不驯的王其梅十分痛恶家庭之专制,曾吞食鸦片以示反抗未果。

1930年冬,王其梅只身离家出走前往北平继续求学。他到北平后,即为共产党所领导的学生运动所感染,很快走上了自觉革命的道路。

1931年春,王其梅进入北平弘达学院读书。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而蒋介石反动集团却采取退让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各省相继沦陷。国土受侵,民族受辱,人民受难,王其梅义愤填膺,参加了北平进步学生的游行示威。

1932年,王其梅考入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中。此间,同学沈继芳经常向他宣传马列主义,加之进步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等活动的影响,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同年,他在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加入反帝大同盟,任该组织23支部书记。

1933年1月,王其梅由同学沈继芳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他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4月23日,因参加我国著名的马列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公葬示威游行被捕入狱。

拘留8天后,由学校具保获释。短短8天的监狱生活,更加激起了王其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同时,也使他领悟到:革命不能赤手空拳,要以革命武装对付反革命武装。出狱后不久,他向党组织请求投笔从戎,要求参加抗日游击队。5月,北平党组织批准了他的申请。

1933年5月,党组织派王其梅赴张家口参加抗日同盟军起义。王其梅先到冯玉祥部政训班学习,从事兵运工作,开始了军人生涯。

5月28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通电成立,政训班改为总司令部宣传队。王其梅任上尉宣传员,在军事干校受训。

7月,经姜旭同志介绍并经前敌委员会批准,王其梅转为中共党员。这时,王其梅已经接受党组织交给他做兵运工作的任务,毅然放弃了大学的读书生活,潜入同盟军第五军阮兴武部当战士,在国民党军队中继续从事兵运工作,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他当过伙夫、车夫、勤务兵、马弁和下士副班长,积极开展党的工作。

因党的上层组织被破坏,9月他又去吉鸿昌部宣侠父师教导大队任小队长,党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由于蒋介石反动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日寇步步向晋、察、冀、绥、热等地侵犯,导致华北危机。王其梅随部转辗于察绥热边。占领小汤山后,他被选为大队党代表。

10月中旬,在日寇、国民党军队的双重夹击下,宣侠父部在昌平小汤山全部覆灭,王其梅只得折回北平寻找组织。11月,担任中共北平东城区组织委员。

12月,中共北方局派他前往国民党41军孙殿英部从事兵运工作,任青年团西北特派员。行至包头时,由于党组织遭破坏未能接上组织关系,一时生活无着落,他就寄居当地一烟馆,一边给人卖烟,一边寻机找组织。

1934年2月终于与组织接上关系,后帮助军队赶牛车,行至宁夏城郊,时值41军118师4团副团长(中共党员)牺牲,又与组织失去联系。王其梅在旅部当上补充勤务兵,拟组织兵变未成。

3月,4l军全军覆灭。4月,王其梅回北平找组织,经张大鹏介绍,王决定去天津参加吉鸿昌起义,成立红军,因吉鸿昌被捕未果。

1934年秋,王其梅在中国大学经济系学习,任经济系党支部书记。学习期间,他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后被校方发现,令其转学。

 

        

1934年在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读书的王其梅)

1935年9月转入北平民国大学,任学院青年团支部书记兼西城区街头支部书记组织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6年2月代表学院出席北平学联大会,任北平学联交际股股长、党团员。3月5日,因叛徒出卖,王其梅再度被捕,在敌人狱中,面对酷刑拷打,百般折磨,宁死不屈,并拒绝家人用金钱营救,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革命气节。

此时,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派,担任北方局书记。考虑到日本侵略者攻占山海关,国民党当局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方针,势必会狗急跳墙,加害"北平军人反省院"草岚子监狱的中共党员。刘少奇深感责任重大,立即请示中共中央展开营救。当时的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接到刘少奇的报告后也十分重视,同在陕北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商量,很快批准了这个要求。刘少奇安排接连两次写信,通知狱中的61位同志履行登报自首手续出狱,以保存革命实力。

1936年9月,王其梅等61位同志分几批出狱。

1936年11月,中共北方局派王其梅赴河南省西华县,扩建中共地下组织。初在西华县“三岗”陵头岗普理学校当教员,后任校长。他白天教书,夜晚联系群众,积极培养并吸收中共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此间,他在西华任过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特委宣传部部长。

 

1937年普理学校教师合影前排左起第五位王其梅)

1937年春,豫东发生严重春荒,广大贫苦农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王其梅利用敌人营垒中的内部矛盾,发动群众,领导饥民分了一家恶霸地主多年的陈粮,赈饥济贫,使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群众得以度过春荒。

1937年4月,王其梅兼任豫东特委交通站站长,负责上级派往豫东和华中的干部接待、审查和中转工作。

1937年夏天,王其梅的父母打听到儿子在河南乡村教书,不远千里到西华。父子久别重逢,见这里和鱼米之乡的桃源相去甚远,父亲百般劝说儿子回湖南老家。他说:“你作为长子,应回家替我撑立门户。只要你回故乡,我死可瞑目了。”王其梅说:“这里有我所教的学生,他们对我也有了感情。再说,现在全国都在抗日,我就是不直接去前线,也不能越走离前线越远啊。”

