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工作一头连着“国字号”工程,一头连着移民的切身利益,是大事、难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难”。河南淅川老城镇是淅川县老县城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许多人外迁到青海、湖北等地,后又返迁回来,全镇两次以上的搬迁农户占比达90%,很多人被搬穷了、搬怕了,他们对中线工程再移民的未知生活产生了恐惧和不安。
然而,这次老城镇的中线工程移民大搬迁工作却如期和谐顺利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被誉为“三无乡镇”:无漏搬一户一人,无发生一起伤亡事故,无出现一起群体性上访、阻挠搬迁的事件,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移民指挥部的表彰。面对可喜成绩,时任老城镇党委书记马华中说:“移民工作是大事、好事、难事、细事、严肃事,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只有换位思考、以情感人,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自觉,才能走上和谐移民之路。”
一、政策为纲 解开移民心中“千万结”
移民之难,难在思想。老城镇25个村中有21个村涉及移民搬迁,其中17个村属部分搬迁,财产分割难和群众的从众心理导致这些村的移民工作难度叠加;移民搬迁600多公里,迁安两地的生活习惯差别很大;曾经是县城人的优越感依然浓厚,如该镇的新建村就全部是淅川老县城“三关四街”的返迁户,历史上移民的遭遇,让他们谈“迁”色变,甘守“穷窝”,也不愿再搬迁受折腾。
如何化解群众心中的“坚冰”?老城镇以政策为纲,树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制订科学的搬迁方案,把顺利实施国家工程与有效维护移民利益很好结合起来,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和谐移民的良性轨道。
他们通过召开动员会、张贴标语、编顺口溜、开辟广播电视专栏等形式,全面讲解宣传移民政策。一方面,强调国家行动的重大意义和移民政策的严肃性,做到“三谈三不谈”:谈啥时间搬、谈安置点如何优化和移民个人在享受政策上有哪些不到位;不谈搬不搬、不谈安置点换不换、不谈刚性政策标准,让移民乡亲们认识到搬迁是大势所趋必搬无疑。另一方面,深入开展移民迁安“六讲八对比”宣传活动,即讲意义、讲大局、讲形势、讲政策等,比土地、比区位、比补偿、比发展前景等。使移民群众认识到搬迁不仅是为国家作贡献、尽义务,而且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大机遇,变政府要求搬为移民心悦诚服,支持搬、主动搬和积极搬。
饱含亲情的政策“金钥匙”,解开了移民群众的思想疙瘩,要求搬迁、自觉搬迁在这里蔚然成风。老城镇也因此成为全县大规模移民中第一个完成对接的乡镇;全县唯一一个未发生因移民工作集体上访的乡镇。
二、责任为先 奉献抒写为民“大情怀”
“老城镇移民迁安工作能够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还在于有一支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党员干部队伍。”分包老城镇移民迁安工作的时任县政府副县长袁克政评价道。
“胸脯拍烂,不如真抓实干。”这是马华中书记的口头禅。他为移民搬迁呕心沥血,和移民交朋友、听民意、排民忧、解民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移民的主心骨、贴心人”。为使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如芝麻开花步步高、幸福生活比蜜甜,他驻守安置地新乡一个多月,逐个迁安点查看对接。当他发现下湾移民安置点距公路有四五公里远时,便积极协调对方,最终把原规划安置点调整改建到离公路较近的新址上,移民乡亲们很满意。
险峰村搬迁当天,夜里突降大雨,马华中和时任镇长赵炜各包一个片区,带领干部迅速找来帐篷,让乡亲们躲进帐篷里避雨,他们却淋成了“落汤鸡”。考虑到第二天的道路泥泞难行,顾不上休息又赶紧调来铲车和挖掘机,连夜修路挖引渠,第二天一大早就组织人员抱秸秆、填沙石,终于使接迁车队顺利出发。
搬迁的日子里,时任镇长赵炜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日夜操劳,腿跑肿了、脸晒黑了、人累瘦了,但无怨无悔。他说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只要移民群众满意就好。时任该镇人大主席、后任镇长的樊涛是解决移民工作“疑难杂症”的专家。为做好移民思想工作,他挨家挨户走访;为轻装搬迁,他耐心给群众算经济账;为使接迁车队顺利进村入户,他带领施工队夜以继日修建临时道路和停车场,被乡亲们尊称为“移民镇长。”
镇干部安建成给移民祖坟下跪令人感动不已。2010年7月29日,安建成在安洼村指挥铲车扩宽村路时,不小心蹭住了一个不起眼的土包。于是,村民全某一家人找到安建成,责问他平整停车场为什么把他家祖坟给推了,边说边撕扯安建成,瞬间他的上衣被撕烂,身上还被抓出了血印。安建成强忍屈辱,见围观的群众也越来越多,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切为了移民的顺利迁安。”采访中安建成眼含热泪说:“移民事大,个人事小,当时这事如果不平息,全镇干部那么多天的努力将毁于一旦。”于是,他来到全家的坟前烧纸、磕头、祭拜,最终使这场一触即发的移民矛盾被顺利化解。
陈大明、陈旭飞、全志伟、陈铁奎、李静、赵霞……许多移民干部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把百姓当父母,视移民为亲人”的博大情怀。
三、服务为本 真情催开移民“和谐花”
7月20日,安洼村移民全英杰、全秀国把代表全村425名移民共同心愿的“干群鱼水情,碧水映丹心”镜匾,送到了老城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手中。
“移民工作难,但只要干部付出真情,把服务做到移民心坎上,就能赢得移民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工作不细致的干部,没有不懂道理的移民群众。“接过镜匾,马华中书记感慨万千。
老城镇移民干部把移民当亲人,设身处地为移民着想,推行“一线工作法”,从每一件小事入手,知民情、解民忧、听民意、暖民心、保民安。全镇深入开展了“进百家门、问百家事、答百家惑、解百家难、交百家友”的“五百”活动。干部们白天下村,晚上开矛盾摸排碰头会,及时化解处理。他们还未雨绸缪,及时对大搬迁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结合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搬迁工作方案和应急工作预案,确保大搬迁工作万无一失。
“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的一切。”对此,移民乡亲们的感受最直接,也最真实。岵山村村民王国委患有精神病,家中一贫如洗,镇领导得知情况后出钱派车,送他到金河精神病院治疗,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直至两个多月后他康复出院。已搬到新乡的张老同、凌金朝等移民老乡至今还时不时地发短信感谢故乡的好公仆。
大搬迁时,移民帮扶队冒着高温,有的帮忙抬家具,有的为移民拍照留念,有的为移民送水、抗粮食,到处是党员干部真情服务的身影。
“我们坚信,和谐之花将在后移民时代和老城镇乃至移民迁安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开得更加鲜艳!”访谈时已是淅川县副县长的马华中激清满怀地说。(作者 梁占佩 书于2020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