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辉是2011年6月26日2时40分呱呱坠地的一个男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豫鄂两省34.8万移民中年龄最小的移民。
一、孟庆辉搬迁
孟庆辉出生不到24小时就乘坐上政府为他和他的妈妈彭兴梅准备的救护车,从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搬迁到千里之外的新乡市辉县市常村镇沿江移民新村新家园。
时任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赵川,是2011年6月26日晚在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卫生院见到彭兴梅和孟庆辉的。赵记者回忆,孟庆辉出生时就像个“小猫儿”,看着很虚弱。
“我当时给彭兴梅说,产后虚弱,住几天再走吧。彭兴梅很体谅政府的难处,俺们娘俩不走,全家人都走不了,全村一次性搬迁任务就完不成。再说了,政府专门安排了救护车,有医护人员在就放心了,得走!”赵川说。
了解此情后,赵川决定跟随沿江村搬迁移民北上辉县,并陪同孟庆辉母子与医护人员坐在同一辆救护车上,途中大部分时间孟庆辉都是由赵记者抱着的。
孟庆辉的出生医学证明上显示,孟庆辉,男,出生地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卫生院,身长48厘米,体重3150克,医学证明上还填写着他的出生年月日时分节点。
石鼓镇和仓房镇尽管分别隶属湖北省和河南省管辖,却是友好近邻,行动很方便。
依据特殊移民底册,镇村干部在搬迁头天下午核对特殊移民情况时,了解到彭兴梅“临产情况”后,立马派车送她去了条件相对较好的石鼓镇卫生院待产。
孟庆辉的奶奶叫李秀文,父亲随母姓叫李金培,不过沿江村人都叫李金培为孟金培。
孟庆辉出生这天,医院要填写他的出生医学证明,李金培知道儿子是“庆”字辈,正好马上搬迁到辉县,就取名孟庆辉,有“庆祝搬迁到辉县”的寓意。
2016年冬,记者赵川到辉县市回访移民村,又专门到孟家看望了孟庆辉。
2016年孟庆辉5岁 赵川 摄
2012年,河南日报农村版推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移民迁安特刊,特刋中配发了彭兴梅怀抱儿子--最小移民孟庆辉的彩色照片且耀眼夺目。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唯一迁出县和全省25个县(市、区)接收安置本次移民中的第三大县,共移民16.6万人(出县安置14.65万人,淅川县内安置1.95万人),其中辉县市常村镇安置移民包括孟庆辉在内共计5000人,设立移民安置点7个,是这次移民距离超千里的最远安置乡镇。
二、孟庆辉“回老家”
2021年5月21日,孟庆辉在父亲李金培的带领下,坐汽车,乘高铁,过黄河,渡丹江,终了“回家”了。
通过记者的亲密接触和相关媒体的宣传报道,让孟庆辉的思想有了波澜:我是最小的移民?我从哪里来?老家怎么样?“放学回家他就缠着我问这问那。”孟庆辉的父亲李金培告诉笔者。
孟庆辉的好奇,让父亲李金培真的坐不住了,他决定陪儿子回淅川一趟,一是让庆辉回老家看看,二是自己也回趟老家会会亲朋。
2021年5月21日早上5点多,孟庆辉就早早起床了,本想带课本和作业的孟庆辉被父亲“两天就回来了,回老家就好好玩”的劝说打消了念头,高兴地冲到父亲的汽车上。
上午8:00时,坐上高铁的孟庆辉难掩兴奋,看着窗外的景致一闪而过,虽说戴着口罩,但这并不妨碍他与父亲李金培的交流。
李金培从高铁开始,讲到丹江口水库,讲到家乡的渔村(沿江村又称渔村)。孟庆辉对淅川的印象也慢慢立体起来,他说:“爸,丹江水库有好大?里面装了好些水?”李金培虽是生长在丹江岸边人,但这些数据他还真是答不上来。通过查资料,才告诉儿子丹江水库有1050平方公里大,盛了295亿立方米水,如果坐船去对岸,就像在海上一样,一眼望不到边。
“我要去水里玩。”李金培爽快地答应了儿子的要求:“中,可中。”孟庆辉听后高兴得又蹦又跳。
从新乡东高铁站到南阳东高铁站,再乘汽车到淅川县,孟庆辉仍然没有一点儿倦意。临近中午,他终于顶不住轻轻地对老爸说:“俺瞌睡了。”说完,就趴在李金培的腿上睡着了。5分钟过后,李金培叫醒了儿子:“这是仓房街,马上就到沿江村老家了。”孟庆辉听到父亲的叫声赶快坐起来,神采奕奕,就像小老虎打了一个盹,又精神开了。
孟庆辉打开车窗,迎着山风,看着满眼的翠绿,还有忽隐忽现的丹江水库,转脸对他爸爸说:“这儿的山青水绿天也蓝,鸟儿叫得真好听!”。七弯八拐,父子俩终于到了自己的老宅基地前,穿过10多米的“原始森林”,来到一片被杂草和树木覆盖的平地上,李金培告诉儿子:“这就是咱的老家,以前有5间房子,还有个小院,出门走不远就是丹江水库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小时候跟大人一起,以捕鱼为生,天天捉鱼、吃鱼。禁渔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学了酒店管理,到县城打工赚钱,比捕鱼要多挣些钱。现在山上种满树,确实比移民前美多了。”李金培拉着儿子边走边说。
“前面的竹林是我种的,现在还有竹子。”孟庆辉快走两步,来到竹林旁稀奇地说:“爸,这是你种的?俺不相信!”
