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党史博览 » 正文

不能忘却的纪念--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建设的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23  浏览次数:65473
核心提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村,它是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水龙头,担负着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城市的输水任务。渠首工程建设分新老两期实施。老渠首于1969年动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村,它是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水龙头,担负着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城市的输水任务。

 

渠首工程建设分新老两期实施。老渠首于1969年动工,1974年建成通水,总投资1.83亿元;新渠首是在老渠首下游80米处新建,于2009年开工,2013年完工,总投资8.6亿元。新渠首自2014年12月12日开闸送水至2019年10月底,已累计完成送水253亿立方米,慧及了沿线5300多万人,同时有1亿人口简接受益,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十分明显。渠首工程主要有引渠、重力坝、引水闸、电站四部分组成。

在新渠首完工通水五周年的今天,在沿线人民喝着纯净甘甜的丹江水的今天,回顾和弘扬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竭诚奉献的工作历程和伟大精神显得格外重要。近日,本人专访了南阳引丹灌区管理局退休干部、助理工程师,陶岔老渠首建设者屈泽江老人,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史册。

 

问:屈老师,陶岔新老渠首工程建设有什么关联吗?

屈泽江:有,关联度大着里!目前的新渠首除了拆毁老渠首闸后新建重力坝和电站工程外,引丹总干渠、下洼枢纽、库区引渠等配套工程均为修旧提标后综合运用。所以,没有老渠首建设作基础,没有新渠首工程建设,中线工程通水就比较困难。

问:为什么要把中线工程渠首建在陶岔呀?

屈泽江:把渠首工程建在陶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为这里是岩石地质且完整坚固。渠首工程关键是渠首闸,陶岔在汤山、禹山、朱连山三山里,汤山与禹山垭口两岸为岩石,且几十米以下岩石比较完整、坚固,在此下闸能够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闸(总开关)与水库的运行安全。二是位置独特且投资额少。汤山与禹山垭口是丹江与唐白河的分水岭,从垭口到水库规划4.4公里引渠原是自然冲沟,集雨水向西汇入水库,垭口向东8公里总干渠是排子河上游河谷。在此建设渠首闸,不仅能够减少工程量和大量投资,而且还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将排子河上游洪水及时退入下游河谷。因此,专家们多地考察论证后确认陶岔是南水北调工程渠首闸的最佳选址。

问:屈老师,请你给我们讲讲老渠首建设中最让你难忘的故事吧?

屈泽江:中。

以下为第一人称讲述:

老渠首闸工程是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于1969年1月26日动工,1974年8月16日建成通水,浇灌邓州、新野近100万亩良田,国家投资5300万元,邓县(现为邓州市)因受益投资了1.3亿多元。引丹工程包括4.4公里引渠、渠首闸、8公里引丹总干渠和下洼水闸、清泉沟泵站等五项工程。

建设老渠首正值“文革”中期,人们温饱尚未解决,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为尽快实现南水北调的宏伟目标,一大批县乡干部和数万名民工响应党的号召,用架子车拉着农具和简单行李奔赴陶岔工地。工地上人数最多时达8万人,最少时也在2万多,他们来自邓县(现为邓州)、南阳、方城、镇平、新野、唐河、社旗七个县,转换参与修渠的民工近百万人。6年建设期间,他们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吃红薯面窝头(馍)蘸咸辣椒水,喝的是蒸馍锅底的蒸汤水。窝头是红薯面拌食用碱发酵,在蒸笼内扣上小瓷碗,发酵好的红薯面捏成面窝扣到碗上再做光蒸熟。饭量小的人一个窝头能吃饱,饭量大的得吃两个。这种饭长时间吃下去胃就返酸,尤其喝了凉风后你就会顺口流酸水、很难受,但酸水流过饿了还得吃,很多人因此被胃病缠上了身。即使这样,遇上下雪天后方物资运不到工地,参战人员一天也只能吃上两顿饭。

当时工地上缺少水,小小陶岔一下子增加几万人,只有挖土坑、掏土井来供水,但渗出的是黄泥巴水,所以当时工地上的顺口溜就形象地说:“喝黄水,尿黄尿,顿顿不离狼戴帽(窝窝头)”。建设者们住的是民工自己搭建的筒子工棚,四坡流水。也就是在建设工地指定区域内找个地方挖深一米多,再用湿土打成一米多高的墙,用麦秸或黄北草盖顶,所以工棚的地面、墙体和棚顶盖草都是湿的。棚子两边靠墙处放的是盖棚剩下的黄北草叶,上面坦上自带的行李就是建设者们睡觉的地方。棚内中间留有一米多宽通道放着尿桶。一个筒子棚内住有几十号人,我们的衣被经常都是湿漉漉的,棚内湿热飘散的水蒸气弥漫着臭骚味儿呛人。有一天晴得好,我想把铺草拿出棚外晒晒,揭开铺草就看见下面有条僵硬小蛇被吓坏了。春节后气温慢慢回升,工棚墙体解冻脱落,不少熟睡的民工被砸醒或砸伤埋下,好在是墙低没有大的险情,只需扒掉重建新棚就是了。

