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宋爱华:村民心里最美的“爱心书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7-27  浏览次数:89630
核心提示:今年62岁的宋爱华,担任西华县艾岗乡纸房村党支部书记17年来,全身心为村民着想,把村民当亲人,用自己的真情走进了党员、群众的心里,成为了村民心里最美的“爱心书记”。“红薯大王”的“聚宝盆”“在宋书记的帮助

 

今年62岁的宋爱华,担任西华县艾岗乡纸房村党支部书记17年来,全身心为村民着想,把村民当亲人,用自己的真情走进了党员、群众的心里,成为了村民心里最美的“爱心书记”。

“红薯大王”的“聚宝盆”

“在宋书记的帮助下,今年我培育了3亩多‘哈密’‘牛奶薯’‘玛莎莉’等8个优良红薯苗,卖了3万多元。15亩春红薯也长势喜人。我计划红薯收获后,再磨成粉打成粉条销售,轻轻松松也能卖十二三万。”7月27日,尽管时间已过去半年,“红薯大王”宋学得对村支书宋爱华的帮助仍是念念不忘。

宋学得有一手红薯育苗的好技术,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气,小日子过得也挺滋润。去年,儿子在外创业失败,宋学得老伴又突然查出胃癌,一连串的打击,让宋学得情绪几乎崩溃。

宋爱华听说后,就冒着寒冷上门,问寒问暖。鼓励宋学得要发挥自身特长,把家庭经济搞上去。宋爱华的话正说到了宋学得的心窝里。原来他正想着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可是村民们惜地如金,宋学得跑了两天都没租来地,眼下正为此事发愁哩。

“学得叔,你就放心准备育苗物质吧,租地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啦”。宋爱华信心满满的对他说。

宋学得看中的是村北 4组的一块经济田,这块地面积不大,分地的户头却不少,每家都是零零散散的4分、5分地。宋爱华就走东家串西家做工作,动员大家给宋学得帮帮忙。宋爱华的真情感动了大家,10多户村民争先签订让地合同,支持了宋学得的“红薯”计划。

为帮宋学得把红薯产业做大,宋爱华还指导其儿子宋艳良注册了农业种植合作社。如今,宋学得的薯苗不仅在毗邻几个县畅销,还插上翅膀“飞”到了厦门和新疆。

“我计划明年把种植面积扩大到30亩。育苗上增加了烤红薯、磨粉红薯等新品种。再引进“双层红薯保鲜窖”技术,把附近村的红薯都收购、储藏起来,一部分卖鲜薯,一部分磨成粉芡,打成粉条出售”。尝到了红薯“甜头”的宋学得,把红薯的“算盘”打的啪啪响。

“大能人”的“摇钱树”

“宋书记,我这瓜蒌这几天不知咋了,叶子有黄的有蔫的,你赶快来看一下吧。”本村张大伦自然村的张富根打来电话。“好的,我马上就到”,宋爱华爽快的答应着。

今年62岁的张富根是村里有名的“大能人”。就像他自己介绍的那样,30多年来经过商、办过企业,有时赚有时赔,就是没有挣到钱。3年前与人合伙投资面筋加工企业,因赶上疫情,自己又赔了将近40万元。

2022年,张富根从安徽六安引进一个瓜蒌种植项目。当年投资9万余元,种植10余亩。可张富根忙了大半年,钱没少花,力没少出,自己的收益却与人家相差甚远,张富根百思不得其解,有点灰心丧气。

“听说张富根又赔了钱,我就直接找他,得给他鼓鼓劲。我把电脑上查到的知识告诉他,瓜蒌浑身是宝,籽可作干果,皮、根可入药。瓜蒌产品在俄罗斯、韩国、印度很受欢迎,发展潜力大,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宋爱华对张富根的事非常上心。

由于瓜蒌种植是个新生事物,宋爱华凭着自己的“土专家”技术经验,研究了有关的技术资料,发现内容介绍比较笼统,而且气候、土壤和水肥条件与当地有些差别。2023年来到,宋爱华以当地西瓜和蔬菜种植管理技术为参考,帮助张富根采取了新的管理模式。

在偌大的种植园内,记者看到张富根种植的瓜蒌长势喜人。一排排架子上爬满了藤蔓,一个个圆圆滚滚、肥硕的瓜蒌挂满了枝头,一派丰收景象。

见到记者前来,张富根兴奋得侃侃而谈:“在宋书记的指导下,今年我的瓜蒌收入绝对不会低于10万元。我还套种了大蒜、花生,光大蒜就白赚了1万多。我就怕瓜蒌籽、瓜蒌皮收获晾晒时遇到雨天,现在本乡就有大型的烘干设备,我还有啥担心哪。要是把瓜蒌的脾气摸准了,明年我准备扩大到20亩。 ”

光棍父子的“新希望”

