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公益慈善 » 正文

柘城县实施稳岗就业提升行动铸造群众增收“稳定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10  浏览次数:51069
核心提示:近年来,柘城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千方百计让脱贫群众端稳端牢就业“饭碗”。2023年柘城

     近年来,柘城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千方百计让脱贫群众端稳端牢就业“饭碗”。2023年柘城县被人民日报授予“全国乡村振兴传播基地”就业帮扶和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国家乡村振兴局持续关注。12月17日,被授予“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单位”荣誉称号,也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聚焦聚力产业带动  写好增收“大文章”

 

     用活管好产业发展资金。按照“产业富县”的发展思路,将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支持发展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全县整合各项涉农资金4.15亿元,安排产业发展2.61亿元,占比63%,夯实了产业发展根基。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个一工程,近5年来共投入乡村振兴基金49254万元,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确保每村每年获得不低于5万元的村集体收益。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辣椒产业,“辣椒股份”“协会+冷库+订单”“企业+帮扶车间+脱贫户”“合作社+支部+社会力量+农户”等带模式,全县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带动3.6万人脱贫、15万人致富。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大力开展养牛倍增发展行动。目前,全县肉牛存栏10万头,产值30亿元,带动脱贫户、监测户4200人稳定增收。大力发展蛋鸭产业,全县蛋鸭存栏400万羽,带动脱贫户、监测户3000余户稳定增收。持续夯实增收基础。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数字设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建设。新建农村公路65.33公里,改建县乡道路16.6公里,改造危桥24座784延长米。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绿色交通试点县、“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推进万邦农产品辣椒物流城、重庆红日子食品等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聚焦聚力就业带动,稳住增收“基本盘”

 

     强化组织领导推行县级领导分负责,成立以分管县长为长的县巩固脱贫成果就业增收领导小组坚持把“一人就业,全家增收”作为就业帮扶主攻方向纳入全县重点民生工程实行项目化运作、清单式管理、动态化调实施周通报、督查、总结、年考核。畅通县、乡、村三级就业增收服务体系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设立监控点,对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返乡意愿等情况全面摸排,及时了解掌握脱贫人口就业失业状态及就业创业需求。开展专场招聘活动22场次,线上、线下发布岗位需求信息9000余条,直接达成就业意向3800余个。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增收的实施意见》,创新细化财政支持就业帮扶政策措施,完善就业帮扶奖补政策体系。围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出台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奖励补贴优惠政策,发放省外交通补贴15548人1554.8万元省内稳岗就业补贴5526人343.9万元。

     抓好平台建设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形成以辣椒、蛋鸭和肉牛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3+X”产业格局。辣椒扶贫示范项目被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辣椒全产业链聚集促进产业振兴”,成功入围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河南省唯一。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员、岗需互选、人岗匹配”原则,财政投入7000多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32万个。公益岗位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年均增收5400元。从统筹整合资金中拿出2000万元,实施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项目,对在帮扶车间就业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每月补助200元。

聚焦技能培训。将人社、农业、残联等部门涉农培训按照“五统一”原则整合,在困难群众中开展“意愿式”培训推动人人持证“万人助万企”相结合,一对一指导企业申报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申报备案工作,释放政策红利创办柘城椒乡女商学院,通过订单培训的方式,免费为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妇女开设养老护理、育婴、厨艺、保健按摩等20余项课程。成立商丘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可同时满足3000多名学员培训需要。依托柘城县技工学校,将培训场所设在田间地头、帮扶车间,把实用技术送到“家门口”,培训内容征求学员意见,培训课程由学校“上菜”变成学员“点菜”。2023年“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培训19741人次,新增技能人才完成8297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完成6004人,均超额完成市定目标。

 

聚焦聚力金融带动 激活增收“新引擎”

 

     用好扶贫小额信贷。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确保符合信贷条件、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和监测户应续尽续、应贷尽贷。利用县政府提供的300万元担保金,对县辣椒、粮食、肉牛等农业经营主体投放贷款当年新增1.3亿元,余额为3.8亿元,居全省第16位。担保金放大倍数达100倍以上,卓有成效地撬动了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助推乡村振兴的资金杠杆。做强产业发展支撑。成立县金融服务组,落实养牛贷款及各项金融支持政策。投放肉牛养殖保险1000万元,发放贷款1.5亿元,投入产业链相关资金30亿元,采取“公司+金融+保险+农担+经济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重点培育一批上规模、有影响、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挥示范作用建立综合保险体系。创设“防返贫保险”项目,与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合作,财政出资479万元,为全县10万人购买了“病、学、灾、意外”防返贫保险,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2023年为应对“烂场雨”等极端自然灾害,开展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小麦受灾理赔工作,全县小麦受灾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共有2.2万户,投入理赔资金2251万元,确保了脱贫群众种植路上“零损失”增收路上“零风险”。(编辑:赵晨河 通讯员 陈威 王予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