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1日,国民党九军五十四师三营营长张翼飞勾结日本人,出卖了杜八联革命抗日根据地,从此我的家乡沦陷了。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长期占领蓼坞、河清两个黄河渡口的目的,在杜八联沿线村庄的制高点上修建了七座炮楼,并在大坡头设立指挥部,除驻守着日军外还有伪军守防。黄河北岸不足20华里的河岸线都在日军的控制区范围。
毛岭村位于杜八联抗日根据地东北部,属杜八联八个联保之一,在东三村的中部,当时是镇公所的所在地,那里有医院、学校,有旧货、牲畜交易市场、集市、商行,是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自从日军占领后,毛岭就成了桥头堡。日本鬼子修了公路,强扒民房、拆掉了千年的大圣寺,还有汤王庙、关帝庙等古代建筑修建了一座炮楼。
毛岭炮楼建在村南沟边上的一块高地上,是进入杜八联的第一道岗楼。作为出入杜八联的重要门户,炮楼周边还修了多个暗堡,戒备森严,易守难攻。东边坡头一带是日本豢养的卫安生部,附近还有金鹅、济涧等日军据点,与毛岭炮楼相距12里路程。西边的七座岗楼间实际距离仅有几华里之遥。炮楼间遥相呼应,一有风吹草动,鬼子就会全部出动,日本人认为毛岭炮楼坚如磐石,守防固诺金汤。正因为如此,鬼子在这里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可怜的村民们大多都逃荒要饭,背井离乡。在日本铁蹄下生存的人们,不少人被抓去炮楼当劳工、做苦工。许多人因饥饿偷吃了日本人养马喂猪狗的饲料,不知挨过多少打,受了多少气,有的人还丢了性命。据史料记载日本占领杜八联的近两年时间内,仅毛岭一个村被日本杀害有名有姓的村民就达34人,真是罪恶滔天。
1944年4月间,日军兵力减弱被压缩在济(源)垣(曲)公路沿线的据点中。八路军发动了豫北战役。太岳第四军分区奉命挺进豫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根据地。四月底,基干二团、十八团沿济源克井、承留一带捣毁日伪军多个据点,收复十多个村庄后,挥戈南下直奔毛岭,目的是拔掉进入杜八联的首座日军据点,然而那场战斗我们失利了。
当时战事紧张,侦察小组往往报告侦察情况后就去执行下一个任务了,没有动态监视敌人。基干二团到达毛岭村集结地点时,根据侦察情况敌人驻地为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为减少伤亡,指挥部把进攻时间安排在夜里十点进行。
4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天空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战士们都在左臂上系着白色毛巾,口令以基干一连连长姓王为“王部”,特务连连长姓黄为“黄部”,这两个连担任主攻任务。一连从村火神庙往上攻,特务连从上往下打,上下夹击打击敌人。除机动队外,另安排两个连分东西两路阻击增援的敌人。
战斗开始后打得异常激烈,战场上一片火海。在机枪的掩护下,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之势冲向敌人,喊杀声惊天动地,一直持续到半夜。
基干二团的战士大多是杜八联子弟,他们参加解放家乡的战斗,个个信心满满,英勇顽强,决心在家门口打一场漂亮仗,可事情往往难遂人愿。部队临近岗楼时,前进受阻,被迫退了下来。途中特务连一个班有七个战士被敌人哄骗到岗楼下面的一个院落里被俘,主要是伪军一个中队长叫黄新华,又名黄老虎,口令上发生了误会(这七个战士直到近期我在查阅敌伪档案时,才得知被伪军卫安生部交给了日本人,据说是被送往东北挖煤,下落不明)。一个小战士失足跌入深沟,机枪排排长杨廷林(又名杨改,毛岭村人)为掩护部队撒退英勇牺牲。这次战斗失败了,原因是我方部队进入阵地前,不知是巧合,还是敌人觉察到什么,还是八路军在济源北部作战惊动了敌人,或者听到了什么风声,傍晚时分临时增加了两个中队的兵力,且装备精良,我方全然不知。
1944年8月初,时隔4个月多后,太岳部队再次来到毛岭。此时第一次豫北战役已近尾声,敌人虽然是惊弓之鸟,但躲在炮楼里仍负隅顽抗。这次大家吸取了第一次战斗失败的教训,认真分析了当前形势,周密制定作战计划。变夜里出击为白天打击敌人、围困敌人。他们切断敌人的交通、通讯线,切断炮楼的供给源尤其是水源;组织人员摸清敌人的火力布局情况。
8月上旬的一天早饭后,勇士们进入了各自的位置。东面阻击敌增援部队的战士们首先挖断了两道公路线,设立了三道防线。西边阻击部队设立了两道防线。部队派出的狙击手准时到达预定位置。战斗打响后,枪炮声、喊杀声响彻一片。狙击手分工明确,三个人一组,专门打击敌人的火力点。敌火力点一发火就被狙击手一个个毙命,完全失去了作用,杜八联民兵也参加了战斗,为部队呐喊助威。战斗打到中午,敌人就招架不住了,先是伪军投降,后面日军也举起了白旗,毛岭村炮楼被打掉了,毛岭人民解放了,这场战斗对敌人震慑很大,其他岗楼的敌人有的被吓跑撒离了,有的逃到指挥部去了。8月29日,十八团设下“鱼饵宴”,打下陈岭最后一个岗楼,杜八联全境解放,失守两年的杜八联回到了人民手中。(李继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