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老区建设 » 正文

史海钩沉//海瑞祖籍与汝州海瑞墓考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10  浏览次数:49376
核心提示:海瑞,明朝人,乡试中举后,始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累官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一生大公无私、秉公办案、不畏强权、打击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

海瑞,明朝人,乡试中举后,始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累官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一生大公无私、秉公办案、不畏强权、打击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时人称颂他“忠贯日月,望重华夷”,后誉为“海青天”,与北宋包拯“包青天”齐名。

据历史文献记载,海瑞出生在海南,他死后葬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的滨涯村,但其先祖去海南之前的居住地(祖籍)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否还有他的墓冢,或者是衣冠冢呢?迄今尚无定论。

多年来,我国尤其是广东、海南一带的专家学者们对海瑞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可谓是成果硕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较晚的《海氏族谱》或者是后人的记录,去研究探讨衍生出来的一些课题;再者就是从文史角度出发,去严谨地看待分析包括《海氏族谱》在内的一些历史性问题。两者各具所长,各有千秋。

本文是属于后一类,针对海南海瑞墓及海瑞祖籍信息,结合河南汝州“海瑞文化现象”——海庄、海瑞墓、海瑞庙和海瑞传说,并经过汝州文化学者、老师们的走访和实地考察,认真参考相关史籍、文献资料,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现整理如下:

一、对海瑞祖籍的探讨

(一)从海瑞故居看海瑞祖籍

当前,在海南与海瑞有关的住所有两处:一是“海瑞故居”,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红城湖路,未见古建遗存,传说海瑞并没有在此住过。这是一座纪念性质的仿明代海南民居风格的建筑群,实为“海瑞纪念馆”。说是1997年琼山各界筹资重修,名曰“重修”,实际是创建,于海瑞诞辰480周年之际落成并对外开放。另一处是“海氏祖居”,据梁云龙所撰《海忠介公行状》(注:梁云龙,巡抚湖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海瑞同乡,也是海瑞的侄孙女婿)载:海瑞的始迁祖叫“海答儿”,始迁地在海南“左所西峡”。“左所”在琼州府城,而“西峡”是“左所”三处屯田地之一,古称“石峡岭”,具体位置在今屯昌县新兴镇石峡村。所谓“海氏祖居”,只是因为有海氏族人居住于此,才有了海瑞出生于屯昌的说法而已。

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海忠介公行状》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海瑞的重要文献之一,只说海瑞的始迁祖叫“海答儿”,而“海答儿”从何地迁入却只字未提。王国宪在《海忠介公年谱》(注:王国宪,清末广东琼山人,与海瑞同里。曾任乐昌县教谕、广东省议会议员。该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刊刻)中也只提了一句:“与丘浚(字仲深,海南琼山人,与海瑞是老乡)同邑”,同样与海瑞祖籍无关(特别提示:本文说的“祖籍”非指“出生地”)。

海瑞出生于海南,几乎毋庸置疑,而海瑞祖籍在何处,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有说是福建,有说是海南,也有说是在河南。我们认为:要搞清楚海瑞的真正祖籍地究竟在哪里,必须弄明白海瑞一族的历史脉络及迁徙情况。

(二)从《海氏族谱》看海瑞祖籍

1、“予少时读叔父御史汝清公所修族谱,自答儿公始,至叔父瀚公止。凡记其世次行,实详且悉也。窃叹其不原所自,使人不知本原也,心甚谦然。因敬问先祖松溪大尹德裕公,知迁自番禺,但先祖少失怙,族无长老,失记始祖、迁祖之名,断自答儿公始,亦始阙文之意也。逮瑚赴乡试,访求番禺族人庠士名秀者,得其旧谱。考,盖自南宋时,始祖指挥三公讳俅,由闽而来占籍于广,娶杨氏生惠来训导公讳钰,钰生庠十大公讳甫震,二公讳甫云,秀为甫云公后。后甫震公生冠带公讳逊之,逊之生答儿,公从军海南著籍于琼,即始迁祖也。故合二谱而修之,方足徵信姑仍旧文而续之,至于六世而止。”以上是出自收录于清咸丰《琼山县志·艺文志》一篇序文,该文所写的是海瑞堂兄海瑚为重修族谱而于明嘉靖年间赴番禺(今广州)乡试期间而做的一次“调查报告”,从中得出海氏谱系为:海俅—海钰—海甫震—海逊之—海答儿—海福—海宽—海瀚—海瑞。