王其梅的父母在西华住了数日,抱憾而返。这是王其梅一生中最后一次和父母相见。

1937年年底,豫东特委在普理学校所在地陵头岗举办第二期抗日干部训练班。身为普理学校校长的王其梅担任教官和队长,亲自授课,带头赤脚出操,为豫东地区培育抗日武装力量。

1938年春,当日寇铁蹄踏进豫东大地时,又遇上一次大春荒。王其梅一面遵照中共豫东特委的指示,积极组织人民群众抗日。一面带领群众在贾鲁河拦截奸商运往敌占区资敌的17船粮食,共130多万斤。并立即就地分粮,使数万饥民得救。西华地区一带群众,无不称赞普理学校的“王先生”是专门为穷人办好事的人。

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王其梅在主持开办抗战训练班的同时,积极参与组建抗日游击队,先后任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政治部主任。在党的领导下,王其梅和豫东特委的同志们想方设法筹集武器,认真组织培养军事干部,终于打造起一支约6000人且战斗力较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

 

(中共豫东特委所在地西华县艾岗乡三岗老区)

 

1938年7月下旬,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和王其梅率西华部队东渡新黄河,到水东寻机与日寇作战。7月28日,在睢县河堤岭的马路口伏击日军。王其梅和沈东平指挥西华部队与敌展开激战,给敌人重大杀伤。遭打击后的日军很快组织了增援反攻,王其梅率部突围,沈东平不幸牺牲。8月,王其梅任豫东特委组织部长。

1938年10月,彭雪枫、吴芝圃、萧望东各率队来到西华会师。10日,彭雪枫在西华县城内主持召开了豫东特委会议,成立新豫东特委,吴芝圃任书记、王其梅为委员。并明确了吴芝圃不在时,由王其梅代理特委书记,全面主持豫东地区党的工作。

    

1946--1947年在山东)

1939年春,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被改编为第一战区自卫军第七路军。王其梅等研究,向国民党提出了接受改编的三个条件:一是听调不听遣;二是提供武器、弹药、被服及粮秣,并补给经费;三是所有干部都要保留,不得调换。国民党接受了这三个条件,再报中共河南省委批准。

1939年5月,西华部队移防周口。国民党专员刘庄甫发现王其梅口音是南方人,在部队花名册上仅是一个参谋,疑是共产党员。遂以调他赴洛阳受训的名义,企图将他软禁扣押。

1939年6月中旬王其梅秘密返回西华县西北的寇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又组建有180多人枪的抗日武装,王其梅任大队长。1939年冬,王其梅率新组建的队伍偷渡新黄河,开往水东地区进行游击战争。

1940年1月,成立新四军六支队睢杞太独立团。王其梅领导的西华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6支队睢杞太独立第3营,王其梅任营长兼教导员。

1940年年底,该团主力调豫皖苏边区,编为八路军4纵5旅15团,蓝侨任团长,王其梅任政委。

1940年后,日伪企图消灭我睢杞太独立团抗日武装力量,频繁地对这一地区进行“扫荡”。在反“扫荡”战争中,王其梅率部与日伪军多次交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2月,该团又改称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三十三团,王其梅任团政委。

1941年1月调回水东。5月调任水东(睢杞太)独立团政委兼该地区党政军委员会书记。7月率部在杞南郑寨与扫荡之敌开战,不幸右手腕中弹受伤。

1942年4月建立水东“抗日中学”(聚台岗)任校长培养抗日干部;年底赴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

1943年2月11日 冀鲁豫军区领导黄敬给上级报告对王其梅工作给予表扬:“王坚持水东斗争有很大成绩,是党的好干部。”5月,王其梅奉命暂时离开抗日前线,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

      

1950年任18军副政委 进藏先遣支队政委 政研室主任 )

 

1944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束后,被党组织派往豫西,任河南省军区独立七旅政委。

1945年3月,改任河南四军分区副政委兼地委副书记。这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他依靠群众,机动作战,灵活地打击敌人,特别注重摧毁敌伪政权,打击死心塌地的汉奸武装,除掉敌人的手足耳目,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反“扫荡”的胜利。

1945年12月,王其梅任豫西桐柏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

1946年2月调中原局组织部办理疏散干部工作;4月派回湖南执行潜伏工作,准备大反攻; 5月秘密回到家乡,无法开展工作。接指示返回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邯郸;7月调回水东,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8月与金昭山率分区配合冀鲁豫野战军作战; 12月12日,任一地委、一分区书记兼司令员、政委。

1947年9月,王其梅先后任冀鲁豫六分区和豫皖苏五分区司令员、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区委委员。解放战争时期,王其梅率部战斗在豫、皖、苏地区,成为刘(伯承)、邓(小平)大军逐鹿中原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1951年9月7日,王其梅率18军先遣支队进到拉萨河边,准备9月9日入城)

1948年10月,开封解放,王其梅担任开封市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成立,任五十三师政委。12月任十八军副政委兼川南泸洲军管会主任。

