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事快报 » 正文

沧桑巨变//杜年庄,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26  浏览次数:156043
核心提示:在济源市坡头镇的最西部,有一个叫杜年庄的自然村,现属蒋庄村的一个居民组。抗战时期,这里是杜八联革命抗日根据地八个联保之一的杜年庄保,辖十多个自然村。在济源人民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中,杜年庄人民为保卫

济源市坡头镇的最西部,有一个叫杜年庄的自然村,现属蒋庄村的一个居民组。抗战时期,这里是杜八联革命抗日根据地八个联保之一的杜年庄保,辖十多个自然村。在济源人民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中,杜年庄人民为保卫黄河秘密交通线,掩护革命同志,支援大军横渡黄河天险,逐鹿中原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里是坚强的堡垒村

杜八联属于丘陵地区,南临黄河,有蓼坞、河清两个渡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杜年庄距黄河渡口有十多华里,位于渡口的最高峰,是杜八联最西边的一个山庄。站在山顶,黄河尽收眼底。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是北上太岳,南下中原的咽喉要塞。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党组织委派杨伯笙同志从北平返回家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很快就发展杜年庄进步青年杜振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杜年庄人民在杜振华的带领下,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全面抗战工作迅速展开。之后该村就成立了党支部,建立了抗日小学、儿童团、妇救会、农民夜校、村自卫队。党的地下交通站、情报站、接待转运站也相继建立,使这条贯穿南北的秘密交通线上有一个可靠的暂宿地,为南来北往的同志提供了安全保障。

1940年元月“土岭事件”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豫北,国民党当局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按照上级党委的指示,将公开的党员一律撒离地方,随军行动或安排到太岳根据地工作,留下的党员按照“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济源、孟县、沁阳、王屋等县的领导同志席国光、马子明、崔松林、刘雪尘,以及从狱中刚营救出来的沁阳中心县委书记刘刚同志等都被转移到杜年庄。

1942年5月,杜八联革命根据地沦陷后,抗日自卫团也被转移到杜年庄分散隐蔽,坚持斗争。杜年庄的高山是最好的“观察哨”,农家传统的“天窑”以及独特的天然环境是最好的藏身之所。村自卫队通过观察哨掌握着敌人的一举一动,保卫着那里的每一寸土地。英雄的杜年庄群众在革命斗争环境极端残酷的情况下,舍身忘死,掩护了-大批革命有生力量,他们那里是积蓄抗战力量的基地。

这里是英雄的村庄

杜年庄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39年,白色恐怖下,中共济源县委由泰山庙秘密转移到杜年庄。之后为加强党对杜八联地区的领导,中共晋豫边区特委又在杜年庄成立了中共济源县南县委、济源县南工委,济源县流动县委。1944年8月,杜八联全境解放后,杜八联区委、区政府,豫北战役前线指挥部先后在杜年庄成立。是年9月,时任豫西地委组织部部长的史向生同志,所率领的支援皮徐支队渡河先遣工作队也驻扎在杜年庄。

战争年代,杜年庄涌现出一批英雄儿女。以杜振华、杜荣英、卫乃如、蒋南义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先后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历尽千辛万苦,经受了各种考验,带领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集聚一切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日的革命烈火在这里熊熊燃烧。

当年,杜年庄抗日自卫队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敌人来了掩护群众转移,并在山顶、田间地头放冷枪袭扰敌人不敢贸然进犯,平时进行军事战术训练,发展生产,为八路军筹粮筹款;农忙时帮助军烈属、困难群众抢收抢种。杜年庄处处是战场、家家是军属,村村有烈士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那时杜年庄只有60余户人家,200多口人,都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先后有53人参加革命队伍,有7位亲人为国捐躯。他们中有21人在革命队伍里锻炼成长为团职以上领导干部,有10人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为共和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这里是充满希望的地方

70多年以来,英雄的故事在这里传说。杜年庄人民踏着先辈的足迹,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他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没有忘记那段革命历史,没有忘记牺牲的先辈们,只是多年来为英雄修建一个纪念园,以慰藉英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心愿一直没有实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取得很大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依靠党的扶贫政策,杜年庄办起了养殖场,发展了蔬菜制种、烟叶、林果等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柏油路变成了水泥路,村民们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煤气炉,村里通了公交车,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杜年庄实现这一愿望的心情更加迫切。当为英雄修建纪念园的设想再次提出后,村民们纷纷响应,积极行动。红二代捐款了,红三代们也不甘落后,在外工作人员得到消息后主动与家乡联系。你一百元,他二百元,最高的捐了两万多元。家家户户、人人捐款,个个争先为纪念园做贡献,当年杜年庄先辈们为抗战出钱出力的影子,仿佛又在他们身上再现。40多天时间,收到捐款20余万元。

接下来精心施工,仅用50天时间,一座高12.26米,正面刻着“杜年庄革命英雄纪念碑”10个大字的纪念碑和杜年庄革命英雄纪念园顺利建成。村民们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们说,这是纪念英雄,怀念先烈的最好方式,每当我们经过这里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仰望着纪念碑,心中总是充满着敬意!当笔者问及今后的打算时,他们说,我们要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利用红色资源发展好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珍惜好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面对未来,他们充满着信心。(李继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