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新县:“红色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05  浏览次数:28065
核心提示:作为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落脚地,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足足为革命胜利献出了5.5万名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

 

作为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落脚地,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足足为革命胜利献出了5.5万名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革命老区新县90%的国土面积在农村,50%的群众居住在乡村,拥有者丰富的红色资源,全县共有412处革命旧址、遗址和纪念地,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博物馆、纪念馆17个。全县6处革命旧址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处革命旧址被命名为省级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近年来,新县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做强“红”字文章,将红色资源融入全域旅游、教育培训,推动红色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叫响了“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旅游品牌,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加速了乡村振兴。

坚持党建引领,发扬老区红色传统,把党建元素和内容融入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活力。 发动“红色引擎”,推动产业发展。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党员示范在致富创业上,推行“党委+龙头公司+基地+贫困户”“支部+合作社+农户”“党员+农户+产业”等模式,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实现党建和产业融合发展。 融入“红色元素”,建设美丽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融入其中,建设“习语”长廊、“十谢共产党”文化墙、党建主题公园等乡村文化景观,新打造19个党建主题鲜明、党内政治文化氛围浓厚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激活“红色队伍”,提质乡村治理。坚持建强“火车头”、育强“领头羊”,全面推行“王子型”架构,开展“红旗支部”评选活动,强化村“两委”班子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专业知识培训,着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将文物保护利用与教育培训、研学旅游相结合,建成大别山干部学院、大别山商学院、大别山露营公园、羚锐健康学院,开发出现场教学、访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红色故事会等10余种教学培训形式,打造现场教学点39处,扶持发展红色培训机构26家,累计培训学员超70万人次,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和60余家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被国防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团校等单位确定为现场教学基地,大别山红色教育游区域品牌价值达38.62亿元。

抢抓国家“1231”红色旅游工程机遇,入选全国12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旧址群、许世友将军故里景区、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首府旧址纪念馆、箭厂河革命旧址群被列入全国100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县共建成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14个。2019年新县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全国71家之一。

今年“五一”小长假,新县共接待游客60.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假日期间,新县县城星级酒店及社会宾馆连续多日处于满房状态,县域内各民宿早在假日前夕已预售一空,城乡各大餐饮店、农家乐座无虚席,景区周边餐位紧张。

同时,信阳市新县推动乡村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成乡村旅游点27个、现代农业综合体14个,开发农副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340种,培育农家乐700家、乡村民宿119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2家,旅游从业人员达5万人,84%的稳定脱贫户在乡村旅游发展各个环节持续受益,“生态线就是生命线”的意识在老区新县不断深入人心。(新县老促会  王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