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图话 » 正文

渠首往事//走进革命老区---中线渠首淅川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02  浏览次数:73663
核心提示: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豫鄂陕三省七县结合部,国土面积282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487个行政村(社区),72.4万人。淅川历史悠久,区位特殊,既是革命老区、中线渠首地,又是全国水利移民大县,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豫鄂陕三省七县结合部,国土面积282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487个行政村(社区),72.4万人。淅川历史悠久,区位特殊,既是革命老区、中线渠首地,又是全国水利移民大县,领导关心,社会关注。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淅川视察,在九重镇邹庄移民村了解移民生产生活情况。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他还在移民群众面前首次提出“江山论”论断。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淅川是革命老区县,有着光荣的红色革命传统。这里从1928年8月开始就有淅川籍共产党人活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38年12月建立淅川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其后,扩建为若干个城乡党支部及中共淅川区委、中心区委,1939年11月建立中共淅川县委,下辖5个区委、1个直属党支部,拥有党员326人。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淅川地下党组织与地方自治派结成牢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联合组建训练并掌握了3000多人(枪)的抗日武装。淅川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持革命,并取得了全民族的抗日胜利。1935年6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率领下,为迷惑敌人,打乱国民党反动派对陕南革命根据地第二次重兵“围剿”的部署,跳出外线作战,远程奔袭豫鄂陕三省要隘——荆紫关重镇,歼敌一个营,还在此召开群众大会,刷标语贴布告,宣传红军政策,打富济贫,建立政权,处决恶霸,没收劣绅财粮,分给劳苦大众。此举牵动了国民党四十四师等部蜂拥而至,我军则于当天下午离开荆紫关进抵陕南,实现了诱敌深入,敌疲我打,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战略目标。其斗争局面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红二十五军为革命立下了大功”。

解放战争开始,中原军区突围部队西征途经淅川抢渡丹江到达延安,其间建立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为陈(赓)谢(富治)兵团解放淅川奠定了基础,也为“宛西牵牛”作战及宛西、宛东战役和解放军渡江南下作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6月,我中原部队为摆脱国民党反动派30余万重兵包围,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示,分路突围。中原部队主力在司令员李先念、副司令员王震率领下且战趱行,于7月12日抵达淅川县境,蒋介石急调胡宗南部在荆紫关、寺湾一带堵截,令十三师、四十一师等部加紧尾追。我军在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选定几处渡江点,由老城、大石桥一带的清凉寺、娘娘洞、柳家泉、大石桥、人字坎、石门等处抢渡丹江,7月14日胜利渡江到达对岸,绕过南化塘进抵陕南。在渡江中,由于敌机狂轰滥炸,又值江水暴涨,波滚浪涌,我军300多名将士先后被洪水卷走,壮烈牺牲。中原军区部队抢渡丹江对整个突围的伟大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赞扬。  

 

淅川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付出了重大奉献和牺牲,不少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和指战员,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有的壮烈牺牲在战场上,有的英勇就义在敌人的屠刀下,有的殉难于黑暗的监牢中,有的被敌人活埋或肢解,有的被敌人逮捕后受尽酷刑,有的被封门抄家。但是,他们以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自己坚如磐石般的思想基础,历万难而心不灰,抛头颅而志不移,终于争得一个日丽天青的人民江山。

新中国成立后,浙川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不忘艰苦奋斗,治山治水,修路架桥,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建设家园。在不懈的奋斗实践中,孕育铸造了独具特色的“敬业、实干、奉献、争先”的淅川精神。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淅川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有2616平方公里在水源区,占92.8%。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其中淅川境内506平方公里,占48.2%。

 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区总面积3363.19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49.58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332.92平方公里、准保护区2980.69平方公里,淅川所辖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94.92%、76.17%和43.46%。1952年,一代伟人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自此,南水北调拉开序幕。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淹没淅川土地362平方公里,占总淹没面积的一半,“一脚踏出油”的丹阳川、顺阳川、板桥川,连同淅川老县城、14个集镇及大批基础设施被淹。南水北调中线大坝加高工程的实施,淅川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占全库区新增淹没总面积的一半,各项淹没实物指标占库区两省六县(市、区)总淹没指标的一半,静态损失近100亿元。淅川把确保一湖清水永续北送作为政治担当,响亮地提出“水质保护不彻底、就是不彻底保护水质”,先后关停污染企业380多家,取缔网箱5万多箱、畜禽养殖场600多家;造林面积连续13年位居河南省县级第一;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境内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湿地保护区面积100多万亩,全县空气质量达优级标准,库周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2万个左右。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类以上,惠及了京津冀豫沿线24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8500多万人。

淅川是全国水利移民大县,孕育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淅川先后有36.8万儿女抛家舍业,默默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其中丹江口水库初期建设,20.2万淅川移民背井离乡,历时20年,分4个阶段8批次迁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个县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大坝加高,淅川再次移民16.6万人。其中淅川县内安置1.95万人,在8个乡镇建设集中安置点53个。

 

