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叫李德保,字连峰,1941年参加八路军,在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部担任警卫员、通信员。近日,读着父亲断断续续的战地日记,寻觅着父亲当年的足迹,仿佛把我带进了硝烟弥漫的豫北战场。
1944年春天,日军因兵力减弱被压缩在济(源)垣(曲)公路沿线的据点中。八路军总部发动了豫北战役。这场战役从1944年4月开始到1945年4月结束,历时整整一年,解放了豫北大部分地区,为大军顺利渡过黄河天险,逐鹿中原扫清了道路。在这次战役中,父亲三次随部队回到豫北家乡,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当时卫以恩同志担任司令部警卫营营长,父亲一直跟随着他。
1944年4月的一天,太岳四分区十八团和基干二团进入济源,在克井、承留一带和日伪顽军进行了数场战斗,攻克多处据点后,经大沟河挥戈南下来到坡头镇的毛岭村,那里有日伪盘踞的炮楼,位于毛岭村南沟边上的一个制高点,是部队下一个打击的目标。
“这一仗我们失利了”,父亲在日记中写到。原来,侦察报告毛岭炮楼驻扎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那里工事坚固,易守难攻。为减少伤亡,部队把进攻的时间选择在夜里十点。四月下旬的一天夜里,天空一片漆黑,战士们左臂上系着白色毛巾,口令以基干一连连长姓王为“王部”。特务连连长姓黄为“黄部”。这两个连担任主攻,上下夹击敌人,另外两个连分东西两路阻击敌人的增援部队。当时战时紧张,侦察部队往往是一报告情况就去执行下一个任务了,没有动态监视敌人。不知是巧合还是敌人害怕被打临时增兵,或听到了风声,傍晚时分在我方部队进入阵地之前,敌人增加了两个中队,我方全然不知。
1941年冬父亲(左)和卫以恩(右)合影
战斗开始后打得异常激烈,阵地上一片火海,在机枪的掩护下,战士们英勇顽强,如猛虎下山之势向敌人冲去,喊杀声惊天动地,一直持续到半夜。“这一仗在家门口一定能胜”,父亲写到,当时他在司令部等着向上级报告喜讯。谁知,临近炮楼时部队前进受阻,退了下来。途中我们一个班的战士被敌人哄骗到炮楼下面的一个院子里,有7人被俘。原因是伪军有一个中队长叫黄新华,小号叫黄老虎,口令上发生了误会。一个小战士失足跌入深沟。机枪排排长杨廷林(又名杨改)为掩护部队撤退,英勇牺牲。这场战斗失败了。
1944年7月,父亲随部队第二次来到豫北,驻扎在济源杜八联的杜年庄,太岳区在那里建立了豫北战役前线指挥部。四分区部队和杜八联自卫团巧设“鱼饵宴”,活捉了日军小队长,打掉日军在杜八联的最后一个据点一一陈岭炮楼,杜八联全境解放,成立了杜八联区委、抗日区政府。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被编入太岳四分区豫北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卫以恩同志担任二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当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反动恶霸分子琚生林和国民党反动派卫安生密谋出卖杜八联。琚生林答应把杜八联划归卫安生(国民党)管辖区,卫安生许诺事成之后让琚生林当团长。在掌握琚生林确凿证据后,济源县民主政府决定,逮捕琚生林,为民除害。在区干队的配合下,父亲随卫以恩率领的小分队,在一天早上去抓捕琚生林。
琚生林是当地有势力的人,养有家丁,戒备森严,拥有多处住宅,一般人难以找到他,接近他更难。抓捕小分队以邀请他去区政府参加重要会议为由,将他带离住宅。琚生林疑心重,态度傲慢,要求带枪和随从人员前往。为避免节外生枝,小分队同意了他的请求。到达时以参加会议不得带枪和随从进入会议室为由缴了他的械。琚生林一进入窑洞会议室,立即将其逮捕,并在蒋庄村召开公审大会,宣布琚生林出卖杜八联、破坏民主选举、投靠国民党等多项罪状,杜八联抗日区政府发出布告,将其就地正法,为杜八联人民除了一大内患。
1945年初,毛主席发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父亲所在参战部队在阳城集结后,第三次进入豫北。3月31日,他们奉命到达王屋东麓的高楼庄一带,经砚瓦河、柳玉沟一线长途奔袭济源的王庄、坡头。4月1日晚,他们出其不意打跨了王庄村的守敌后,继续前进,袭击了坡头镇卫安生部,顺利完成了任务。之后他们继续南下,到达孟县(今孟州市)的韩庄、杨庄、毛庄一带,他们配合兄弟部队歼灭了张伯华残敌。在围攻祝庄造枪厂的战斗中,父亲所在的二支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歼灭了张伯华一个中队,缴获了造枪的全部设备。
1945年4月20日早晨,父亲所在部队从孟县返回卫佛安驻地时,在济孟交界的双柿树与日军扫荡部队遭遇。当天大雾弥漫,对面看不清人。队伍在相向行进中因口令不对突然被日军包围。激战中卫以恩同志不幸胸部中弹,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指挥着战斗。关键时刻父亲一枪击毙了日军的最高指挥官,趁敌人混乱时他背起身负重伤的卫以恩教导员,带领同志们兵分两路冲出了包围圈,跑了三里多路,才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卫以恩同志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了,年仅27岁,父亲右腿也负了重伤。下午,大部队反攻,打败了来犯之敌,安葬了烈士遗体。他们擦干眼泪,又奔向新的战场。(作者 李继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