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也是全国水库移民迁安大市。在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上,一条粗重的红线从丹江口水库南阳淅川县陶岔渠首迤逦向北,穿郑州、过安阳、经石家庄到达北京团城湖戛然而止,这条红线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总干渠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止2024年2月1日,已完成累计调水615.47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人,工程累计安全运行3338天,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明显。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下简称中线工程)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3大部分组成。输水工程全长1432公里:从淅川县陶岔渠首闸引水,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天津干渠自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村总干渠分水向东至天津外环河,全长155公里。中线工程于2002年开工建设,2013年底主体完工,2014年通水,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其中分配河南37.69亿立方米、河北34.73亿立方米、北京12.35亿立方米、天津10.15亿立方米。
二、南阳是中线工程建设的全元素代表
(一)中线工程南阳段情况
1、总干渠情况 :总干渠穿越南阳境内淅川、镇平、宛城、卧龙、方城、高新、南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7个县区和邓州市共27个乡镇,全长185.5公里,约占河南段长的1/4、总干渠长的1/7。南阳段干渠平均宽135米,最大宽355米,最大挖深47米,最大填高19米,水深8.5~7.5米,共布置各类建筑物328座,其中铁路桥梁4座、公路桥梁185座。南阳段干渠工程共8个设计单元,分别由淮委陶岔建管局、中线局河南直管局南阳项目部、镇平代建部、南阳建管处四个单位负责建设管理。2013年12月18日,南阳段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顺利通水。
2、库区淹没: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蓄水后,南阳市淅川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186个行政村,拆除房屋244.5万平米,淹没耕园地13.1万亩,各项淹没实物损失达90多亿元,居全库区湖北、河南两省6县市区之首,搬迁移民16.6万人,移民安置在河南省内6个省辖市27个县市区,其中南阳市内安置10.06万人。
3、水源保护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南阳境内涉及淅川、西峡、内乡三个县及邓州市,区域面积6362平方公里,占河南省水源区总面积7816平方公里的82%。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总面积850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59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791平方公里。
4、配套工程建设:中线工程分配南阳市水量10.914亿立方米,其中引丹灌区农业用水6亿立方米,城镇工业和生活用水4.914亿立方米。南阳段供水配套工程总投资21.54亿元,输水线路长180.65公里,共设分水口门8个,规划向中心城区及邓州、新野、镇平、唐河、社旗、方城6座县城和邓州赵集镇移民安置区的17座水厂供水。
(二)南阳段工程建设情况
南水北调工程重在建设,成在水质,难在移民。做好南水北调工作是南阳的政治责任,确保“一池清水入库,一弘清水北送”是南阳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沿线受水区做出的庄严承诺。工程建设以来,南阳始终以“服务国家工程建设、促进南阳经济发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己任,统筹做好南水北调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高效和谐征迁。市县乡村上下同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公开公正执行政策,做到补偿标准不突不破、不折不扣,用足用活各项惠民政策。在征迁时间紧、任务特别重、协调难度大的情况下,创新思路和方法,负重拼博,如期和谐顺利完成了库区16.6万移民迁安任务;同时在黄河南率先完成用地移交工作,创造了“南阳速度”,为工程建设争取了主动。坚持营造一流环境、提供一流服务,以创最优施工环境为目标,率先在全线开展“双创双评”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影响工程建设的问题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工程建设排忧解难、保驾护航。境内主体工程在开工最晚、战线最长、任务最重情况下,于2013年12月18日提前13天完工,较好地服务了工程的如期通水。按照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达效的要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组建队伍、建章立制、卡紧节点、倒逼工期,保证了建设任务按计划顺利实施。
(三)南阳段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中线工程通水后一直处于安全、平稳、有序的运行状态。总干渠的运行管理是由国家中线局负责,国家中线局在总干渠南阳段分设了陶岔渠首、邓州、镇平、南阳和方城五个管理处,分段对总干渠南阳段实施运行管理。