应该说这本《海氏族谱》是研究海瑞家世的重要资料,可以为我们研究海瑞祖辈在明初之前的迁徙情况提供一些线索。但因为这位海瑚《海氏族谱序》的记事存在较大漏洞,不仅与《海忠介公行状》多有不符,并存在不少自相矛盾之处。也可以说,一直到现在,海瑞在琼之前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他是不是“海答儿”谁也确定不了,可海瑚反而又将海瑞的祖先上溯到了南宋。本身广州海秀支自闽迁粤的海氏与琼山海瑞支海氏毫无联系,而海瑚在没有完全得到确认的情况下,却攀上秀才海秀草率地把两家牒谱贸然嫁接,此有悖于自古以来史学界一贯遵循的“孤证不立”原则。除此之外,这位海瑚所修的族谱其实并未留传下来,也不用说上面写有每个人详细信息的“世系表”了。对这篇只用毛笔书写、传说中《海氏族谱》的序文,很多专家不但怀疑当时并无海瑚修编《海氏族谱》之事,甚至认为这是一篇海氏后人的伪托之作。

反之,既是海瑚有修编《海氏族谱》之事,而他在编写《海氏族谱》时也并无旧谱参考,所以《海氏族谱》序文中的“海俅从福建籍迁广东”一说让人颇为怀疑。我们不禁要问,你既然调查了,已经知道了海氏先祖自闽迁粵的详细情况,那么你为什么不把在闽的具体县、乡、村写清楚呢?而是笼统地写上一句“由闽而来占籍于广”了事。这只能说明该谱所写的海瑞先祖如海俅、海逊子、海答儿等以及从“福建迁入海南”之说有虚构造假的可能。这也与清咸丰《琼山县志·艺文志》收录序文“失记始祖、迁祖之名,断自答儿公始”相龃龉。

1983年杨志玖撰的《海瑞是否回族·附记》一文介绍:当前所存两个版本的《海氏族谱》,分别编纂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一个在海口甲子镇天塘村海实刚手上,它是20世纪70年代钢笔手写油印的;一个为海口灵山镇拾桂村海行新所执,毛笔誊写,主要是清中后期的情况。另有一张世系表,看似老旧,但不知何人何时所写。在“谁才是海氏的可信始祖”问题上,海氏宗亲所存的这两本牒谱却给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详情可查阅:《海瑞是否回族·附记》)。上面在所谓的海瑚《海氏族谱》序文的基础上,又将海瑞的祖先追溯到了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海春,不难看出这些《海氏族谱》的记载,虚构成分也太大了吧。

总之,目前能够搞清楚名讳和世序的祖先,只有海瑞的曾祖父海福。海福死得早,生平事迹失详。海福生海宽,海宽是举人,曾任福建闽中知县。海宽生八子,幼子海瀚就是海瑞的父亲。

2、之所以对《海氏族谱》所述海瑞的祖籍存在疑问,还有一个证据:明朝有一个《卫所武职选薄》档案,上面有全国各卫所军官的姓名、年纪、籍贯、父祖脚色、民族、从军归附来历、征克地方、杀获次数、受赏名目、升授职役并调守卫所、世袭情况、辈分等详细信息,甚至还有涉及每一家普通军户的《军籍黄册》,这些都由兵部掌管。海瑞的先世说是明初广州卫的指挥,后人调守海南卫左千户所任职。梁云龙身为当朝兵部右侍郎,海瑞官至右都御史,他俩要想了解海氏先祖的这些详细情况,只要查一下《卫所武职选薄》或《军籍黄册》即可,为何不查呢?梁(云龙)海(瑞)二人作为近亲,又是当朝重臣,个中因由,尤其是隐瞒了什么,也只有他俩最清楚不过了。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当时梁云龙和海瑞二人完全了解海瑞祖籍的真实情况以及谁是真正的始迁祖的,至于为什么他俩回避不讲、未能把真实的家族信息传给后人呢?其中一定另有隐情!难道说真正的祖籍也就是传说中的河南汝州海庄不成?而或从汝州迁入海南时有什么“不光彩”的难言之隐,譬如说因犯了什么罪从汝州被流放到海南而不便说出来呢?(文中另有详述)。

3、关于“海答儿”,这是一个元代回回人的通用名号。在中国元代史料中多有类似记载,如元至元年间有一个管课税的色目人叫“海答儿”;至顺年间有一个回回也叫“海答儿”,官至宣武将军、绍兴路治中(见《至顺镇江志》·卷十九);南宋泉州蒲寿庚家族的有一位祖先也曾名“海答儿”等,此不赘述。

另外,在《海氏族谱》序文中记载的先世名讳,一贯为标准汉式学名:海俅、海钰、海甫震、海甫云、海逊之,让人颇为疑惑的是,至逊之的儿子时,却突然冒出了一个不知所云的粗俗名字“海答儿”,让人难以解释。所以有人认为海氏家族的这些先世和名字,均为海瑞去世多年以后其后人编造出来的,否则梁云龙不可能在《海忠介公行状》中不讲,反而说海瑞“其上世以来未详”。如今,《海氏族谱》中的“海答儿”被学者们视为以名定祖的争议人物,也就在所难免了。

