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宋湾村曾是一座古镇---淅川县宋湾区政府所在地。1932年10月,鄂豫皖中央分局机关和红四方面军总部撤出新县新集后一路征战到达宋湾驻扎整训,并在此向中央报告了相关情况。宋湾村于1938年成立党支部,是中共淅川区委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宋湾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1939年,时任淅川县首任县委书记宋潘舟(宋祖屏)就出生在这里,他曾带领数千人参加农民起义反抗国民党白色统治,发动了著名的“宋湾农民暴动”,涌现出吴怀三、黄从书、石尧等一批农民英雄。宋湾籍开国大校宋中和官至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荣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殊荣。宋湾村还是上世纪60年代移民到湖北大柴湖前营村的首任党支部书记,至湖北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全国政协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宋育英的老家所在村。
(注:漫川关突围来自徐向前回忆录)
淅川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宋湾党支部旧址 宋湾农民起义纪念碑
宋湾村所属的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卾、陕三省七县结合部,已有1430多年历史。淅川县是革命老区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是河南省丹江口库区新老移民唯一迁出县。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淅川县20年内分8批次移民20.2万人(俗称老移民),其中县内安置12.6万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大坝加高,淅川又移民16.6万人(俗称新移民),其中县内安置1.95万人,是河南省本次接收安置移民的6个省辖市27个县(市、区)中第三大县。宋湾村是河南省丹江口库区新老移民“标本村”。因为南水北调调水需要,该村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先后历经青海支边移民和三个大批次移民搬迁,创下了“一村搬三省四市五县”的记录,即宋湾村;青海、湖北、河南三个省;贵南、荆门、南阳、平顶山四地市(洲);军马场、钟祥、邓县(现邓州市)、宝丰、淅川五县(市、场)。
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移民就是移根,是对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地的改变,尤其水库移民是政府行为的非自愿性搬迁更难。但是,有国才有家、有国才有我,生存在这片热土上的淅川县宋湾人,一直以来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代代相传。当国家需要时,他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泪别故土,远迁他地,重建家园。所以,宋湾村不仅是县内外远近有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故里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标本村”,而且是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牺牲精神展示村和践行村。
宋湾村的四次移民搬迁情况是这样的:
一、支援边疆建设迁青海。1958年8月,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决定,动员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青年支援边疆建设。1959年南阳地区接受青海支边任务2万人,分配给淅川8000人。要求条件是“年龄18—25周岁,政治可靠,身体健康,本人自愿”,淅川县优先考虑从居住在即将受淹的丹江口库区居民中遴选,经过宣传、申报、筛选、考核,最终确定8008名青年(女2443人)为支边人员,其中宋湾区宋湾村有25户82人(含家属)随众先后于1959年3月和1960年冬远去了青海。他们是支边人员、不是水库移民,但他们和其他移民一样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奉献者。
二、随淅川第三批移民迁湖北新建前营村。1964年丹江大坝蓄水位145米,移民高程147米。按照“河南包迁,湖北包安,标准统一,财务公开”的原则,淅川县共移民73844人,其中1968年4月15日动迁,5月中旬结束的淅川31670人移民中,宋湾村贾一、贾七、杨岭等11个生产队280户1200多人,随众搬迁至湖北,宋湾村具体安置在钟祥县大柴湖公社新设立成建制前营大队。
三、随淅川第四批移民迁邓县(现邓州市)插队安置。
1970年12月9日,丹江大坝蓄水位由145米增至150米,移民高程152米。本次移民于1971年动迁,宋湾村2、3、4、5、7、9六个生产队94户434人随着淅川县第四批10679人移民迁往邓州市(原邓县),被安置在构林公社的下洼大队单营西点,高洼大队张营点、李洼点,袁岗大队一二中队点。
四、中线一期工程移民迁宝丰新设宋湾村。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16.6万移民中,宋湾村有288户1555人与淅川第一批大规模移民6.6万人一同于2010年实施搬迁。宋湾村具体迁往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新成立宋湾村。
这次中线移民淅川县宋湾村境内沿库水位线以有环境容量,故此愿意本村后靠人员和居住在海拔172米淹没水位线以上人口共计123户459人被留驻本村,保持了红色故里宋湾村的原有建制。
宋湾村移民乡亲们依次搬迁后,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怀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发扬红色传统,埋头苦干,勇毅前行,重建美好幸福新家园,三个成建制村和其他小集中插迁移民均已融入当地社会,幸福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步步高、节节甜,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快致富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淅川县老促会 梁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