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常红锋 李新民 通讯员 王政锋)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死于肠胃疾病,而令人吃惊的是,中国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肠胃病,居世界首位。关注肠道健康,对我们的健康长寿至关重要。
肠道每天不停地消化、吸收食物,以提供足够的养分,堪称身体“最劳累的器官。肠道是最大的“加油站”。肠道是消化器官中最长的管道,一个人一生肠道平均要处理 65吨食物和饮料,相当于12头大象的质量,其中约99%的营养物质都由肠道进行吸收。肠道是最大的“排污厂”。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排毒器官,人体约80%以上的毒素由肠道排出体外。日常饮食中,大多数营养物质都在小肠被吸收,而难于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最终形成粪便至直肠排出。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 约60-70% 的免疫细胞都集中在肠道中,以抵抗外来菌与毒素的入侵,所以肠道绝对是身体免疫的主战场。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大肠和小肠。如下图所示:
大肠位于腹中,上口在阑尾处与小肠相接,下口紧接肛门。大肠较短而宽大,全长约1.5米。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小肠内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经结肠吸收其中的水分后,逐渐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如果在排出垃圾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那么滞留在肠内的垃圾就会在肠内腐烂发臭,制造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有害气体和毒素。
小肠盘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至盲肠,全长约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门。小肠是食物吸收消化的主要场所,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物都由小肠接受,并停留一定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然后缓慢输送至大肠。如果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会导致消化不良,吸收障碍等,具体表现为腹胀、腹疼、腹泻、便溏等症状。
那么该如何正确保养我们的肠道呢?著名的中医专家巩跃生教授将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
1、养护肠道的时间:
大肠经值班是在卯时,也就是早晨5点-7点之间。这个时候天亮了,人的肛门也要打开了,身体经过一夜的代谢,已经将废物输送至大肠,需要通过排便把废物排出体外,所以这个时候起床排便是最好的。已经养成这个习惯的人自然不成问题,没有养成习惯的人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到厕所蹲一会儿,促进便意,长期坚持,肯定会对身体有好处。
2、排出肠道垃圾的重要性:
肠道里的食物残渣及毒素,如果不及时排出的话,有些会顽固地附着在肠壁上,使肠壁变得异常狭窄,导致排泄困难,形成便秘。有人做过统计,一天不大便对身体产生的毒素等于三包烟所产生的那么多。几乎所有的食物在人体停留时间过长,都会释放毒素(大家想想家里的下水道)。毒素较少时,我们的肝脏可以清除,毒素较多时,肝脏就无能为力了,毒素会随着血液流向人体的各个角落,损害人体各个器官,引发各种疾病,出现记忆力减退、疲劳、面色灰黄、痔疮、内分泌失调、便秘、肥胖和三高等。
3、保养肠道的方式方法:
(1)每天敲打大肠经,能使大肠经的气血保持通畅,这样大肠的功能正常,才能排便正常,才能清除体内的毒素。
大肠经很好找,左手自然下垂,右手空拳敲左臂,一敲就是大肠经。沿着大肠经的行径路线,从下往上敲(因为大肠经的气血行走方向是从下往上、从手走头的),手法不要太重,一次拍打6分钟左右即可,然后换手,用左手拍打右臂,一定要把整条经都拍到。敲打时有酸胀的感觉,敲到曲池穴多敲一会儿,曲池穴就在上肘横纹尽头的地方,每天早上5-7点拍打最好。
(2)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粗粮,少吃辛辣、油腻和大荤,保持清淡饮食。
(3)定期清理肠道宿便垃圾,减轻肝脏负担。(人要“长生”,肠要肠清;人要“不死”,肠中无籽)
(4)调理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
(5)补充益生菌、膳食纤维、低聚果糖。(吃给肠道有益菌的“能量补充剂”)
4、生活中如何自己检测肠道是否健康:
(1)排便通畅,每日排便1-2次,成形不干燥,颜色为黄色香蕉状,无臭味,不粘卫生纸为最佳。
(2)消化代谢正常,肚子不胀气,排气不臭。
巩跃生教授简介
巩跃生,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郑州市消化病病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肛肠学科名专家、河南省肛肠学科知名专家,河南省首批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河南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会诊专家、省市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郑州市中西医结合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从事肛肠专业40余年,对大肠肛门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有独到见解;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痔、瘘、裂等肛肠病有较深的造诣。研发了“益气润肠丸”等30余种专科制剂。主持课题7项,获国家专利8项,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新编大肠肛门病学》、《大肠肛门病综合征》等6部专著。培养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拥有巩跃生名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
先后被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培养对象,郑州市名中医,郑州市跨世纪人才,郑州市中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