故此,今天大家在网上看到的:“海瑞的祖先原籍福建,南宋时有个名叫海俅的人,从福建迁移到了广州,海俅的重孙海逊子在明朝开国之初是广州卫指挥。海逊子的儿子海答儿于洪武十六年从军来到海南岛,就在琼山县落了户籍。”是为未经过史料考究的以讹传讹之作,根本不可信。

至此,海瑞之曾祖父海福、祖父海宽、父亲海瀚三代名字及辈分考证已明确无疑,而所谓的海瑞高祖父“海答儿”及其以上祖先名讳应属凭空臆造,不能当真。如果把海瑞之曾祖父海福定为海南始迁祖的话,那么从他落户到海南一直到海瑞这一代,按古例每25年为一代计算,也就是七十余年时间,又是当朝之事,不难看出海瑞对先祖迁徙海南的情况完全知晓,只不过不便说明而故意隐瞒罢了。可是海瑞隐藏这段历史,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家谱里出现的“海答儿”及其以上祖先有悖于历史真实,误导了后人对海瑞家族迁徙史的正确认识和真实了解。

关于《海氏族谱序》之说,随着时间推移,海氏所残存的正确记忆已渐趋消失,质疑海瑚调查的声音也越来越弱,至晚明清代“迁自福建说”渐渐为人所接受,也成为海氏后世诸版族谱的底本。此事也应验了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在《南雷文定三集·淮安戴氏家谱序》中所说:“天下之书,最不可信者有二,郡县之志也,氏族之谱也。”

(三)从河南海庄看海瑞祖籍

几百年来,关于“海瑞老家在海庄”的传说故事,在汝州民间广泛流传,也为我们留下了海瑞这位历史人物的重要信息。

海庄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镇史庄村北、穆堂村南,G207国道在此穿过,与宗庄的海瑞墓仅相距三里许。由于年代较远,今海庄已成废墟,但遗址尚存。

在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上,有“在二里”、东南乡“海庄”村的明确记载。古代海庄交通便利,往西是历史上著名的“宛洛古道”,经“宛洛古道”往北直通“老汝州”,往南穿过宗庄、三山坡可到达南阳府。在村子西旁有一处仰韶时期的“史庄遗址”,此证明在距今约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居住并繁衍生息。

至今,当地老年人对海庄的情况还记忆犹新。据祖居海庄、后迁至小屯镇魏楼村的魏龙振(80岁)讲:他与时任宗庄大队书记的冯天海、冯次会二人(均已故),在小屯公社开会时曾多次提到过海庄及海瑞墓之事。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他祖爷魏天道、魏天庆和爷爷魏克义就在海庄居住,单独有一处宅子(有“分单”为证),并开了一个“魏氏油坊”,所做生意即为附近百姓们压榨些如花生、油菜籽和棉花籽油之类。听当地老年人讲:起初,海庄是海姓族人居住的村庄,人口并不多,后来,不知何因海瑞一支,大约于明朝初年迁至广东琼山(今属海南)落户。如此说来,从海庄迁到海南的人,应该是上面所提到的海瑞的曾祖父海福了。

由于海瑞做事耿直,当时得罪了不少官员,而留在海庄老家的族人,知道古代官场的险恶,总是害怕有朝一日会被连累,落个株连九族的下场。于是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族人,除了已嫁到穆家堂等附近村庄未能走成的闺女外,全部离开了海庄远走他乡。大约到了清初,海庄已无海姓人家。清末民初,全国局势动荡,汝州一带“蹚将”四起,盗贼猖獗,哀鸿遍野。海庄正处于中原腹地的“宛洛古通”上,纷扰形势一定更为严峻,海姓人走后而随即迁入的其他姓氏住户也纷纷离开海庄奔走他乡,尔后只剩下十来户人家。后来据说是海瑞的近人和奴仆丫鬟们的后代,如魏、冯、武、郭、赵等姓住户,于民国末年也陆续迁至附近大庄或者有寨墙的村庄居住。海庄所剩残垣断壁,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部塌掉,从此海庄与周边的“干河刘”“娄庄”等村一起,先后在汝州大地上消失。时至今日,史庄人仍把海庄南的一块地名叫做“海瑞门跟(念“阁”)儿”,本意是在海瑞家门口的一块地。

如今,已搬到魏楼村的魏龙福(即魏龙振兄)老家堂屋上,还能见到当年从海庄搬出时从油坊上拆下来的、目前还渗着漆黑油腻的门框和屋门,还有清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二十一日分家时,上面写着“海庄”字样的“分单”。在海庄废墟上,当年遗留下来的残砖断瓦以及日常生活所用的如烂陶(瓷)片之类,今天仍随处可见。“海庄”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为研究海瑞家族的变迁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四)从地理位置看海瑞祖籍