1950年2月十八军接受进军西藏任务,组建政策研究室,王其梅任主任。 3月14日组建军先遣支队(军前指),王其梅任政委、李觉任司令员。24日前指到康定。10月6日我军发起昌都战役至24日 共用19天,昌都解放。25日王其梅率军前指抵达昌都,是第一位进入昌都的我军高级将领;。12月27日至1月2日,召开昌都地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务院任命王其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

1951年王其梅兼任昌都警备区司令员、政委,成为昌都党政军主要领导。 7月25日,王其梅再任十八军先遣支队司令员、政委、党委书记 ,率部从昌都出发。9月6日到达拉萨河,共用45天,行程1100多公里; 9月9日王其梅率领先遣部队举行入城式进入拉萨城。

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成立,王其梅任军区副政委。

1953年1月王其梅兼任西藏军区后方部队政委,由拉萨返回昌都,组织支援修建康藏公路。

1954年12月25日,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全线通车。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王其梅任筹委会副主任。

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这时正在北京住院的王其梅立即要求出院。他带病回到西藏,参加平叛斗争。兼任黄(新廷)平叛指挥部政委、昌都军管会主任。

 

1952年9月张经武、张国华、谭冠山、王其梅在一起)

 

1960年国家正碰上经济困难时期,王其梅把自己节省下来的10000多元津贴交公。又先后汇款600元,给桃源县三阳中学和西华县普理学校等4所学校购置图书和教材,为第一故乡、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尽了一份心意。

1962年,王其梅调拉萨任西藏军区副政委,参加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1963年王其梅任西藏工委副书记。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王其梅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 、后任常务书记并主持日常工作; 9月西藏自治区召开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王其梅选为西藏政协副主席。

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王其梅为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二、三届民族委员会委员。

 

(王其梅和夫人王先梅)

1967年,王其梅被打成北平“61人”叛徒集团成员,蒙受不白之冤。被周恩来总理指示接到北京给予保护。当他生命垂危时,仍念念不忘西藏建设大业。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最后的遗言--《对西藏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

1967年 8月15日,王其梅在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下,病情急剧恶化,在北京含愤逝世,终年53岁。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保护下,王其梅骨灰得以妥善保存。

1977年12月8日,王其梅的夫人王先梅给邓小平写了一封申诉信,信中说:“由于我爱人的历史问题,我的子女在入团、入党、参军、就业等问题上一直受到影响。”。

1977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申诉信上批示:“请东兴同志批交组织部处理。王其梅从抗日战争起做了不少好事。他的历史问题不应影响子女和家属。建议组织部拿这件(事)做个样子,体现毛主席多次指示过的党的政策。”

汪东兴看了邓小平的批示后,批道:“请耀邦同志阅办。毛主席历来有指示,应区别对待,不能歧视。”

12月31日,胡耀邦看了申诉信后,立即找了几位同志研究并决定:应该把这个问题的解决,当做彻底平反“61人案件”的突破口。

1978年元旦后不久,王先梅反映的问题都一一得到了解决。

1978年6月25日,邓小平在一封关于“61人案件”的申诉信上批示:“这个问题总得处理才行,这也是一个实事求是问题。”

7月4日,华国锋指示胡耀邦:“六十一人的问题要解决,由中组部进行复查,向中央写个报告。”中央组织部开始组织力量,全力投入到这个案件的复查工作中。

 

(前排左起王昌杰、王昌然、王昌无,中排王其梅、王先梅,后排王昌为)

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真相水落石出。复查组在写给中央《关于“六十一人案件”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我们认为,在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所谓‘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是不存在的,是一个大错案。”“对那些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在敌人拟好的‘反共启事’上捺手印并登报后出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处理的同志,应恢复其党籍,恢复原工资级别,酌情安排适当工作。因这一问题而使其家属、亲友受到株连和错误处理的,也应改正过来。已经去世的,应做好善后工作。”

1978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同意并转发了这个报告,要求向全党传达。

1979年1月15日,王其梅、廖鲁言、徐子荣、胡锡奎、刘锡五平反昭雪追悼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这个追悼会,也是61人叛徒集团”的平反昭雪大会。

悼词中这样评价他:“王其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英勇机智,斗争坚决,他在敌人监狱中,坚贞不屈,富贵不移,经受了各种考验,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革命气节”,“林彪‘四人帮’和那个顾问炮制的‘六十一人’重大错案,使王其梅同志蒙受不白之冤”,“对王其梅同志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必须推倒,予以平反昭雪”。

1979年8月6日,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2014年7月 根据王其梅生前遣愿,经中央批准,王其梅将军的骨灰由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移葬在西藏昌都烈士陵园。(河南省西华县艾岗乡政府 苏韵棠整理)

 



参考篇目:

人民政协网2014年08月21日《邓小平亲自批示平反的冤假错案》

西华县老区促进会《西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扶沟县吉鸿昌研究会《扶沟红色人物--王其梅》

采访王其梅将军女儿王昌为并确认等。

(作者声明:参考有关著作,实为纪念王其梅将军所用,绝无侵权之意。如有冒犯,立即删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