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事快报 » 正文

传承民族戏曲文化,精准塑造英雄形象 --浅谈《铡刀下的红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19  浏览次数:55558
核心提示:铡刀下的红梅 “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当年刘胡兰被国民党逮捕,他们用尽了各种残暴的手段,千方百计迫使刘胡兰说出共产党员顾长河的下落,但刘胡兰紧

 

 铡刀下的红梅 “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当年刘胡兰被国民党逮捕,他们用尽了各种残暴的手段,千方百计迫使刘胡兰说出共产党员顾长河的下落,但刘胡兰紧咬牙关,什么都没有暴露。

  刘胡兰忠于党,为全心全意保护中国共产党,她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站了数小时,就在快要撑不住的时候,她想起了村长对他说的话:“胡兰子,人这一生要为了梦想而努力”。也曾想起对奶奶说过,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共产党员!就在所有的反动派都认为她站不起来时,她勇敢地站了起来,怒斥道:“顾长河,我知道他在哪里,在我心里!党在我心中生了根!我愿意为党牺牲一切!”反动派恼羞成怒最后铡死了刘胡兰!那年她15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的精神将永远活在‬在我们心中。 

  刘胡兰的舞台形象不仅得到很多观众的认可,而且也深深地激励‬着我们前行‬。排练《铡刀下的红梅》塑造刘胡兰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是‬我进一步认识传统、学习传统的过程,也是我大胆突破、勇于创新的过程。系统审视自己在《铡刀下的红梅》创作过程中对“继承” 与创新的认识和实践,就是我近年来演戏的总结。作为一个豫剧演员,要把对豫剧传统的认识引申并聚焦到豫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 

  排演《铡刀下的红梅》、塑造刘胡兰艺术形象的过程,是我向豫剧传统求知的过程,是我探索创新、追求发展的过程。刘胡兰是一位家喻户晓、广受尊敬的少年烈士,她的英雄事迹不仅被歌剧、戏曲和话剧等等搬上舞台。如何演好这个角色,让《铡刀下的红梅》中的刘胡兰能够从众多的艺术塑造中脱颖而出,成为豫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让人感到可亲、可爱、可信、可敬的艺术形象,的确是一个难度不小的课题。我学习了有关刘胡兰的一些文字资料和文艺作品,认真聆听了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红丽老师关于如何塑造刘胡兰艺术形象的阐述,让我感到震撼和心动的亮点逐渐明亮起来:如此悲壮惨烈、英勇献身牺牲之举,竟是一位年仅15岁的农村姑娘所为,这样的年龄,这样的壮举,事件本身就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蕴含着强烈的传奇色彩和戏剧魅力。在塑造刘胡兰的艺术形象中,能否把握好小年龄、大壮举的对比,能否艺术地展现刘胡兰儿时同家乡、同亲人、同伙伴们之间的缕缕情结,能否艺术地展示她壮丽而短暂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是能否诠释好刘胡兰大义凛然走向铡刀这一英雄壮举背后合理内核的关键。所以,我认为我的创作必须从“小”自切入 ,用感情的纽带,将“小人、小事、小情趣”系成一个个兼不断、理还乱的“情结”让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情结”凝聚为坚如磐石、冰清玉洁的雕塑。当然,要完成一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光有分析、体验和设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利用戏曲特有的表现手段和表演技艺,结合自身具备的或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艺术条件,将这一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示在舞台上,才能最终完成塑造典型艺术形象的创作任务。这一完整的创作过程,不仅是对演员能否深刻体验角色的考核,同时也是对演员能否完美展现角色的考核。作为戏曲演员,无论你对角色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做出多么精辟的分析,如果无法将你对角色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戏曲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完美的在舞台展示出来,那么你所做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我是一名豫剧演员,我要完成的创作任务,是要在豫剧舞台上成功塑造刘胡兰这位少年英雄形象,所以在我的创作中,必须面对剧种本体,让刘胡兰的艺术形象,体现出豫剧艺术的个性特色,体现出豫剧特有的艺术风貌。 

  在行当选择上,我没有按照传统套路“青衣就是青衣,花旦就是花旦”去定格,而是依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刘胡兰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所持的不同态度、传递的不同感情,对传统行当进行了认真的比对、审视和筛选,将花旦、刀马旦、青衣、武娃娃生等多种行当因素融于一体,同时戏曲话剧艺术贴近现实、平易自然的表演风格,为塑造刘胡兰寻求一条既有典可范又不拘一格、既充满传统内涵又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道路。当刘胡兰在回忆中面对老奶奶、老村长、顾县长、玉嫂和妹妹等人时,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孩子,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她聆听着长辈的教诲,感受着亲人们的关爱,沉侵在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中。这是我较多地采用了花旦的表演:眨巴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挥舞着一条长悠悠的大辫子,雀跃着流水般的小台步,演唱着绘声绘色的上口腔,展示出她天真无邪、聪慧机敏的童稚之气。当刘胡兰面对全体儿童团员指挥站岗放哨、安排战斗任务时,我又在花旦表演的基础上揉进了武娃娃生行的表演:挺胸昂首,舞枪弄棒,令行禁止,运筹帷幄,与天真活泼中透出她颇具童趣的飒爽英姿和“领袖”风范。当刘胡兰从回忆传到现实,在阴森可怖的大庙里,面对阴险狡诈的特派员时,我又较多地融入了刀马旦的表演:刚毅威武的目光,棱角凸显的亮相,果断有力的举手投足,从而展示刘胡兰巍然不可侵犯的一身正气。当刘胡兰在庙内对奶奶演唱大段戏时,我刻意地融入了许多青衣行当的表演:沉稳大气的仪态,低回委婉的声腔,如泣如诉的叙述,以表现刘胡兰的成长和成熟。 

 前辈艺人建树的这座豫剧声腔艺术宝库,为我创造刘胡兰的唱腔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铡刀下的红梅》中刘胡兰的唱腔,充分运用了,豫剧传统的板式结构,将“正板”“交织板”“变化板”融会于一体,将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等诸多地域流派融会于一体,在演唱方法和声腔处理上, 不仅广泛吸取了旦角各大流派之长,而且在关键的唱句和唱段中,还破格融入了“黑头”行当中的“拐头钉”“一口喃”和“红脸”行当中的大甩腔,大胆吸取了越剧、评剧等其他艺术的演唱风格。 

  学习继承传统,借鉴前辈经验,并不能替代创作,要古为今用,要让传统技艺为创造刘胡兰这一鲜活的艺术形象服务,要把适合于、有利于创造刘胡兰艺术形象的传统精华,转化为孕育刘胡兰艺术形象的营养。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不仅是我现在身体力行的创作方法,也将是我永远遵循的创作原则,因为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勇于突破,大胆创新,才能创作出既具有剧种本体特色又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它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在群众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现在,也有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戏剧,对中华文化也有深入的了解。戏曲,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我们要继承传承创新,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爱。我想,通过我们的戏曲艺术家和戏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会让这一璀璨的民族精华,释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来源   本站

编辑   郭俊峰  张绿叶

审核   陈红彬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