在古代,广东沿海被视为荒蛮之地,而海南(古称“琼州岛”)为一海中孤岛,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最惨的放逐之地。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在唐虞三代被称为“南服荒缴”。秦代称为“越郡外境”。汉武帝始设两郡。唐宋年间,由于环境封闭,与世隔绝,这里便成了犯人的放逐之地。明朝中期,由于以上各代的开发,不再作为流放地。因为古代人们惧怕南方瘴气,所以北方人到南方都会特别不适应,只有被贬或者被流放的人,才会被迫前往。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渡鬼门关。”从晚唐名相李德裕这首《贬崖州司户道中》诗中就足以看出,当时流放到海南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痛苦。如此说来,海瑞的曾祖父海福,绝不会无缘无故、心甘情愿地从生活安逸的中原地区,千里迢迢跑到一个谁都不愿去的荒蛮之地去过艰难生活。这些疑问,从上述的资料中不难找出答案。

依此判断,海瑞始迁祖于明朝初期、全国局势尚未完全平稳时期,在河南汝州不知犯了什么罪行,而被官府强迫流放至海南岛的,一直到明正德八年(1514年)海瑞出生,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举做官。由于他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仕途一路顺利,官职越做越大,此时的海瑞和其他官员想的一样,唯恐一些负面的家史影响其仕途,于是便与侄孙女婿梁云龙(《海忠介公行状》编写者)一同隐瞒了祖上的那段“不光彩”历史。

(五)从人口数据看海瑞祖籍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海姓人口约有19.7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15%。《中国四百大姓》载:1368年明朝建立时,全国人口大约是6000万。按明初全国人口及现在海姓占全国人数比例推算,明初海姓人口约9000人。从网上查知,在全国冠之如王、张、李、刘等姓氏的村庄有成千上万个,而叫海庄的村庄却只有4个(广州市荔湾区、新乡市封丘县、威海市环翠区,山东济南(流)海庄),加上以前汝州的海庄,一共才只有5个。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我们的推理还需要更多史料去支撑,但是海姓祖先尤其是海瑞一族的祖先,在汝州海庄居住的概率,比其他地方不知要大多少倍。

综上,海瑞一支最早祖先是从河南汝州的海庄村迁入海南的可能性极大,与当地“海瑞老家在海庄”的传说恰好吻合。

二、对海瑞墓的调查

(一)海南海瑞墓

海瑞墓,在海南海口市秀英区的滨涯村,由明万历皇帝钦赐御葬、佥都御史王用汲主持办理丧事、钦差许子伟(进士,海瑞的学生兼同乡)负责督造并撰写碑文,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开建,一年多后竣工。历代以来,海瑞墓都有续建和重修。解放初曾遭到过一定程度的破坏,1959年又重新修复。“文化大革命”中,海瑞被破棺戮尸,后来又挫骨扬灰,海瑞墓被夷为平地,改成养猪场。1979年后海瑞墓陆续重建,但已失去旧时模样。1996年11月,海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琼州府志·定安县·山类》记载:“石峡岭,在城西南六十里,高六十余丈,海忠介祖墓在焉。”在《海忠介公行状》中有对海瑞逝时如“更衣、沐浴、含殓”等许多葬前细节内容的记述。从现场实际和这些文献记载可以肯定:此墓为海瑞的真身埋葬地无疑。

(二)海南海瑞祖墓

据考证,海瑞祖墓,应该叫海瑞家族墓地,坐落在海南屯昌石峡村海公岭(旧名“石峡岭”“鹧鸪岭”)。

从2011年第6期《中原文物》刊发的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阎根齐、海南省博物馆王辉山、海口市海瑞墓管理处陈涛所作《海瑞祖居祖墓调查报告》得知:现存的海瑞祖墓墓地由两片组成。目前,尚能见到的残存仅有五座,其中四座坟墓前有立碑,既“明始祖海公之墓”(传说是海答尔墓,实际应为海福墓)“大清显考敦厚私溢邑庠生海大公之墓”“大明诰封太恭人谢氏墓”(海瑞母亲之墓)“皇明庄淑孺人吴氏墓”(八世海一龙母亲之墓)。 

清光绪二十五年的《海氏答儿公族谱》记载:“答尔公墓地葬于定邑积善图马罗石峡大岭下,坐已向亥。”这里记载的所谓“答尔公墓”,而石碑上刻写的却是“明始祖海公之墓”七个大字,既无落款,也未署名刻碑年代,更不见“海答儿”之名。后人认为既然《海氏族谱》上说“海答儿”为迁琼始祖,那么这座“明始祖海公之墓”一定会是“答尔公墓”了。今日出现此种情况,完全是由海氏后人被《海氏族谱》误解所致。它是迀琼始祖海福之墓的可能性极大。

