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藏于温室则不堪风雨,少年囿于围墙则难当大任。”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班级凝聚力,磨练学生毅力与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相关文件规定。洪庄杨镇实验小学在广泛征求学生及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和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于12月27日组织三年级学生开展了研学实践活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用眼睛去记录历史。同学们来到洛岗村戏楼,在研学实践中开拓视野,收获与平时课堂中不一样的知识。
孩子们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洛岗戏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硬山式建筑,石柱上方屋檐有木雕彩绘,中间为龙,两侧为凤,为典型的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台高约三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七架梁,正方形,占地面积64平方米,硬山灰瓦顶,分前后场:前场为演出戏台,由4根方形石柱支撑,后场为化妆室。此戏楼建造坚固,在主梁的嵌檩上书写有该戏楼的始建年代“大清嘉庆六年岁次”字样。匾额上雕刻着:“百花,齐放”字样。而原先的出将、入相的两个门上方也分别雕刻着“抓纲,治国”的字样。这可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适应时代潮流而新刻上的,可以想像当时全国上下齐心建设新中国的火热景象。
这些龙雕、花瓣都是精雕细琢,特别是龙雕,更是立体形像,仿佛一瞬间就要腾空而去,栩栩如生。民间艺术活动场地的特点很突出,在叶县一带属绝无仅有。这是叶县现存的唯一一座古戏楼,198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孩子们在了解完戏楼的建筑文化后,老师又从戏曲的发展到衰败给孩子们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说到戏曲,就离不开戏楼,记忆中仅存的是戏曲大舞台,一种简陋的临时设施,却构成了孩童时最美的记忆,反射着中华古文化的脉络,更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写照,我们身处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每一个风口的到来,都会改变着生活方式,而我们如戏曲一样总是被推着往前走,从抗拒到无奈,再到全盘接受,这或许也是中华文化的现实情况吧!
今日中原古文化传播介绍的古戏楼,仍然难以美好的面目与大家相见,但那破烂不堪的痕迹里,依旧阻挡不住历史的沧桑感与古文化的浓厚感。最后,孩子们与老师一起为戏楼的环境卫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的戏楼已经过了重新翻修,因为历史的建筑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损坏,用现代的手段重新加固,或许是保护古建筑最好的方式。当历史的浓厚气味扑鼻而来时,当人类开始重视与保护古建筑时,当中华文化再一次的引流世界文化时,或许经过时光蹂躏的古建筑,会再次展开笑容。
在一笑一颦中,此次的研学也接近尾声。孩子们带着懵懂好奇而来,怀揣着满足而离开。此次研学活动,安全,顺利,收获颇丰。走出校园,让师生拓展视野,亲近历史,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观念、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展现了同学们互帮互助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特殊的教育与挑战,一次不平凡的体验与成长。
(编辑;马文忠 史英英 通讯员;魏大培 李亚杰 杨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