尽管工地上环境恶劣,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机械设备非常简陋,但丝毫没有影响建设者们的战斗热情和献身精神。工地上到处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南水北调、引汉济黄”,“丹江不北流,誓死不回头”等大幅标语。广大干部和民工们头顶青天,脚踏荒山,依靠两个肩膀、一条扁担、两个框子,夜以继日每天工作和劳动不低于12个小时,每半月休息一天,成为不穿军装的军人,不发工资的工人。他们身在工地,一天在家只记10个工分,10个工分到年底最高可分三毛钱,低的只有8分钱。但他们始终怀着让毛主席喝上丹江水的深厚感情,怀着把家乡建成鱼米之乡的美好愿望,涌跃参战,奋力拚搏,不怕苦、不怕累、困难面前不退缩,土洋结合,创新实践,还先后发明了“简易爬坡器”、“飞车下坡”、“挖神仙土”等提速增效的技术创新办法。在今天看来,这些创新似乎太简单落后,但在当时一般人连橡胶车轱辘都难得一见的年代,这是了不起的创造,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劳动工效,保证了施工进度。比如,工程建设中,出现了人工挖土跟不上拉运的问题,民工们就发明了提高挖土效率的法子--挖神仙土:即人为将开挖面劈成直壁,下边土掏空,再到土方上面挖一条槽子,然后在上边槽内打桩、浇水,同时撬动土方,使土方跨下,直接装车运走。这种办法可使挖土的效率提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是容易出事故,随时有塌方可能。为此,指挥部三令五申,严格规定不准以这种方式开挖,可民工们为了跟上拉土速度,抢工程进度,硬是冒着生命危险,夜晚偷偷地挖。

六连民工陈志刚,在挖土中突然遭遇塌方不幸牺牲。在牺牲的前一天他领着几位民工到团部面对毛主席像给领导们表决心,一定尽快找出既能提高功效又不出事故的方法。他还给指挥部、营部连队写信:“我今后在挖神仙土中如果牺牲,不要追究责任,也没有什么责任可追究,即便死也是为南水北调而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是光荣的!”

1970年9月14日上午,邓县元庄公社梁寨大队的民工李显勇正拉着架子车在工地上运土,忽然听到身边一声巨响,是塌方砸住了工友。他立即放好车子,一个箭步冲上去,拼尽全身力气,用双手扒开土层,救出了一名埋在跨方中的民工。当他去抢救另一个工友时,悬崖上的土块呼呼啦啦的直往下掉。旁边有人着急地对着他喊:“危险,快躲开!”“救人要紧!”但几乎是同时,更大的塌方出现了,坍塌的土层一下子把李显勇埋在里面。当同伴们扒出他时,显勇同志已经停止了呼吸。

开追悼会那天,公社、大队主要领导来到李显勇家,支书庞建坤拉着显勇的母亲说:“婶啊,对不住了,兄弟在工程中牺牲了,您老也别太伤心,多注意身体,有啥困难跟咱村里说,一定帮咱解决!”说完,两人泣不成声。

母亲擦干眼泪转过身对大儿子显堂说:“儿啊,你兄弟是为引水到北京,是为咱们过上好日子,他走了……我没有什么怨言。可这个事儿还没有了结,显勇也不会安心,毛主席的号召咱不能不完成,你去替显勇接着干吧!”就这样,哥哥显堂跪别弟弟的新坟来到渠首工地,继续参加了战斗!

老渠首建设打炮眼爆破石头的闸基工地,白牛营部点炮手秦永顺在一次放炮结束后,检查哑炮时炸响,他的一只手被炸掉,南阳医院治不了,送到省医院治疗后成了一只胳膊。他回到工地后,坚持用一只胳膊干活,领导到工地检查工作时见到他称赞说,你是我们的英雄,独臂英雄!险象环生的工地,秦永顺成了大家学习、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榜样。据统计,在引丹渠首工程建设中,南阳先后有2287名儿女在此负伤致残、141名子弟壮烈牺牲。也就是说在引丹渠首4.4公里的建设工地,平均每公里就有576人负伤致残,36人牺牲。而牺牲的民工中,年龄最大的叫胡玉杰,邓州市赵集乡西孔村人,已经61岁了,本该是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年纪;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人生璀璨绚丽的画卷才刚刚开始……六年期间共开挖土石方6700万立方米,这6700万土石方若筑成一米高、一米宽的墙体可绕地球走一周半;整个工程用断钢丝绳700多吨,按直线距离算可有渠首陶岔到达首都北京这么长。

采访中屈泽江老人眼含热泪,几次哽咽,我备受感动和感激。如今,老渠首工程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渠首工程如期实现了送水目标。饮水思源!请大家喝着甘甜的丹江水的时候,不要忘记为建设中线工程的渠首儿女,不要忘记为建设中线工程的16.6万抛家舍业、顾全大局的南阳移民,不要忘记为建设中线工程的忠诚担当、克难攻坚的各级各部门参战干部!

(作者 梁占佩于2019年11月20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