以上已经阐述,此“海答儿”并不存在,《海氏答儿公族谱》为清后期编写,故多数专家对此说持存疑态度是很有道理的。不管怎么说,这里是海氏祖先迁入海南后最早的家族墓地,但并非迁入海南之前的“海瑞祖墓”,这一点可以确认。至此大家不禁要问,海瑞一支迁入海南之前的祖墓地,即始迁祖海福之前的祖先墓地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不妨从河南汝州寻找答案。

(三)河南海瑞墓

在河南汝州东南一带,自古流传“明代汝州三大臣,五岔(念“查”)沟里埋海瑞”的传说。本意是:在明朝时期,汝州曾出过三位历史名臣,他们是海瑞、滕昭和张维新,而海瑞就埋在一处叫做“五岔沟”的地方。

五岔沟所在区域,明属和丰乡,清属在二里,具体位置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镇宗庄村,它是汝南道教名山——三山坡西峰往西北方向蜿蜒而下的五道山脉、山沟的总称。它实际上是五道山岭,而当地人习惯称之“五岔沟”。从风水角度看,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伏牛山余脉三山坡主峰拖下来的宛如五条巨龙的山岭,在此巧妙地汇集于一座圆形山头——蜘蛛山的周围,遂形成“五龙戏珠”的地貌格局,也就是《地理五诀》古籍中所认为的风水佳地。

明代清官海瑞,传说就埋葬在这块风景秀丽、山环水抱、土质肥厚的庄稼地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海瑞后继无人,缺乏看管,导致墓冢早早毁圮,当时墓冢规模情况已无法知晓。如今大体轮廓仍依稀可见,还能见到当年专门为看坟人修建的房屋遗迹(今称“房闶阆”,所在地块也随之呼为“房闶阆地”)。

海瑞墓,又称“海家坟”“海家祖坟”,大约占地面积三亩,于明末清初被毁。一直到清朝中期,由于此地风水俱佳,又被本乡大户——刘郜庄胡姓人家看中并高价买下,当地人随之改称“胡家坟”,一直沿袭至今。至上世纪80年代,“胡家坟”被夷为平地,遂成现在之面貌,不过在此附近仍能看到几座胡家坟头。早年宗庄大队第三生产队刘三娃(1998年去世)讲过:从小听大人们说,在起初胡家人在此打墓时,曾挖出一块小石碑(应该是墓志铭),上面写有海瑞文字内容,之后,大家才相信这里是海瑞祖上坟地。可见海瑞埋葬于此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20世纪60年代,宗庄大队第五生产队冯保林(已故),在“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时,于海瑞墓前路缘上挖出过几个比水桶还粗的柏木圪垯。王留在当时做砖瓦挖土时,也见到过类似的柏木圪垯。说明这里在以前曾经有不少大柏树。这是一般在大户人家或者官宦之家坟地里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1997年冬,有人曾在此地见到过不知何人挖出的一块未用过的明代大青砖和一块用朱砂写有许多如方位、尺寸、银两之类文字的较大型方形薄砖(应该是压胜镇鬼、护卫阴界亡灵的买墓地券)。在平整这块土地时,宗学轻也见过被社员们从高处刨土往低处平地时,被挖出来的明代大青砖。从以上证明,此地确实存在有明代墓葬。

据宗庄村宗法(87岁)讲:从小就听老辈人说,穆堂南地的海庄就是海瑞的老家;咱这里是海庄海瑞家的老祖坟,以前埋了好些代人,当海瑞墓被平之后又让北乡刘郜庄胡姓人家占了,在打墓时打到了有虚土的海瑞墓,只该往东挪了一棺地;由于当时宗庄庄子小,一到夜晚他老爷没事干就跑到“胡家坟”西边垓台上,去找姓胡的看坟人玩。在那看坟的是老两口,一生没有子女,依种坟墓周围耕地为生,且方便看护本家坟院。

2023年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中午,刘占江回到家乡宗庄上坟,正巧遇到了正在此处上坟的汝南街道马庄行政村刘郜庄自然村之胡氏后人胡关涛先生,当问及此事时,他说:“俺爷(胡仓,已故)给我们说过,俺家的坟,以前就是海瑞坟!”当场就让胡关涛夫人给我俩在“胡家坟”(原海瑞墓)前拍照留念,以为佐证。

2020年春,由小屯镇副镇长王辉辉主持,在史庄村委会召开的古村落保护研讨会上,从史庄村民史立(88岁)口中得知:在三山坡西峰东南的一处山坳里也有一座海瑞墓。当时有王辉辉、杨占营、刘占江、马红民、史老白、史海军等人在场,由史立领路在现场进行了指认,大家看到周围散落着不知何年被盗掘后遗留下来的青砖烂块。目前,此墓尚难判定,姑存其说,以俟考详。