“要不是宋书记多次相助,俺爷俩早就喝西北风啦。”村民宋贯友提起村党支部书记宋爱华赞不绝口。

今年40多岁的宋贯友,全家3口人,他、妻子和7岁的儿子。宋贯友常年在北京务工,小家庭也非常美满。4年前,由于妻子和他人私奔,家庭顿时变得支离破碎。宋贯友接受不了打击,务工不去了,地也不种了,终日以酒作伴。

宋爱华听说后立即找上门去,根据实际情况先给宋贯友申请了贫困户。解决了他爷俩的温饱问题,还改造了危房。听说宋贯友得胃病住院,宋爱华又赶到了医院,替他补交了200元医疗费。

“贯友,这是500元钱。你出院后买张车票车票去北京务工,剩下的留给小孩上学用,千万不能耽误了小孩学习。”宋爱华拉住贯友的手反复叮嘱他。

“贯友去北京后,边务工边招呼孩子上学,感觉有点吃力,就又回到村里。宋书记听说贯友又‘重操旧业’,再次找上门去,教育他振作起来,并动员他去建筑工地打工。可是建筑队老板看他游手好闲的,都不愿接受他。宋书记就自己拿着香烟,在附近的一个个建筑工地找老板说情,终于给贯友找到了新的工作。”宋贯友的邻居宋廷芳对此比较了解。

在宋爱华的跟踪教育下,宋贯友确实变化不小。现在每天务工都有100多元的收入,加上享受的各项帮扶政策,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儿子宋金勇也上到了六年级,学习成绩进步很快。按宋贯友的话说,他们现在的生活才算有希望了。

种地大户的 “铁靠山”

“我们今年种植的800亩高粱长势喜人,如果没有天灾,收入八九十万不成问题。要不是你的鼎力相助,估计俺俩今年的计划要泡汤啦。”在山西运城包地的本村种地大户宋洪运、宋运良,经常给宋爱华打电话“汇报工作”。

纸房村村民在外包地已有10多年历史。宋洪运、宋运良也有过包地的经验,计划今年承包800亩大赚一笔。可承包费、农资费、耕作费算下来需要52万元。眼看4月份就该签合同了,资金还缺30万元,两人急的直跺脚。

宋爱华向来对种地大户非常支持,也知道一下子贷30万的困难。他就主动联系宋洪运、宋运良,劝他们不要灰心。他自己连夜与西华县厦农商银行沟通,并以个人的名义为两位村民作了人品、征信担保,让宋洪运、宋运良如愿以偿。

2022年5月,种粮大户宋建来也遇到了大难题。他承包的500亩玉米该播种了,存在的老家的种子却因疫情发不来,建来急的吃不下饭。宋爱华就把自己的事放到一边,立即与附近市县的物流公司联系,及时的把种子送上了物流车。

同在运城包地的宋锁提起宋书记更是感激不已。去年7月份,他的100多亩大豆得了“怪病”,连续打药不见好转,本人如坐针毡。宋爱华就替他请教技术专家,通过微信视频隔屏观察,发现是“茎基腐病”和金针虫危害。专家省内看病,宋锁省外施药,大豆很快“痊愈出院”。

尽管80多岁的老母一人在家,而千里之外的宋运良却高枕无忧。原来宋爱华早把老人当作了自己的家人。老人想看看儿子,宋爱华就打开智能手机,让娘俩视频通话。老人家买养老保险、取快递、整理用电线路,宋爱华都义务“承包”了。马奶奶高兴地说“俺这个书记对我真好,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

“水泥路,平坦坦,出门散步好悠闲。大街绿,小巷红,房前屋后百花鲜。干净整洁空气新,群众心里好喜欢”。这是纸房村村民自编的顺口溜。

“过去都是粘土路,雨天非常难走。宋书记就跑来项目,把全村20多条大街小巷全部铺上了水泥路。现在路好走了,环境也改善了,感觉就像生活在城里一样。”老党员宋秀德称赞不已。

“宋书记为群众办的好事却是不计其数,党员、群众都听他的,他是我们党员学习的标兵楷模。”在外经商的党员宋洪亮、宋华磊,提起宋书记的爱心故事滔滔不绝。他俩每年都为村里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献爱心,总计价值2万多元。

“宋爱华为人低调,工作上却是积极响应。纸房村连续多年都是‘三零村’‘三无村’,又是‘县级文明村’。他本人也多次获得县、乡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优秀乡人大代表等光荣称号。”乡党委副书记张艳杰对宋爱华的工作非常认可。

面对记者的采访,宋爱华还是一脸的谦虚。只说这都是平凡事、平常事。是的,他17年的平凡事,却做出了不平凡。他17年的平常事,却温暖了村民的心,成为村民心里最美的“爱心书记”。

(供稿:河南省西华县艾岗乡政府  苏韵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