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教卫旅 » 正文

西华县苏桥村:古老又现代的苏辙后裔定居之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8-08  作者:苏韵棠  浏览次数:60393
核心提示:蜿蜒曲折的清流河,把苏桥村划在了西华县的西北边缘,西和北与鄢陵县、扶沟县交接。就在这个偏僻村庄内,却居住着“唐宋八大家”苏辙的后裔。生于四川眉山的北宋文学家和豫东的普通小村,貌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历史却会告诉您一切的真相。

   蜿蜒曲折的清流河,把苏桥村划在了西华县的西北边缘,西和北与鄢陵县、扶沟县交接。就在这个偏僻村庄内,却居住着“唐宋八大家”苏辙的后裔。生于四川眉山的北宋文学家和豫东的普通小村,貌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历史却会告诉您一切的真相。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之弟,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辙曾任宋哲宗右丞相。宋崇宁二年(1103年) 隐居许昌,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读书学禅度日。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岁。先后与苏轼、苏洵等葬于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小峨眉山(今河南郏县茨芭乡苏坟寺村)。


据记载,苏辙以后五世皆居许昌。金天兴元年,许昌遭金兵,苏辙五世孙苏宗之携二子扶纲、扶纶和族人避迁南阳府唐邑(今南阳市唐河县)。元朝成立,元帝下旨,掠中原氏族充实河北,苏扶纲携子弘毅,苏扶纶携子弘道被充实到河朔亢村(今新乡市获嘉县亢村镇)。

元朝末年,苏辙七世孙苏弘毅生三子。长子苏尧复归鄢陵县北彪岗,次子苏笛复迁太康县常家营,季子苏英复归许昌建安区苏家桥。清嘉庆年间,苏桥村苏氏祖先苏可起、苏可举从鄢陵县北彪岗播迁而来,属苏辙第十六世孙

河南省档案馆荣誉馆员苏青龙修撰的《眉派苏氏族谱历代修撰时间表》载:“苏洵公次子苏辙,后裔在河南省境内居住九百余年,人口近十万之众。其中辈份最低者三十七世。辈份最高者二十六世.....”

据《西华文史乡愁印记》记载:清嘉庆年间,苏桥村苏氏为出行、生产方便,在清流河上建木桥一座,此桥连接东西,附近村人肃然起敬,颂称此桥为苏家桥,“苏桥村”也由此得名。

200多年来,苏桥村苏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人为善,其乐融融。现有村民1600多人,多以种植小麦、小辣椒、玉米为主。青壮年多是外出经商务工。

 

     近年来,苏桥村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全村所有大街小巷铺了水泥路,修建了下水道,硬化了文化健身广场,自建了百姓大舞台,成立了腰鼓队和广场舞队。苏桥村大小街道“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标准,成为“周口市文明村镇”和河南省卫生村”。

 

承嬗离合,薪火相传。浸韵着苏辙文化的清流河,不仅是野游踏春、赏景垂钓的胜地,当地盛产的桃子、甜瓜、西瓜更是消暑解馋的珍品;清流河床发现的30万年前的古象骨洞穴,给您无限的遐想;神秘的“白衣少女郎中”传说,充满“德孝大义”的“仁义庄”故事;正在打造的“苏辙文化苑”“三苏文化街”,让您充分领略古村之美之余,又能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韵味。而淳朴的民俗风情,洋楼别墅的建筑群落,无不透漏着这个村庄的古老和现代,到处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苏韵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