南阳境内配套工程运行管理、水量调度、维修养护等具体管理工作由南阳市移民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南水北调工程实行有偿供水,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依法纳税、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水价由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两部分构成,南阳用水价全线最低,进入受水水厂价为0.47元/m3。
根据中线水质保护中心检测数据,中线工程通水以来,除了个别时期总磷等单项指标属于二类水质标准外,其余指标均达到一类水质标准,并且一类水的占比逐年提升,由2015年的22%提升到2019年的88%、2022年的92%。
三、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南阳担当
通水之后,南阳始终牢记保水质的政治使命,把保水质、护运行作为首要永恒的政治任务来抓。率先研究出台了《关于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的意见》,以市委1号文件下发,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诸如全面落实“五员”队伍日常巡查、协调联动严防严管、环境综治联防、联防联控应急处置、科学监测评价、常务理事单位会商、问效责任追究等八项长效机制,已先后对境内1548个建制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1500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1万多箱,依法拆除“三无”船舶3500余艘,关停规模以上企业1163家,治理工业点源污染20余家,建成治污设施300余台套,形成年处理废水474万吨、废气190亿立方米、废渣4.2万吨的能力。在汇水区建成29个乡镇垃圾处理厂(中转站)和2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实施第三方规范化运营管理。
以淅川县为例:一是关闭工业企业350多家。自2003年中线工程启动以来,原以工业为主导的淅川县不等不靠,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对境内冶炼、化工等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止2014年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全县先后关闭工业企业350多家,致使9700多职工下岗,财政收入每年锐减一半以上。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支柱产业。该县曾是“一脚踩出四两油,一收十年粮不愁”的富庶之地。因为实施中线工程,大片良田沃土被淹没殆尽。上世纪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淹没淅川耕地28.5万亩,本世纪中线工程大坝加高又淹没13.1万亩。淅川县积极转型发展生态、无公害、有机和标准化农业,重点培育软籽石榴、大樱桃、杏李、薄壳核桃、花生、中药材等规模化特色支柱产业,不仅使人民喝上甘甜纯净的放心水,还让他们吃上了绿色放心的水果和食品。
三是取缔网箱养魚5.1万多箱、养殖场600多家。上世纪90年代末,淅川县响应国家号召,鼓励群众发展网箱养鱼,全县养鱼网箱很快发展到5万多箱,年产鱼6万多吨、产值15.8亿元,占居全县年GDP(155亿元)的1/10。为保水质,淅川横下一条心,将养鱼网箱全部拆解上岸,涉及渔民8000余户2.8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同时,根据《环保法》及省市要求,全县禁养区内600多家畜禽养殖场(厂)全部关停。
四是每年以10万亩速度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该县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城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通道绿化,加强小流域治理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蓄水保土,控制水上流失,提高坡面林覆盖率,发展经济林草等特色产业,森林覆盖率由2003年的29.5%提高到2022年的49.7%以上,淅川县被授予河南省首批“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五是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淅川县坚决向污水和垃圾宣战,严禁在库区周边农田使用化肥、农药,推广应用有机肥并控制使用量,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工程。全县各乡镇都建成了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确保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为保护水质安全发挥了应有作用。
六是对库周区域进行全天候护水保洁。组建5支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队和岸上护水队、8000多人的保水质护运行巡查队,对保护区逐级开展常态化巡查;15艘大小清漂船只。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日复一日守护着这一库清水。仅此淅川县财政每年增加支出约1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规划到建设,库区移民从搬迁到安置,水源区从污染防治到水质保护和一泓清水的永续北送,凝娶了南阳人的心血和汗水。可赞的科技专家和工程建设者,可爱的库区移民和安置区乡亲,可敬的各级领导和移民干部,他们携手在时代的丰碑上,铭刻下令世人感奋的恢宏篇章: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
(作者 梁占佩 南阳市淅川县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