2023年4月13日,禹州丁进兴老师提供信息,在汝州大峪东之大鸿寨景区山门往北西侧的半山坡上,有一座墓志铭由海瑞撰写的明代进士马斯臧墓,当地人谓之“马天官坟”,习惯称“马坟”。同年10月24日,组织人员到现场调查,仅发现刻有“勅修”字样的一通石碑,而墓志铭则不知所踪。

目前,因海瑞乏嗣,关于其灵柩回乡埋葬及其后人如何拜祭,包括海瑞为马公撰写墓志铭和汝州海瑞墓当时的一些详细情况,由于资料阙如,难以追溯。

三、海瑞后人与海瑞墓情况

明代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补遗》载:海瑞父亲海翰娶妻谢氏,于明正德八年(151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下海瑞。海瑞出生四年后,父亲海翰去世。海瑞一生娶妻三人,又有小妾两人。第一个妻子许氏,生了两个女儿,后被海瑞所休;第二个妻子潘氏进门不到一个月,又被赶出家门;第三个夫人王氏,在海瑞到达淳安之前两年为海瑞生了个儿子,取名中砥。海瑞到淳安任上之后的当年,王夫人又为海瑞生了个儿子,取名中亮。王夫人还生了个女儿。王夫人于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二十四日晚上去世,海瑞说是病亡。但也有人说是自杀,于万历十五年在极为可疑的情况下死去。在王夫人去世前十一天,海瑞的妾韩氏上吊自杀。海瑞在七十多岁时还有一妾姓邱,据说她为晚年的海瑞生了一个儿子(中期),但长到三岁就夭折了。三个女儿成年后都出嫁了:长女,嫁莲塘张筠;次女,嫁林岳;三女,嫁郡学生周维诚。

由于海瑞身后乏嗣,按照儒家传统的宗法制度,便让他的堂弟海玥的次子海中适过继为海瑞承祧,以不绝海瑞之嗣,这个事情是在海瑞死后才办的(出自:梁云龙《海忠介公行状》)。不过海瑞虽有海中适过继,但毕竟并非亲生,所以海南海口和河南汝州两处墓地,时间不长便很少有人再去精心打理了,这一点从海南海瑞墓的历史记载中足可看出。而河南汝州海瑞墓,在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死后,只过了六七十年的光景也被毁弃。

此时,大家一定会有疑惑,海瑞死在南京任上,家在海南,均离汝州遥远,汝州咋会又出现一座海瑞墓呢?这应该与海瑞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入狱有关。《明史·海瑞传》:“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大概意思是: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上《治安疏》犯颜直谏之前,他知道自己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丫鬟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又据文献记载,此时并送给好友——琼州定安县人王弘诲(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二十两银子,托之后事。此时,海瑞的奴仆丫鬟们被安置到汝州海庄避难。之所以会安排到这么遥远的地方,主要是因为这里有海瑞的老亲旧眷、海氏闺女们的婆家亲戚。至明隆庆三年(1569年)的夏天,海瑞又重新得以重用,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之后终因信息不畅,加上路途遥远,奴仆丫鬟们再也没有回去过。二十余年后,海瑞去世的消息传至汝州,大家在海庄西南不远处的“海家坟”上,单独给他修建了一座比较简单的类似于衣冠冢的坟墓,并植柏若干。

在我国历史上,名人存在多处墓葬或衣冠冢和多处故居地的现象比较常见,至于海瑞墓,从目前来讲只有海南海口和河南汝州两地之说。由于汝州海瑞墓疑似衣冠冢,并非真身墓葬,留世时间较短,又处于“虎狼爬岭”的五岔沟里,故未能收录于之后的《汝州志》中,也在情理之中。

四、对海瑞庙调查

(一)海南海瑞庙(祠)

目前,在海南存在有四座祭祀纪念海瑞的祠庙,乡人以此追怀这位先贤。1、海口三门坡镇青草村海忠介庙,为纪念海瑞的恩德,清初民众捐资建庙,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成之后,举人王承烈撰文并書《海忠介公庙碑》。2、屯昌县新兴镇博文村海瑞庙,此处为海瑞祖居,当地民众在此修建海瑞庙以示纪念。3、府城金花村海瑞阁,在海瑞故居西侧,又称林公庙,主祀海忠介公、林大天君等。4、滨涯村海瑞公祠,在海瑞墓北侧,与墓园一路相隔(注:浙江龙山岛也有一座海瑞祠,因不在海南,故未在统计之内)。

