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事快报 » 正文

扶沟县老促会:英雄家乡太康营 改天换地出新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18  浏览次数:82718
核心提示:扶沟县韭园镇太康营村,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镇政府东6公里,全村总面积1850亩,有耕地面积1770亩,全村下辖四个村民组,总户数246户,总人口1080人,人均年平均收入1.5万元。这里是姜鸿起烈士的故乡,姜鸿起1920年出

扶沟县韭园镇太康营村,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镇政府东6公里,全村总面积1850亩,有耕地面积1770亩,全村下辖四个村民组,总户数246户,总人口1080人,人均年平均收入1.5万元。这里是姜鸿起烈士的故乡,姜鸿起1920年出生,1938年入党,1939年在《拂晓报》担任编辑、记者等工作,1945年任豫皖苏三地委秘书,1946年被豫皖苏军区派到扶(沟)太(康)西(华)城关区任区委书记、政治委员,兼任中共黄泛区特工委指导员1948年6月5日在著名的小何庄战斗当中,为掩护战友突围而壮烈牺牲,年仅28岁。

 

1997年4月4日,在姜鸿起牺牲49周年之际,有太康营村委支部书记姜林国,烈士弟弟姜鸿尧、姜一平等为烈士立一丰碑。碑高三米,宽一点五米。碑的正面刻有“姜鸿起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背两边分别刻有“忠烈千秋,碧血丹心”,上边刻有生平介绍 。2017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姜鸿起诞辰95周年之际,经韭园镇党委、太康营村委会反复酝酿、选址,由姜一平等投资30多万元,在扶沟县韭园镇太康营村建立了姜鸿起烈士纪念馆,毛泽东秘书王鹤滨题写“姜鸿起烈士纪念馆”馆名。馆中汇集有由姜新生、姜志勋、姜学义、唐贵知(著有《小何庄战斗》一书)等人收录到百余位烈士故交、家乡邻里和战友同事的访谈、当代百位将校军官和社会知名人士题词、作诗及有关文献、手迹、照片、图书、报纸等,真实再现了姜鸿起烈士的革命生涯,纪录了一位较为真实的革命前辈。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以来,在扶沟县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力帮扶下,烈士的家乡太康营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韭园镇党委、政府和扶沟县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之下,一共修建了1.1公里的通村公路,2.6公里的村内公路,并安装了98盏路灯,村村通客车直达农户,这些都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在扶沟县委组织部以及扶沟县文广旅局的帮助下,太康营村新建了村室(党群服务中心)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建有各种健身器材及儿童娱乐设施,同时村里组建了腰鼓队及广场舞队,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水利部门的帮助之下,新建一座桥梁,新打63眼机井,这些都满足了群众浇地的需求,基本能做到旱涝保收。

村内建有标准化卫生室一座,配有合格的村医,基本做到了群众小病不出村。村里的学生上学特别方便,在离村一里地的南良许小学就读。自脱贫攻坚工作结束之后,全春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住房安全,饮水有保障,五保户全部集中入住韭园镇敬老院,老有所乐。村室内建有一村一警办公室,近几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刑事和民事案件。太康营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党支部书记李井军的带领下,获得了周口市双拥模范示范村、扶沟县精神文明示范村及扶沟县党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现在的太康营村环境优美,道路宽敞,民风淳朴,村民们幸福的生活着,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对标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通村公路有部分路段损坏严重,村内道路没有下水道,遇有阴雨天气,村内道路会有大片积水,影响群众出行安全。同时,姜鸿起烈士纪念馆也存在展厅漏雨,射灯老化不亮,没有先进的电子显示设备,“百位将军题词碑林”有待建设完善等问题,这对全方位宣讲烈士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请上级领导给予关注。

每次走进太康营,我们都经受一次红色文化的洗礼,对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所感染。同时也见证了英雄家乡的人们勠力同心,用勤劳的双手改天换地的真实写照。我们有理由相信,英雄家乡的明天更美好。(李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