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老区建设 » 正文

走进信阳平桥区高梁店乡申阳台古城探访古申国历史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25  浏览次数:57787
核心提示:  本网讯(常红锋 蓝云)在盛夏的炎炎烈日下,7月20日,信阳市的文史研究专家团队——朱德顺、余道金、李建设、周剑、刘国华、孙明军、王悦等一行,踏上了深入信阳西陲平桥区高梁店乡的征途。该乡坐落于淮河上游南

  本网讯(常红锋 蓝云)在盛夏的炎炎烈日下,7月20日,信阳市的文史研究专家团队——朱德顺、余道金、李建设、周剑、刘国华、孙明军、王悦等一行,踏上了深入信阳西陲平桥区高梁店乡的征途。该乡坐落于淮河上游南岸,丘陵起伏,林海莽莽,自古以来便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在申阳台古城,乡原文化站站长李强与申阳台村支书许天师以诚挚的热情接待了考察团队,引领他们一同探寻这片古老土地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

  

  在他们的悉心讲述下,考察团队了解到高梁店的历史脉络。高梁店之名,源于明朝正德年间,高、梁两姓商贾在此开设店铺,渐成集市,后形成居民聚居地。张、王、李、刘、陈、胡等家族从湖北麻城迁徙至此,共同见证了“高梁店”这一地名的历史变迁。

  

  团队随后前往街道西侧的“庙坡”遗址。据史籍记载,此地曾是唐代名将尉迟敬德所建的“火神殿”所在地,亦称“神羊台”。这座宏伟的庙宇,曾以三进的结构形式,供奉着火神、东王和娘娘等神祇,庙前屹立着两尊古朴的石羊,象征着当地民众虔诚的信仰。然而,历史的变迁使这座庙宇遭受了沧桑。1935年,国民党军31师拆毁了庙宇,神像荡然无存,唯有石羊依旧静静守望。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在火神殿的原址上兴办学校,直至1958年学校迁址。遗憾的是,庙宇最终被拆除,石碑被砸毁,仅余的石羊也消失无踪。

 

  在“庙坡”的西南侧,一座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那里。据史籍记载,1948年,当地土匪武装对申阳台发动了围攻,王教导员、杨区长等20多位英勇的战士在炮楼中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英勇牺牲。为缅怀这些先烈,当地群众将他们合葬于此,并建立了这座巍峨的纪念碑。考察团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这些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此次考察活动让考察团队深刻感受到了申阳台作为古申国最早首都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信阳这座被誉为“申城”的城市,其名源于西周时期申伯的封邑之地。作为四岳伯夷后代的国家,申国在夏、商时期即已存在,并延续至西周和春秋时代,拥有约1600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申”相关的传说和历史遗迹层出不穷,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古申国的历史面纱逐渐被揭开。特别是“两申说”的提出,为深入研究申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南阳市出土的申国铜器等文物,为探讨申国之谜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物证。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申国历史的认识,也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段历史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将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同时,我们也将继续推动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对于平桥区高梁店乡申阳台村的发展规划,我们持审慎态度,并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该区域不宜发展工业企业。这一决策是基于对申阳台村自然环境的全面考量,其地处淮河上游,毗邻出山店水库,该水库作为信阳、驻马店等地的重要水源地,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为确保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申阳台村的发展必须避免引入可能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申阳台村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旅游业,以此推动村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此举不仅能够保护自然环境,还能为当地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申阳台村而言,这是一次重要的转型机遇,应予以高度重视,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文图/李建设 蒋苏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