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事快报 » 正文

科学考古证明:巩义市双槐树遗址应该是父系氏族社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16  浏览次数:153185
核心提示: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城址群,被誉为“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城址群,被誉为“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被专家称为“河洛古国”。日前,综合体质人类学、锶同位素和古DNA研究,实证双槐树古国是一个父系氏族社会。

日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明探源集中采访活动团,走进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人骨考古实验室和双槐树遗址,探寻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国”。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人骨考古实验室目前共收集了黄河流域古人类资源12000多例,是国内规模最大、收藏黄河流域古人类数量最多的人类学实验室。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周亚威表示,综合体质人类学、锶同位素和古 DNA研究,实证双槐树古国是一个父系氏族社会。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亚威:“通过锶同位素的分析之后,发现男性基本上都本地的,‍女性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有一半,都是来自于周围的这些聚落的,嫁到了双槐树遗址,‍所以这个也支持了男性地位可能会比较高一些, ‍也印证了双槐树遗址当时应该是一个父系氏族社会。”

巩义双槐树遗址还开启古代大型宫殿式建筑形制的先河,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在遗址现场,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处建筑垃圾埋藏区,这为“河洛古国”的衰落增加了更多实证材料。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双槐树遗址考古领队汪旭:“整个蓄水池南壁我们发现有一个比较大一点这样的灰坑,‍在这灰坑里面出土的东西很纯净,都是建筑垃圾。当时有些专家开玩笑说,‍这5000年前是不是也垃圾分类?实际上也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在这个地方洪水、地震,把房子冲塌以后,‍这边地势比较低,然后就把整个这些建筑垃圾‍都堆到这里面,这是个巧合。”

双槐树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充分证明了5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记者王宇:“这里有着诸多“中国之最”,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还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切身感受到了五千多年前“河洛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曹守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