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马家乡马家村马学亮中药材种植基地,只见长势喜人的“生地”平铺眼前,就像一块绿色的大地毯。一片片油绿肥厚的叶子在阳光照射下,油光发亮,生机盎然。
据了解,“生地”药用主要是“根”,到秋后收获,经过晾晒脱水后,就可以入药。现在的收购价是湿的每市斤2.5元,晒干后那就更贵了。它的亩产量平均在4000斤左右(湿的)。正常情况下,种植“生地”年收入每亩约10000元左右。
来到“瓜蒌地”里,可以看到马学亮采取玉米和瓜蒌套种的方式,上面长玉米,下面结瓜蒌,只见大大小小的瓜蒌密密麻麻地躺满了垄垄畦畦。
“瓜蒌属于葫芦科植物,是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瓜蒌秧可以爬在地上,也可以搭架生长,采取和玉米套种,就是让玉米杆给它当架杆。玉米在高处生长,瓜蒌在低处,互不影响。另外它是多年生长的植物,种一年,明年一开春它又会发芽生长。瓜蒌亩产2000多斤左右,现在行情每市斤1元,每亩可增收2000余元。”马学亮侃侃而谈。
思路决定出路。马学亮之所以选择种植药材作为致富门路,因为他开了个“中药材购销店”销路不愁。此外,“生地”、“瓜蒌”在当地就有野生的,土壤、气候完全适宜其生长。因此,他决定通过种植“生地”“瓜蒌”等中药材,带领群众一起叩响致富大门。除了种植“生地”“瓜蒌”之外,马学亮试种3亩连翘,长势也不错。
据马学亮介绍,种植药材仅仅是第一步尝试。他还将注册“中药材购销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购销店+农户的方式,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流转、签订收购合同,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逐步探索建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经营模式。
目前,已带动十多名妇女在他的购销店里上班,主要负责药材的筛检、晾晒等。村民邢海凤高兴地说:“俺们在学亮的中药材购销店,每月能挣1200多元,还不误种地、看孩子、做家务。俺们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就是好。”
“中药材种植,是马家村推进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我们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因势利导,从各方面给以大力支持和帮助,加快我村产业发展,力争摘取‘产业兴旺星’,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忠海说。(通讯员:马保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