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豫北济源县(今济源市)坡头镇泰山庙县立第十六完小所在地一一庙沟村,是一个堡垒村,属杜八联管辖范围,曾一度也是中共济源县委的秘密办公地。该村有一户杨姓人家,有60余口人,男主人叫杨之海。杨之海弟兄8人,子侄30多人。当时他们的子弟大多在十六完小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都是抗日积极分子,并有多名成员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家人缘好,政治上可靠,有群众基础,在当地有声望和影响力,深得党组织的信任。
家庭党支部书记杨廷柄
1939年,济源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中共晋豫边区特委为保护黄河交通线,在杜八联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共济源县南县委,并发出“发展党员和党组织,发动群众抗日,做好统战工作”的指示,隶属中共沁阳中心县委领导。中共济源县南县委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在杨之海家成立了一个家庭党支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党的工作。据史料记载这是豫北抗战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家庭党支部。组织上任命杨廷柄为支部书记、杨廷楷为副书记兼组织委员、刚入党的杨廷珍为宣传委员。
杨之海家离十六完小很近,不足百米,仅有一个陡坡,为加强支部工作,县委先后指派女共产党员夏玉华、刘玉娥和张秉青、王玉琴分别以十六完小教师身份吃住在杨家。在党组织的直接指导下,家庭党支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副书记兼组织委员杨延楷
庙沟村南临黄河,有河清渡口,上游不远处有蓼坞渡口。这里是北上太岳、南下中原的水上重要通道,更是日本人企图占领的重要地区。抗战初期,面对疯狂的侵略者,沿黄群众一时缺乏主心骨,不知道如何做起。家庭党支部的建立使老百姓有了依靠。在党支部的号召下,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在村里成立了抗日预备队,购买了20多支枪。支部成员进行具体分工:杨廷柄、杨廷楷分别到预备队掌握武装,肩负起保卫渡口,保护家园的责任。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日本鬼子来了,掩护群众转移,在山顶,地头放冷枪,袭扰敌人不敢贸然进犯;平常进行战术训练,指导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查日货,抓汉奸,严防死守,确保党组织活动和村民安全;农忙时帮助军属、困难群众抢收抢种。杨廷珍主要负责村妇救会开展拥军优属,号召妇女们为部队做军衣、军鞋,筹粮筹款;挨门挨户宣传抗日,动员青年参军;晚上组织妇女参加识字班学习,提高思想觉悟。这期间,家庭党支部积极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力量,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培养和发展了杨廷芳、杨廷芬、杨廷兰、杨廷林、杨廷槐、杨丕清、刘三元(长年在杨家帮工的亲戚),包括杨廷珍在内8名党员。党支部作用的发挥,使这个家庭成了革命的坚强堡垒户。之后,党的地下情报联络站、接待转运站也相继在这里建立,保障着我党这条水上交通线始终畅通,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宣传委员杨廷珍
1940年,“土岭事件”发生后,济源县国民党反动当局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一些党员和部分革命群众被捕,党的活动严重受挫。中共济源县南县委按照晋豫边区特委的要求,将已经公开的党员一律撒离地方,随军行动或到根据地工作。留下的党员分散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随着大部分党员的离开,这个家庭党支部的工作也因此中断了,但特殊时期家庭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将永世长存,流传千古。(济源市老促会 李继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