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事快报 » 正文

移民他乡 根在淅川---移民古树文化苑纪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30  浏览次数:173407
核心提示:10月5日,天气转晴。俺特邀团结小弟驱车走进河南南阳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本想了解一下国庆期间移民乡亲回乡探望古树、缅怀亲人和先祖情况,再与他们拉拉家常写个稿子,不料天不作美,刚进苑就下起雨来,好

10月5日,天气转晴。俺特邀团结小弟驱车走进河南南阳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本想了解一下国庆期间移民乡亲回乡探望古树、缅怀亲人和先祖情况,再与他们拉拉家常写个稿子,不料天不作美,刚进苑就下起雨来,好在提前与副总明洁和讲解员吕丽相约,先后由副总全小伟和美女讲解员吕丽给我们介绍了情况。

“这个‘双节’一直下雨,移民老乡祭祖的不是很多,路途远了,回来一趟不容易。”全总说。

吕丽接话:“这几年,他们大都集中在‘清明’和‘十月一’前后回来祭祖拜树。没有详细统计,但每年来苑拜树的移民乡亲少则2000多人,多时有几千上万人哩……”

告别全总和美女讲解员回到家,我没有丝毫倦意,脑海中的那年清明,县里首届南水北调移民寻根文化节在此举办,那场景、那气势不时浮现在眼前。为了弄准时间和人物等情况,给热心朋友们有个好的交待,饭后我一鼓作气,40分钟内便找到了笔记本中记载的当年文化节那天的点点滴滴,现予整理奉献,献丑了。

2013年4月4日,数千名迁出淅川库区的移民老乡应淅川县委、县政府邀请,相聚在金河镇金源社区南山脚下的移民古树文化园,他们扶老携幼,缓缓穿行于1000多棵古树当中,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给古树披红挂彩,朝圣般跪拜。我作为移民娘家人——县移民局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同志,有幸置身于其中,被一个个场景所感染和感动。

他们当中,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青海、远迁湖北的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老移民,有三年前搬迁到新乡、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南阳六个省辖市的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大坝加高工程的新移民。在这里,他们寻找着记忆中的古树,回忆沉淀在心底的故园往事,缅怀已去的亲人和先祖。

来自青海省贵南县76岁的移民杨应奇和73岁的移民田贵森,看着一棵棵古树激动得热泪盈眶。几天前,他们回乡省亲,圆了几十年的回乡梦。1959年,他们告别丹江与家门口的古树,从盛湾公社兴化寺大队远去青海支边,一别就是54年,让他们魂牵梦绕的总是老家的乡邻与古树。两位老人围抱着古树,深情地说:“家门口的树移植到这里,以后回来就有寻根祭祖的地方了。”杨应奇老人眼含热泪:“这棵树一到开花时像下雪一样,乡邻们都叫它‘树神仙’。看见它就想起了俺的爹妈,他们早不在了,坟都在丹江水底下。”

原籍金河镇王岭村的移民王相立,2011年全家迁往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当天,他们全家和10多位乡亲一起回乡祭祖:“真没有想到我们搬走了,老树还能存活下来。我一眼就认出它,当时就掉泪了,这棵树就是我们的亲人。”王相立声音颤抖,拿起锄头就为大树松土,又紧抱大树,滚烫的泪水掉落在裂痕斑斑的树皮上。

一位50多岁的移民激动地说:“昨天一下车,远远地看到后山上‘移民他乡 根在淅川’8个大字,我就特别激动。看,这棵黄棵树就是我们村的,见树如见人,它至少1000年了!这次回来值得,以后还要领着孩子们回来认根认祖。”“看到一个个移民乡亲们如此眷恋和珍爱老家古树,想着自己当年的初衷和愿望实现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说这话的叫李爱武,是这片古树林的主人。他家于2010年8月10日,从金河镇观沟村迁到新郑市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

2011年6月,李爱武在帮助老家亲戚搬迁时,看到一家人十分虔诚地围着院子里老皂角树情有独钟,又是点纸放炮,又是烧香磕头,年长的叔叔阿姨还不停地低声念叨着什么,李爱武有些不解。“这棵树陪伴我们几十年了,看见它就像看见我去世的爹妈一样。现在我们走了,却把它扔在这里。”70多岁的两位长辈抱着树,像孩子一样哭起来。一番话,使李爱武若有所思:古树见证着村庄的成长历程,是一部站着的历史,有树就有家、就有根,移民与树血脉相连。能不能在淅川找个地方,把这些承载着移民记忆的古树集中移植起来,让移民回来有一个寻根问祖的地方,有个寄托情感的心灵家园?

经过深思熟虑,李爱武决定集中移栽所有移民村的古树。经过三个月实地考察,最终选择在这个距离县城较近,东临灌河,背靠南山,西依江沟水库,地势平坦,风景优美的地方。李爱武来到县林业局,恳请专家全程指导古树移栽。拿出打拼几十年的积蓄并争取借贷,共筹措资金1.2亿元,开始“抢救”古树,打造移民生态文化苑的行动。经过3年艰辛努力,从全县10个库区乡镇186个移民村中成功移出1002棵古树名木,有红木棉、皂角、红桂、青冈、红枫、菩提、紫荆、银杏、黄楝等80多个品种。他和工作人员把古树按乡镇统一编号,为每棵古树制作“身份证”,标明树名、属科、树龄、来源等信息。聘请园林专家精心呵护,科学管理,这些被移植的古树,虽然离开了休养生息的土地,但依然焕发青春,几乎全部成活。一天,他看到一棵银杏树恢复得不好,心急如焚:如果古树死在自己手中,怎么对得起几十万移民?从此,每天一大早,他就到古树苑里祈祷银杏树快点恢复元气,同时让园艺专家给予输营养液等“特级护理”。10多天后,当他拿着望远镜看到高高的树干上冒出绿盈盈树芽儿时,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愁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随着移民古树苑的建成,李爱武有了更大胆的想法:应该以古树苑为基础,在10个移民乡镇中各选一个有代表性的移民村缩建在苑里,最好把已经淹没在水底的那座淅川老县城也复制出来,这样会更有意义。他迅速把想法付诸于行动,聘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专家莅淅考察规划,把4.47平方公里的整个景区建成集移民古树思念林、移民民俗村落园、移民广场、纪念馆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按照这一布局,建设以声、光、电和大量实物相匹配的现代化综合设施,展示半个多世纪以来移民生产生活变迁的历史进程,在移民文化广场中央树起17.2米高的移民纪念碑,象征172米移民搬迁水位线,纪念碑底座4米×4米,代表着淅川40万新老移民。同时,在移民纪念广场两边设立了大型移民雕塑群,旨在把移民文化苑建成“移民文化历史研究基地”、“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古树生态保护科研基地”和“影视文化制作基地。”

10多年的拚搏努力,移民文化苑建设和运行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14年10月27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旅游局、文化部联合,以(国调办综〔2014〕286号)将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项目纳入《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文化苑还于2016年、2017年、2021年和2022年,先后被南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淅川县教育体育局和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南阳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南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淅川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近年来,前来移民文化生态苑寻根祭祖、寄托情感和学习研究、观光旅游的移民乡亲、社会各界人士年均在20万人以上,今年有望突破25万人。

(作者 梁占佩 书于2023年10月6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