在古代,乡贤殁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称为“乡贤祠”。海南海口这些修建的海瑞祠、海瑞庙皆源于此,均完全符合旧制。

(二)河南海瑞庙

在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镇原海庄村西北角、穆堂村西南角的今G207国道旁,以前曾存在一座约一间房屋大小的海瑞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破四旧”运动中被扒毁,山墙上镶嵌的一块刻有海瑞庙由来的碑碣也不知失落何处,如今我们想要全面了解海瑞庙的历史情况实为难题。

由于时过境迁,当地人对该庙的由来以及名称的解释、传说并不统一:其一,此庙是因为在明朝时期,海庄村有几个人去南方海南做生意时遇到了当地坏人的坑害,他们知道老家海瑞在南方一带当大官,于是就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他,并请求帮忙,当海瑞见到从老家来的人后甚为高兴,便帮助他们惩治了坏人、讨回了失物,又把坑走的钱要了回来。为报海瑞帮忙之恩,他们回到家乡后,在海庄村旁建了一座庙,并塑海瑞像,常年供奉。其二,此庙是因为明代汝州郭家庄(今穆堂村)有一个姓郭的与汝州城做丝绸生意的本家人一起去南方浙江做生意,住店时所带银两全部被当地两贼偷走,无奈之下便找到正在浙江淳安任知县的海瑞,海瑞利用巧妙的审讯,帮他俩找回了钱财,又安排一个衙役安全地送出县境。为此,他们把居住的村子改名为“海庄”,又在村旁建了一座庙,并塑海瑞像供奉(此说由现年81岁的穆堂村陈广厚提供)。二者说法虽然不同,但意思基本一致,均于海瑞有关。

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遗迹,包括墓、祠、庙,是海瑞去世后逐渐在海南海口和河南汝州两地建立起来的。这些遗迹的创建、重修,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海瑞在两地百姓们心中的位置,遂演变成为独一无二的“海瑞文化现象”,并与两地的厚重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五、海瑞字“汝贤”之疑

《明史·海瑞传》:“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些为家乡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曾撰《宁夏志》列举“乡贤”人物,开始建乡贤祠。凡进入乡贤祠的人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的意志。清代不但建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乡贤”是中国各地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

古代文人或者官吏,尤其是如海瑞这样的朝廷命官、大吏等,对自己的“名”“字”“号”看得非常重要,如若不慎,可能会招致杀头甚至灭门九族之祸。故此,海瑞也绝不会像一般平民百姓们那样,随便起个名字了事。

对此,有学者认为:海瑞之“汝贤”,应与海瑞先祖居住地“汝州”有关。依“百度网”:“百科释义”,“汝”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当作名词时,指汝水,淮河支流,在河南。此“汝贤”之“汝”,当排除“你”义,应指“汝水”。《世本·氏姓篇》有载:“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汝州与女娲封地——女国有关,故称“汝水”“汝海”“汝坟”等。“汝”与“贤”二字结合起来,即含有“汝州乡贤”之义。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举人海瑞起字“汝贤”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说明海瑞早已知道汝州海庄是他祖籍的这些事。

结束语

从上述资料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海瑞的祖籍地在河南汝州海庄村,海瑞一族的主要历史脉络及迁徙情况是:在明正统年间(1439年左右),海瑞的曾祖父海福,由于某种原因从河南汝州海庄迁至广东琼州(今海南),后扎根落户并繁衍生息。下传至海宽、海瀚,也就是在海福迁琼约七十余年后的明正德八年(1514年),海翰妻谢氏生下海瑞。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考中举人,开始步入仕途。

(二)汝州海瑞墓的营建,当属民间自发行为所致,它应该是后来留在海庄的海瑞丫鬟仆人们,或者是已嫁到海庄附近村庄的海氏闺女们,为纪念海瑞而在海氏老坟上修建的一座疑冢或衣冠冢,但系衣冠冢的可能性较大,包括海庄村旁的海瑞庙也皆缘于此。

“海瑞祖籍与汝州海瑞墓考证”成果,为系统了解研究海瑞的祖籍地、迁徙情况和河南汝州海庄及其海瑞墓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珍贵资料,也基本揭开了“海瑞墓在汝州”这一自古以来困扰在人们心中的谜团。

 

本文引用论述出处:

1、1984年版,陕西人民出版社——张德新编著的《明史海瑞传校注》。

2、2011年第6期“中原文物”刊发,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阎根齐、海南省博物馆王辉山、海口市海瑞墓管理处陈涛一并所作《海瑞祖居祖墓调查报告》。

3、2014年,“海南师范大学报”(第二期)刊发,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献军所作《再论海瑞族籍问题》。

