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员对理论的解读有多深刻、宣讲有多生动,老百姓对政策的接纳就有多顺利、理解就有多透彻。”在南阳市宛城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讲故事、演文艺、说政策的形式活跃在社区、村庄、广场、厂房,为千家万户送去党的创新理论,他们就是宛城区的“百姓宣讲团”。
7月13日至15日,在河南省 2023 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中,宛城区百姓宣讲团-红色基因进万家“影前十分钟”志愿服务项目,以遥遥领先的总分获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我们才开始的时候只有7个人。”宛城区“百姓宣讲团”团长梁海磊介绍,2010年,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在干部群众中产生热烈反响。为进一步做好相关热点的解读阐释,宛城区委宣传部组建由7名宣传干部组成的宣讲小分队,以“草根宣讲团”之名,分赴城乡社区、学校、机关等,组织“微课堂”,开展“微宣讲”,受到基层广泛欢迎,争相邀请。
党的十八大后来,面对基层旺盛的理论学习需求,“草根宣讲团”更名为“百姓宣讲团”,宣讲队伍得到壮大,形式也更加丰富,一批来自基层的有宣讲能力的同志成为第一批“百姓教员”,选取小课题,开设小讲座,群众讲给群众听、群众带动群众学成为主要模式。
“我就喜欢听梁团长讲课,他的党课通俗易懂,事例丰富,语言幽默,内容一点也不枯燥,让我对党的理论政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仲景街道泥营社区,刚刚听完宣讲的社区居民刘阿姨感慨地说到。
在梁海磊的亲身示范和带领下,宛城区“百姓宣讲团”逐步探索形成了宣讲“四步四法”(调研、撰稿、试讲、赛课,分众法、故事法、代入法、互动法),提出了“党课标准,百姓情怀,群众语言,志愿精神”的宣讲规范,形成了基层宣讲的“宛城模式”。省委市委宣传部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其先进经验和做法。目前,百名省级百姓宣讲员,7名出自该宣讲团。宛城区百姓宣讲团成为“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市委党校、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学基地、全省多家单位的文明实践基地。
“宣传思想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群众、根基力量在群众,根本目的在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只有植根群众、进百家门、学农家话,契合群众的语言风格,少一些‘官腔’,多一些‘土味’,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水平,才能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中宣传引导群众。”梁海磊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4年来,原来7个人的“草根宣讲团”,已经成为拥有“小巷课堂”“清廉文化”“红领巾”“影前十分钟”四支小分队、包括65名宣讲骨干在内的近300多人的“百姓宣讲(志愿)团”。梁海磊本人也荣获了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播撒“和风细雨”,收获“精神硕果”。党的二十大以来,宣讲团承担着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的重要政治责任,是宛城宣讲活动的中坚力量。宛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区长张东焕说:“我们要用好以往的成功经验,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改进宣讲的方法技巧,用精彩生动的报告传递党中央的声音,努力把宣讲做‘活’,把大主题落细、落小、落实,既要‘上接天线’,又要‘下接地气’,让群众喜闻乐见,让党的理论政策真正深入人心,在基层开花结果。”
(邢有军 通讯员 史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