 可以说,搬迁使淅川移民吃尽了苦头,搬迁让淅川元气一伤再伤,但淅川人不气馁、不埋怨。有国才有家,有国才有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淅川人,一直以来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看得至高无上,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代代相传,当被问“知道为什么搬家吗”的时候,他们只是淡淡一句话:“这是个大工程,国家需要,无论搬到哪里,咱都是淅川人、中国人!”吴德功老人,今年82岁了,原籍淅川乡仓房镇沿江村,因为第六次移民,现住新乡辉县常村镇沿江村。吴老从1959年19岁开始搬迁到2011年的70岁,52年中他迁而返、返而迁,先后三次大搬迁(青海、湖北、河南的新乡辉县)、三次小搬迁(70、72、76三年丹江大坝三次加高蓄水,他在沿江村三次本村后靠)。如今,他和老伴一起生活在辉县沿江新村,身边三个儿子、一个闺女都在湖北十堰做生意,和睦相待,其乐融融,生活得有滋有味。

与吴德功老人同村的何兆胜,二位经历一样,所不一样的是何兆胜迁去新乡的第二年秋天就离世了,享年76岁,而吴德功老人82岁依然健在。何北胜的遗骨未能落叶归根运回淅川与相濡以沫的老伴合葬,也未能看到一渠清水缓缓北送,留下了终生遗憾。其外孙女称他外公:“他像一粒种子,落到哪里都生根,又像一片落叶,一生都在随风飘零”。实际上,这次中线工程移民中淅川县类似吴德功、何兆胜老人这样,一生搬迁3——6次的移民有5.9万人之多。

盛湾镇瓦房村二组移民周改芝这次搬迁前,带着儿孙祭拜祖宗:“我都82了,想不到这把年纪还要搬到那么远的地方,心里好难过啊!这隔山渡水的,恐怕以后不能再回来给你们送纸钱了……”老太太哭着哭着一头栽倒在丈夫姚振海的坟前再也没有醒来。就要搬迁的儿女们撕心裂肺的哭喊:“老妈啊,您咋走得比我们还遥远呐!”

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难,至少在三个方面:一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二是河南移民出淅川,淅川移民成则河南赢,政治责任重大;三是新时代移民迁安需要探索新方法。过去移民讲阶级斗争,以水赶人,不搬迁就会随时挨批斗,不搬迁就会随时被上涨的库水所淹没。这次是和谐移民,既要严格执行政策,按时完成迁安任务,又要满足移民的诉求和愿望,不出问题。据统计,全县16.6万移民搬迁期间,年信访量一度占到全县总人口75万人信访总量的60%还要多。

 


 省直25个厅局分包有移民迁安任务的25个县(市、区)情况一览表

 

面对重重困难和各方面压力,各级干部以赤胆铁肩擎碧水的忠诚担当,攻艰克难的移民工作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戮力同心,众志成城,如期和谐顺利地完成了移民迁安任务,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上了满意答卷。这期间,全省36个厅局均出台了服务支持移民迁安工作的优惠政策,向安置移民的市县倾斜资金52个亿,直接帮扶移民资金20.92亿元,省直25个厅局分包了有移民迁安任务的25个县(市、区),直到迁安工作圆满结束。郑州市另外拿出9.8亿元,解决移民征地与市场征地补偿的差价,按照每村300万元标准对22个移民新村进行补贴和配套。工作中,涌现出了“我是移民副县长,有问题找我来”的时任副县长王培理;“把良心捧在手上,把移民装在心中”的时任县政府党组成员、移民局长冀建成;“当百姓贴心儿女,做移民孝子贤孙”的时任九重镇党委书记徐虎;“宁愿移民骂一阵子,不让移民恨一辈子”的时任大石桥乡党委书记罗建伟;忍辱负重给移民祖坟磕头祭拜的老城镇陈岭服务区干部安建成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好党员好干部。全县还有王玉敏、马有志等10位干部牺牲在移民迁安一线,100多人因公负伤,300多人晕倒在搬迁工作现场。移民迁安整体工作被誉为“河南出彩”,“南阳经验”,“淅川模式”。有记者在搬迁现场问起我们的移民干部:“你们送完搬迁,最想要干的一件事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可简单:“大哭一场,大喝一场,大睡三天!”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心声和期盼。

淅川是全国文物大县、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7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楚国800多年的历史370多年建都淅川。淅川建县,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后几经兴废,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复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淅川曾两度升为河南省直隶厅。

 

淅川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千年古刹香严寺、荆紫关明清古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境内已出土文物9万多件,其中王子午鼎、云纹铜禁等国家一级文物54件,云纹铜禁的出土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历史提前2000多年,曾在央视《国宝档案》专题播出。“淅川锣鼓曲”、“丹江号子”、“蛤蟆嗡”、“范蠡传说”,均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淅川人才辈出。范蠡,是春秋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范晔,是南北朝时的著名史学家,从丹江岸边走出去,为后人留下了不朽名著《后汉书》。范缜,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1000多年前写出《神灭论》,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哲学遗产。李白、杜牧、欧阳修、元好问等历代大诗人、大文豪,都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凭吊游历,留下名垂千古的壮丽诗篇 ……

淅川旅游资源丰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湖、“天下第一渠首”、中州四大名寺之一的千年古刹香严寺、北方13省市保存最完好的明清五里长街荆紫关、丹江大观苑等景区景点,各具特色,珠玑荟萃,是国务院确定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旅游观光带的龙头。

迈入新时代,淅川进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淅川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继承发扬楚国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弘扬践行革命老区精神和伟大移民精神,不忘初心,勇毅前行,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向着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奋力迈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精准扶贫脱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好,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已经从南阳迈步走向河南、中国乃至世界!(作者  梁占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