4、2018年1月6日,《“海青天”究竟是汉族人还是回族人?》文章。未见署名。

5、2021年4月26日,“海南日报”刊发,蒙乐生所作《海瑞后人纵横商海富甲全琼“票引”放舶海述祖》。

6、2022年3月,“区域史研究”第2辑(总第6辑)刊发,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贺喜所作《鸣沙文萃丨忠臣名宦在家乡:明清时期琼州府的海瑞祭祀》一文。

7、2022年6月16日,“陶冶图说”公众号——《海瑞的家世与后裔考辨》。未见署名。

史料参考:唐朝《史通杂述》;《明史·海瑞传》;明代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补遗》;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卷之三·城池志》;清同治九年(1870年)《魏氏分产契约》等。

 

后附

宗 庄 赋

陈建国

盖天下之地,毓秀者皆以傍水,钟灵者皆以倚山。观夫汝州东南,湖浪山脚下,有村曰宗庄焉。

斯地也,南依逶迤丘陵,地脉盛旺;北望沧浪汝河,风水浩然。建村于明清之季,自然之村,地久天成;兴盛于开国之后,地美人旺,党恩如山。千二百生灵分属五组,同奔小康;宗、冯、王、刘、韩诸姓聚居,世代相安。实乃薰以和风,来从于天地;濡之惠泽,吐纳于山川也。

美哉!环村四望皆丽色,春夏秋冬竟璀璨。南有湖浪山横亘,如一虎卧踞;北有铁道、国道、高速道并行,似三龙腾欢。乡村振兴,车驰阔道;网络覆盖,光转长天。西看干河悠悠,蜿蜒北去;东望平野渺渺,一望无边。人勤地肥,年年五谷堆云;天阔云飞,且看原野灿烂。

厚哉!斯地历史多厚重,古迹名胜人惊叹!湖浪山上三山寨,中峰乃娲皇行宫,北峰屹立培风塔;蟒川河畔火烧寺,自古为佛教圣地,迄今梵歌伴香烟。七姑庙坡槐林飘香,秋来酸枣红似火;张进士墓遗迹尚存,历史无语颂古贤。骡铃声声,昔襄洛古道穿村而过;遗迹斑斑,明名宦海瑞疑在此长眠……

壮哉!宗庄人民多奇志,战天斗地只等闲。乘时代之东风,改天换地;随中华之崛起,宏图大展。擎猎猎红旗,开渠筑坝,旱地千亩得灌溉;靠集体力量,手握铁锨,深翻平整,百亩河滩变良田。植树造林,丘陵平野郁郁葱葱;填沟修路,大道乡陌平平坦坦。朝阳下,村野处处笑歌扬;暮霭里,遍地英雄下夕烟!

奇哉!古村历来多英杰,祖先古训代代传。民风淳朴,传承礼仪万事兴;群情归一,人和家齐村自安。惟读惟耕,尚仁尚义;且农且文,宜高宜远。廉洁成风,贤才从政多良吏;课业勤奋,后昆高考赛状元。学子莘莘,涉足华夏大江南北;俊彦济济,跻身军政商业文坛。

噫嘻!宗庄!蔚蔚乎,幸逢盛世,户户小康人家;晔晔乎,肥田沃土,处处歌莺舞燕。一方水土,天地造化,追古抚今心感慨;满目锦绣,子孙福祉,承前启后意翩跹!

赞曰:

三山揽福兮,动地感天;赤旌飘舞兮,惠泽元元。

宗庄佳地兮,前途何限;继往开来兮,风月无边!

 

作者简介:

陈建国,笔名陈雪,1956年6月生,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汝州分会名誉主席,汝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特聘主编。曾任临汝县文化局副局长,汝州市文联主席(兼沧桑杂志社社长、汝州市作协副主席),《风穴文艺》《沧桑》《汝州作家》《汝州年鉴》主编。其事迹已被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河南作家辞典》等大型辞书。

自1985年至今,已在75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词等各类文学作品500多篇(首)。27篇(首)作品在国家、省、市(地)级评奖活动中获奖。出版文学著作有《美丽的孤独》《近庖斋韵稿》《红楼轶梦》《报春谣》《映雪集》等。

2003年7月后,任《汝州市志(1989—2000)》副主编和《汝州年鉴》主编。后任《汝州市文学志》《汝州曲剧志》《汝诗汝画》《汝州市地方史志志》《汝州方言志》《小屯镇志》《杨其营村志》主编,编著出版《汝州方言词典》,独立完成明正德《汝州志》、明万历《汝州志》、清康熙二年《汝州全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州全志》、清乾隆《汝州续志》、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的点校工作。并参与编纂《钟楼街道志》《汝州市文物志》《汝州市中医院志》《汝州市教育志》等志书。

资料整理:刘占江   现场考察:杨占营 郭鸿志 尚自昌 高万须 马红民 郭广杰    校编:杨光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