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今日南阳 » 正文

数字赋能 文旅融合 乡村振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31  浏览次数:52551
核心提示:白璧镇西裴村乡村文化合作社成立于2021年底,现有社员9人,社员多为戏曲爱好者,合作社包含声乐、戏曲及文艺培训等文艺项目等。合作社以西裴小镇戏迷俱乐部为阵地,在节假日期间,社员们在此进行排练、演出和培训。2

白璧镇西裴村乡村文化合作社成立于2021年底,现有社员9人,社员多为戏曲爱好者,合作社包含声乐、戏曲及文艺培训等文艺项目等。合作社以西裴小镇戏迷俱乐部为阵地,在节假日期间,社员们在此进行排练、演出和培训。

2022年度,西裴村乡村文化合作社被河南省文旅厅评定为“河南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

做法经验

    文化合作社依托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戏曲演出、非遗传承、交流共享等公益性戏曲服务活动,邀请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安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二级演员秦爱珍为指导专家,安阳县豫剧团板胡伴奏敦献民为荣誉社长,于节假日期间对社员及戏曲爱好者进行戏曲与乐器艺术表演指导。由此逐步形成以戏曲文化合作社成员为主体的良性发展、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格局。

近年来,西裴村总结出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式和乡村发展模式,增设陶艺坊、食育坊、中医坊、农耕课堂、戏曲研学等研学项目,寓教于乐、寓教于心、寓教于行,使研学旅游成为助推西裴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其中戏曲研学点就依托文化合作社运行,让更多的孩子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

数字化与联农带农深度融合

西裴村数字化实践,推动了西裴村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数字化与联农带农结合,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数字化直观体现,农户在APP上可以参与到全过程经营中,促进各个因子有效联结,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将整个村庄运营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了村集体手中,实现产业发展全程可控

西裴村民手机APP可视端(部分界面)↓

西裴村围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创建“全国数字化乡村建设发展示范区”,打造一个“数字乡村建设运营平台”,试点地区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下,努力实现试点项目持续发展、长效联农带农、经济效益突出、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探索数字化乡村建设与试点项目的长效联动创新机制,促进数字化乡村建设与试点地区乡村富民产业、人才振兴、乡村治理融合互动。

西裴数字化平台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加强了“互联网+农业”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于试点项目,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全面升级,延长涉农产业链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的目的。

仰韶文化青石板街

游客在西裴村“甲骨文书屋”读书

游客在西裴文创馆观看仰韶文化时期物品(仿制品)

取得成效

合作社为乡村群众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和愉悦身心的平台,唱乡音、演乡戏、授技能、磋技艺、传非遗,自发组织、自我展现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乡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和内生动力,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新气象、新风貌,活跃了农村文化,推进了乡风文明发展。

近年来,西裴村充分挖掘地方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使其摇身一变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豫北江南小镇”。西裴村日益提升的不仅有外在的“面子”,还有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里子”。在这里,村民足不出户,在家点点手机就能有收入。“每天刷一下手机,就能看到当天每一笔收入,还能及时到账。坐在家里就能当‘老板’。”像这样的“老板”在西裴村还有很多。

启示

从合作社成立至今,每周末举行戏曲及乐器艺术表演指导活动,传统节日举办文化下乡活动,承办“戏聚西裴”戏曲邀请赛等,接待研学团队20余批次、5000余人次。

下一步,在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白璧镇西裴村合作社将坚持创新发展,挖掘仰韶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乡镇的发展思路,同时,鼓励村民创业、参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研学实践,赋能乡村振兴,全力塑造文旅好品牌,让乡村文化合作社成为丰盈乡村群众的“文化粮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西裴村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定了挖掘仰韶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乡镇的发展思路,同时,鼓励村民创业、参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研学实践,修缮文化广场,并对人居环境进行提升改造。

此外,西裴村大力实施“人才强村”,依托美丽乡村公益基金,开展教育培训、理论研究、乡村振兴项目辅导,一大批乡土人才脱颖而出。如今,西裴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通讯员  韩学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