出了老宅地,顺坡下走了100多米,就到丹江水库边,孟庆辉一路小跑到水边,双手捧起水来玩,李金培看着儿子,笑着说老爸兑现了让您玩水的诺言吧。
三、孟庆辉看到碑上的名字很自豪
“他们为什么哭?”2021年5月21日,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内,不满10岁的孟庆辉认真地问。
距离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结束已经12个年头,从2009年开始,为了这一渠甘甜清纯的丹江水永续北上,淅川县11个乡镇、186个村、1312个村民组16.6万移民背井离乡,分别在河南省内6个省辖市,27个县(市、区),108个乡镇,集中安置208个落户。
如今回看丹江岸边,170米到172米本次搬迁淹没水位线之间的风浪区内早已草木荒芜,物是人非。
“我外婆的坟头就快看不见了。”孟庆辉的爸爸李金培说。
而这事对于最小移民孟庆辉来讲,淅川的老家实在是没有任何记忆,因为刚出生的他就跟着妈妈坐上救护车赶往辉县新家去了。
当孟庆辉跟着爸爸回到仓房镇老家的山头,钻进草木掩映的老房子旧址,看着爸爸对着一片长满杂草灌木的荒地,兴奋地向他描述着过去的盛景时,他也只能似懂非懂地望着爸爸:曾经葱郁的竹林只剩下寥寥几株,曾经硕果累累的枣树由“家养”回归了野生,曾经光洁的石板路几乎看不到痕迹——他再怎么处于想象力丰富的年龄,也无法参与爸爸的回忆、感受爸爸的兴奋!
从老房子旧址来到民俗博物馆内,在观看移民搬迁的影像记录时,孟庆辉注意到其中反复出现的移民哭泣的场景,他更加不能理解了,因此提出了“他们为什么哭”的疑问。
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坐落在丹江南岸的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旧址上。鱼关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淅川也是河南这次移民的10个试点村之一,2009年8月20日,鱼关村893人整村搬迁至300公里外的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移民新村。
孟庆辉观看的影像正是鱼关村人告别故土时的现场记录。当时的鱼关人除了担忧是否能适应新环境的生活之外,更多的是割舍不下即将分隔两地的亲戚和朋友。
“我们村里人的亲戚大多分布在周边村镇,媳妇们一想到这搬走了离娘家人几百公里,哪能不哭?”民俗博物馆副馆长王建基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鱼关人,2009年搬迁时全家人都走了,只有他留了下来帮着几名淅川的爱心人士一起,筹建了这座博物馆。
“可以说,我们的博物馆就是移民乡亲们的‘老家’,是他们的寄托。”王建基说。
博物馆里,曾经移民的生活片段成了陈列的历史。20000多幅丹江移民图片、1200多类相关书籍、7000余篇媒体报道、20000分钟纪实视频、2600件老物件,为移民们珍藏了故土旧时的点点滴滴,是他们难以忘却的记忆。
“这些年,每逢节假日都有很多移民在回乡探亲之余来这里寻根。”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李星说,博物馆免费开放,很多人都是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最喜欢的就是在移民丰碑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又久久地不愿离去。
移民丰碑包括一块高8.8米、重23.8吨、刻有“移民丰碑”四个大字的主碑和56座副碑。副碑上镌刻着淅川16.5万移民的名字、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单,按照搬迁乡镇在丹江口库区的位置依次排列。
孟庆辉一下子就在丰碑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真的有我、真的有我!还有这是爸爸、妈妈、姑姑的名字……孟庆航!哥哥的名字!”看到自己的名字,孟庆辉像一个被突然点燃的小炮仗,叽叽喳喳地“放”个不停。
除了像孟庆辉一样找名字,不少人还会在博物馆和丰碑前拍照留念并在电子留言板上留下感言:
“我回来了——贾晓静”
“邓淅一家亲——赵行舟”
“移民不移心,根在淅川——马向东”
……
回来的移民,还哭吗?
“更多的人是笑着回忆。”李星说,淅川移民如今更多地用笑容承载乡愁,用笑容表达自豪。
上个星期天笔者与李金培电话联系,更好小移民孟庆辉在其爸爸身边。几句家常话后我问起孟庆辉:“你知道啥是南水北调吗?”“知道,北京缺水,老家要给北京调水,所以我们要搬家,我就是小移民!”话语间充满了自豪。
孟庆辉当下依然理解不了他爸爸的乡愁,但他已经渐渐感受到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伟大。实际上,这种伟大的移民精神正在以它自己的方式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丹江人、淅川人、河南人乃至更大范围的更多人。
参考文献:河南日报农村版《移民不移心,永远记住根!有一种情怀叫移民精神》等
(作者 梁占佩 2022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