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优化农业质量 增加农业效益 ---关于西华县老区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17  浏览次数:15350
核心提示:根据省、市老促会的安排部署,西华县老促会于5月底6月初,组织有关人员,对西华县革命老区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一、总体情况西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优化农业质

     根据省、市老促会的安排部署,西华县老促会于5月底6月初,组织有关人员,对西华县革命老区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一、总体情况

西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优化农业质量,增加农业效益”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在全县大力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有17个乡镇、397个行政村打造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其中,特色种植类村庄161个,畜禽养殖类村庄77个,农副产品加工类村庄54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类村庄42个,“西华的哥”等劳务输出类村庄32个,逍遥胡辣汤等传统特色类村庄31个。

特色农业的发展,较好地优化了农业质量,提升了农业效益,加速了乡村振兴速度。

    二、做法和经验

1.营造“平原花果山”,丰富群众“果盘子”

西华县素有“豫东大林海,平原花果山”之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把大桃、小果型西瓜、精品葡萄等果品,作为实现农业强县、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主导产业,大力营造“平原花果山”,丰富群众“果盘子”,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黄桥乡裴庄村20多年与桃结下了良缘,种桃、卖桃、办桃花节、开销售会,裴庄人享上了桃的福。说起种桃,裴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介绍他们村的“桃书记”“桃状元”和新时代的《朝阳沟》。“桃书记”是裴庄村党支部书记吴东亮,20年来,带领村民坚定不移种桃树,买桃苗,学技术,卖桃果,帮助群众靠林果致富。“桃状元”是裴庄村村民、县人大代表和合胜,他从技术上带动指导农民种桃树,引种新品种,指导剪枝、科学管理等。新时代的《朝阳沟》“栓保”和少朋、“银环”李思颖,大学毕业返乡务农,对桃园数字化、机械化管理,推广一年四季修剪技术、缩果技术,改施化肥为大豆有机菌肥,采取“线上线下”“订单式”销售方式,让桃子未熟先售,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正是几代人的辛勤努力,裴庄桃园收入逐年提高,由每亩5000元、8000元增加到万元,现在正向2万元迈进。裴庄从“一穷二白”的落后村成为如诗如画的风景区,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景象。裴庄村被中宣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森林乡村”。

黄桥乡党委书记杨霞说:“党委政府从裴庄的发展看到了桃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看到了种桃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固性,坚定信心带领全乡农民种桃树发家致富。”乡里长期聘请县农业局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服务指导农民栽培大桃,并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黄桥蜜桃系列优质品种79个,带动周边9个行政村、3600多户群众种植桃树2.1万亩,使“万亩桃园”成为全省唯一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连片大桃种植基地。“万亩桃园”荣膺“中国美丽田园”,被授予“河南省首批森林康养基地”“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

西华县委、县政府依据桃花美景,连续举办了第二十届桃花节,每年吸引周边地区的观光游客达10多万人,拉动旅游、运输、住宿、餐饮、销售等各业发展,近几年每个桃花节全县经济收入达9000多万元。

被人们尊称为“吊瓜哥”的黄桥乡后石羊村民金纪伟,大学毕业后回乡自主创业,如今是农民土专家、科技能人。2011年,他在乡政府的号召和指导下,建塑料大棚种植吊瓜。从小到大,摸索实验,13年初心不改。现在经营14个吊瓜大棚,面积30余亩,成为吊瓜种植大户、技术员。金纪伟采用春、秋季栽种吊瓜,冬季种植蔬菜的“瓜瓜菜”种植模式,亩产值3.6万元左右,每亩纯收益按照1.6万元计算,每年纯收益可达50万元。

西华县农业农村局借鉴金纪伟种吊瓜的成功经验,考察市场行情和西华地理位置,认为西华县发展小果型西瓜,早春上市持续供应到6月份,这是南方、北方市场的空档期,销路畅通,价格有优势,决定在全县推广吊瓜种植。县里组织120余人技术服务团队,在吊瓜生产各个关键时期,入户到棚进行现场指导;每年邀约省级西甜瓜产业体系专家开展电视电话技术讲座,对基层农技推广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及有关单位、乡镇办分管农业负责人进行线上指导。

