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茂庄园又称张祜庄园,座落于革命老区巩义市新中镇。这是一座纵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大型庄园,是曾与康百万齐名的“西康东张”张氏家族的宅院。张氏家族于明朝初年从安徽凤阳“避兵乱”移民于巩县,清道光年间张氏家族逐渐发家,经营钱庄、煤窑,成为巩县东富户之首,有良田70余顷。“柏茂”原是钱庄字号,后来百姓俗称张氏家族为“柏茂家”。整个庄园有30余处院落,现保存比较为完整的院落有13处,楼房85间,窑洞32孔,占地面积近百亩。其坐北面南的5、6、7号院建于明朝,已有450余年历史。庄园依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青砖包砌窑脸,上下三层,层层相连、洞洞相通,不出大门即可通到各个院子。其建筑风格中西兼具,整个庄园楼阁耸峙,挑角飞檐,窑洞重叠,曲径回廊,镌刻雕饰精美。其石柱、柱础、石雕内容丰富,图案独特,园内52个青砖花瓶,瓶瓶不同,形态各异,为我国目前所有庄园稀珍之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这个庄园。与其他庄园所不同的是,游客在欣赏庄园的建筑、雕刻,回味庄园历史的同时,还可接受一次爱国主义再教育,因为这里曾经是皮定均部队的司令部、豫西抗战的大本营,现在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全面反映豫西抗日战争历史的专题纪念馆——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河南战役。129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在太行山指示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深入豫西敌后开展游击战,创建了豫西抗日根据地。“陆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三团司令部”和“八路军豫西行政专员公署”就设在张祜庄园。当时,皮定均急需财物支援,担任保长的庄主张诰(张祜的儿子)带头捐献钱粮、棉衣等;1945年初,张诰动员三儿子张经良加入皮定均部队,在一次围歼战中不幸牺牲……张祜庄园因此增色,因此厚重,因此让人变得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在“主题陈列”馆里,透过那一张张黑白图片和手榴弹、机枪等实物,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日本法西斯轰炸、焚烧、抢掠、屠杀、残害妇孺、制造细菌战毒气战等残暴行径。看着那些血肉模糊的场面,似乎能够听到那些冤魂发出的呐喊;看着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感受到了当年豫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恢弘场面。不知不觉间,我被讲解员绘声绘色的“琉璃庙沟伏击战”所吸引:1945年6月15日,皮徐支队第三团在汜水消灭了伪军王乐山部队后,判断日军会进行报复,目标可能是豫西支队专署和三团司令部所在的琉璃庙沟,决定利用有利地形诱敌深入来个关门打狗。6月18日晚上各部队按照部署进入伏击位置。深夜时分,从巩县、汜水、荥阳赶来的1000多名伪军和日军兵分三路偷偷摸进琉璃庙沟。佛晓时分,八路军部队按照预定作战方案,用猛烈炮火向敌人发起攻击,战斗一直持续到上午九点。这次伏击战消灭日伪军380多人、日军170多人,收缴大批枪支弹药……讲解员的话音未落,同行的一位文友便“出口成章”:“老三团打得好,料敌如神智谋高。关门打狗妙妙妙,痛歼日寇逞英豪!逞英豪!”
通过纪念馆的大量照片、文物、绘画和文字以及讲解员的讲述,我了解到,为建立牢固的根据地,皮徐支队在附近灵殿西河村设立供给处,建立了手榴弹厂、制鞋厂、被服厂、修械所、干电池厂、印刷厂、后方医院和粮菜生产基地等后勤保障单位,还办起《豫西日报》,筹建了“河南建设银行”。嵩山区专员公署开展了“倒地运动”,废除不合理的农税制度,推行减租、减息、废除杂税等有利于群众的好制度,鼓励农民恢复生产。支队还在老庙山地区开办了卫生学校、财经学校、政工训练班、公安训练班,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1944年底,皮徐支队解放村镇4676个,人口113万,建立县级抗日政权11个,为八路军挺进豫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44年11月至1945年4月,中央又先后派豫西抗日二至六支队进入豫西,在豫西大地上燃起熊熊的抗日烽火。无数豫西优秀儿女鏖战沙场,血染山河,为抗日的伟大胜利铸就了不朽篇章。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到来,这个“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神秘庄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在抗战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已经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成为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史资料收集和研究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社科普及教育基地于一身的红色旅游景区。如果你来参观的时候有幸遇到故地重游的抗战老兵,一定会收获颇丰,不亚于看一场美国大片——他们会为你讲述当年他们是如何对付小鬼子的。
作者:侯发山,河南省小小说学会秘书长,郑州商学院客座教授,郑州作协副主席,巩义市文联兼职副主席、作协主席。在《山花》《莽原》《飞天》《北京文学》《海外文摘》等刊物发表作品上千篇,有二百多篇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意林》《读者》《青年博览》《特别关注》等转载,著有小说集26部。有7部作品被搬上荧屏。有160多篇被收入中学生各类试卷。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海外。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