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事快报 » 正文

洛阳市汝阳县:颜值产业比翼双飞 相互促进良好格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25  浏览次数:90311
核心提示:去年以来,汝阳县上店镇西局村以“百里画廊”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梅花玉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两翼齐飞。  近日,走进汝阳县上店镇西局村,宽广的乡村道路、独具

      去年以来,汝阳县上店镇西局村以“百里画廊”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梅花玉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两翼齐飞。

  近日,走进汝阳县上店镇西局村,宽广的乡村道路、独具特色的民居、干净整洁的环境,让整个村庄看起来生机勃勃。“百里画廊”的建设不仅让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也大大加快了西局村梅花玉产业的发展步伐,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周边群众前来参观选购梅花玉。

 

  汝阳县上店镇西局村党支部书记  常小强:西局村现在这百里画廊已突出亮点,现在围绕梅花玉的产业,打造大关帝沟,大关帝沟的河道多年荒废,利用矿区的废旧石头来重新加固河道、道路统一加宽5.5米,现在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车,这样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在保留乡愁的同时,打造外立面,让老百姓有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了解,在农村环境整治中,西局村坚持“不搞高大上、小钱办大事”,采用“群众凑一点、集体出一点、乡贤捐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积极发动乡贤捐资,镇村干部身体力行、带头捐赠,形成人居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浓厚氛围。

  同时,西局村注重突出产业元素,就地取材,垒砌河堤的石头都取自附近的山上。另外,注重保留乡村原生态,适当造景,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和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让群众记得住乡愁。随着西局村的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环境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群众开始返乡发展,并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中。

  汝阳县上店镇西局村村民  曹占卫:前些年都是在外地打工,这些年听说咱政府和村里大力发展产业,都打算回来发展,刚好这段时间村里环境整治,回来一切都配合着村里,叫家乡变得更好、更美。

  下一步,西局村将立足梅花玉特色优势,在西局村关帝沟口投资220万元,建设集梅花玉加工、展示、销售功能为一体兼具驿站功能的乡村会客厅,打造多种业态融合的文旅产业,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高质量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改善相互促进、两翼齐飞。实现人居环境绽新貌、产业发展促振兴。

 

      梅花玉又称汝阳玉,玉石本身有五颜六色的梅花图案,产于河南洛阳汝阳县上店镇。是中性一中酸性火山熔岩中的产物(岩浆冷凝)。在玉石大家族中,梅花玉是我国特有的玉种。因其工体遍布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玉”。梅花玉除普通玉石成分(硅、氧等元素)外,含铁、锌、钠、镁、钾,钙等微量元素。还含磁铁和麦饭石等成份(据中国地矿部西安地矿研究所测试鉴定)。

      梅花玉开采利用始于商周时代,鼎盛于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封之为“国宝”。考古学家曾在商周遗址中发现许多梅花玉装饰品,在汉墓中也发现了梅花玉珍品。后因战乱而失传。《水经注》载:“紫逻南十余里,有玉床、洞雪百丈,其玉缜密,散见梅花,曰宝。”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载:“紫罗南十里有玉床,阔两百丈,有玉缜密,散见梅花,曰宝玉”。东汉光武帝刘秀称梅花玉为国宝。盛极一时,后因战乱被封埋。1983年,河南地质局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上店镇重新发现了梅花玉矿体,从而使这一古老的玉种重放异彩。但由于过度开采,导致近年矿源濒临枯竭。工艺特征梅花玉底色墨黑,其上满布紫罗兰、玛瑙红、雪花白、柠檬黄、竹叶青、荷叶绿等色花朵,并有粉红色细脉穿插其间,变幻神奇,酷似梅花,又似锦缎,斑驳绚丽,灿若云霞。各色梅花,五彩花朵,或含苞,或怒放,或飘然欲落,美轮美奂,形象万千。凝神视之,梅花丛中,隐现虫、碟、鸟、鱼,或飞舞、或嬉闹、或游动,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幅幅画面,风采各异,自然天成,隐含灵气,赏心悦目,令人赞叹!如此美妙珍奇的梅花图案,又具致密坚硬、光泽明亮、韧性极佳、保健性强的特性。可谓工艺性能得天独厚,独具风彩。依据梅花玉工艺性能,量料取材,依材施艺,以精湛的技艺手法,创作出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庄重典雅的工艺珍品。(周志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