西华县农业农村局从山东招引农业高新技术,投资500多万元,在迟营镇、县农场5个总面积为120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内,日光温室大棚属全国一流工厂化育苗基地,管理智能化,浇水用喷淋设备,为农民繁育辣椒、西瓜、甜瓜等瓜菜苗,菜苗定型后将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全县瓜农菜农,年销售种苗500万株以上。该局在黄桥乡、西夏镇、迟营镇和红花镇为中心,创建市级小西瓜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财政投入,在县农场、西夏展庄、迟营孙庄和红花镇龙池头,建成6个2000亩设施大棚小果型西瓜连片种植示范核心区,用新质生产力助推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西华县已形成西华县会磊种植专业合作社、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迟营百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婷甜家庭农场等小西瓜规模生产新型主体60余个。全县小西瓜六个示范基地,分别由2—3个成熟合作社牵头运营,联系瓜农上千户,形成“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小果型西瓜产业联合体。2023年,仅黄桥乡后石羊村250余户村民种植的610座大棚小果型西瓜,群众年均收入增加2600元以上。

西华县还兴建有西华县优质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西夏亭镇黄金莉、小香瓜产业园等,在豫东平原上营造了美丽壮观、丰富多彩的“平原花果山”。

2.发展规模“菜园子”,丰富群众“菜篮子”

韭菜是大众蔬菜,大王庄乡刘草楼村有种植习惯。大王庄乡党委、乡政府在作物布局调整中,立足本乡实际,深挖传统产业优势,以刘草楼村韭菜种植为依托,引导全乡群众走规模化种植韭菜的道路。

为确保全乡韭菜种植成功,大王庄乡让刘草楼村典型引路。村党支部书记组织有种植经验的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并与平顶山蔬菜研究所协作,签订了技术指导协议和回收种子等合同。时任刘草楼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董枫林率先垂范,将自家的6亩耕地全部种上了韭菜,全村很快发展韭菜种植2000亩。带动全乡韭菜种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在全乡韭菜种植面积增加到1万多亩,每年盛产20万吨以上新鲜韭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韭菜经济”。大王庄韭菜基地是豫东最大的韭菜种植基地,该乡种植的绿色时令韭菜不但供应郑州等周边城市,还远销辽宁、北京、河北、山东等地,韭菜种子由平顶山蔬菜研究所全部回收。每年韭菜销售收入超过7000万元,韭菜鼓起了大王庄乡群众的腰包。

“打竹板,笑哈哈,今天不把别的夸。艾岗乡的小辣椒,红红的脸蛋味够辣。吃上一口忘不掉,一日三餐都想她……”艾岗乡的小辣椒因品质好、产量高,在抖音平台上、在文化舞台上,“辣妹”“椒哥”为主播,在直播间里、在文化合作社的舞台上,热情地宣传着本乡的小辣椒。通过宣传,以文聚“椒”,产业兴“椒”,擦亮了全乡小辣椒文化品牌,身价倍增,销路旺、“钱”景好,成为小辣椒种植的“特色乡”“示范乡”。艾岗乡是革命老区,20多年一直坚持小辣椒、草莓椒种植,成为辣椒种植全国最大生产基地,色鲜味美的小辣椒也在国内久负盛名。2022年全乡发展小辣椒种植近3万亩、草莓椒8000多亩。当年草莓椒亩收入8000元,小辣椒亩收入6000多元,全乡辣椒一项年收入2.4亿元。潘北村40多岁的种地大户蔚东广,今年朝天椒育苗30亩,新一代育苗13亩。今年还种植50亩大蒜,计划再种60亩花生,人们都称他是特色种植的带头人。该乡还发展了辣椒烘干、加工、冷藏、分袋包装等,让辣椒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加工增值提高辣椒效益。

西华县委、县政府推广艾岗种植辣椒模式,以奉母镇、艾岗乡和红花镇为重点,规模种植辣椒。全县辣椒产业已经形成了种植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良好局面。产业链条十分完整,成为规模体量较大的产业集群,创建辣椒现代农业产业园,既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也有丰厚的历史积淀。近年来,全县辣椒面积逐年扩大,奉母、艾岗、红花、聂堆、西华营等乡镇都有种植。2023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辣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小辣椒,大产业”的发展格局。辣椒种植已成为西华的一张名片,成为西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经济。

西华县还建成了逍遥镇大葱基地、迟营镇茄子生产基地、皮营办事处大棚番茄、黄瓜基地,在豫东平原上形成了“田园菜园子”,丰富了农家的“菜篮子”。

3.拉长链条增效益,农业兴旺地生金

西华是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常年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如何优化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河南枣花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刚磊说:“粮食加工企业帮忙,把卖原粮向卖商品转化,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早在30年前建厂初期,枣花面业还只是一家仅有十几名工人、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业务单一,每年加工面粉只有1万吨左右。近年来,作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枣花面业,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围绕“以农为本、服务‘三农’、共同发展、共创和谐”的企业宗旨,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条式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始终坚持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创品牌”为导向,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体系,持续以全产业链的研发创新赋能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整体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小麦全产业链生产的“周口样板”。作为“三个一批”项目之一,2023年,投资5.6亿元、年产30万吨小麦淀粉和8万吨谷朊粉建设项目已建成投产。

近年来,河南枣花面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农业农村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精心指导下,巩固发展与农业农民的密切关系,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积极发展新型订单农业。企业与合作社签合同,合作社再与农户签合同,在经营过程中根据农户种植情况实行农户自愿参与合作。企业采取“七个统一”:统一耕种收割、统一提供优质粮种、统一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购买农业保险、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收购仓储。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益等方面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另外,企业积极与保险公司对接,为每个订单客户统一购买种植险,如遇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确保农户有较为可观的固定收入。如今的河南枣花面业已形成以小麦种植、仓储物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科技研发、废水处理、清洁能源循环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企业集团,每年发展优质小麦订单20万亩,以每斤高出市场价0.1元的收购价集中收储,帮助农民每年小麦增收2000多万元,带动2万余户农民走上致富路。“枣花”品牌已享誉国内,叫响国外,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年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

奉母镇群众有红薯种植习惯,多年来无论是红薯种植规模,还是红薯加工企业,在全县甚至全省颇有名望。奉母镇党委书记刘冠群风趣地介绍说:“解放初期,当地种红薯是为了生活,‘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过’。现在种红薯是改善生活,蒸红薯、烤红薯,加工红薯粉,红薯变成了宝,咋吃砟好。”

奉母镇以营岗、七里仓等村为主,坚持种红薯。党委政府发现红薯能改善人们生活,深受消费者欢迎,就把红薯定为特色农业,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集体土地建立新型红薯种植推广基地,集约化、规模化推进红薯种植。近年来,全镇红薯种植面积超万亩。为了提高红薯效益,奉母镇成立河南佳宇农业有限公司,主要用红薯加工粉条。奉母粉条纯薯粉制作、口感筋道爽滑,是西华知名农特产品,也是浓郁馥香的逍遥胡辣汤熬制和速食加工的主要原料。奉母粉条“好酒不怕巷子深”,逢年过节,前来奉母求购粉条的客户络绎不绝。

西夏镇司渡口村付国鹏以饲料+高新技术养殖的无抗鸡蛋,营养丰富,无公害,连续5年端上全国两会的餐桌。正是这些优质粮食加工企业,拉动着西华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迅跑。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在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急需在实践中探讨解决。

1.规模偏小:发展特色农业助农民增收,不仅要在农业特色效益上做文章,更要在规模效益上下功夫。比如奉母的红薯,红薯是改善人们生活的小杂粮,又可加工淀粉、粉条,效益好前景广阔,本应扩大规模效益。可是多年过去,奉母红薯仍在奉母种植。田口滩上村的食用菌,是用棉壳、玉米芯等废料培育而成,一公斤卖到几十元,但是全县推广种植食用菌的村户并不多。

2.知名度不高:有些特色农业产品本来品质很好,但因种种原因,“墙里开花墙里红”,外界缺乏了解认可;销售也是老一套,靠在本地“叫卖”销售,打不通国内、国际市场,影响了产品效益,减少了群众的收入。

3.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特色农业在扩大生产、改进技术、提高效益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潜力。

4.人才短缺:发展特色农业技术含量高,在发展经营中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影响了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5.风险过大:发展特色农业风险较大,而现有的农业保险体系尚不完善,主体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

6. 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够。

四、几点建议

在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实践中,要不断完善巩固提高,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优化农业质量,使农民增收效益最大化。就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几点意见和建议。

1.在规模上下功夫:有规模才有效益。在农业特色增加农民收入中,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优中选优,对“名优精”品牌,要整体推进,几个乡镇连片开发种植经营,以达到规模种植、规模效益。比如艾岗乡的小辣椒,就是艾岗、红花、奉母等多乡种植。

2.提高产品知名度:加大农业“名优精”品牌的宣传力度,采取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名优精”品牌,以提高“名优精”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广开现代化的销售渠道,利用电商、物流、快递、网络等,把“名优精”品牌销售到国内外,提升农产品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加群众收入。

3.加大资金投入:发展特色农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尽可能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乡镇、村也要帮助农户解决困难和问题,引导农户互相帮助,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资金共享。

4.培训人才:县乡镇、村都要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的模式,根据自己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培训技术人才,使其掌握1—2门实用技术,农业农村局、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也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培训农民提高技术水平,以适应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

5.加大风险投资:发展特色农业风险较大,政府要引导农民实施农业保险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要为特色农业购买农业保险,枣花面业就为当地农民购买过农业保险,让农民放心大胆地去发展特色农业。

6.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彭世繁 王保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