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李智)周口报道:
近年来,淮阳安岭镇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坚持实施“红色遗址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品牌打造”三大工程,着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提振发展信心,让红色文化、老区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挖掘红色历史,加强遗址保护。安岭是革命老区,是淮太西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淮阳抗日游击队、淮阳县委的诞生地,是党的武装力量在豫皖苏边区从事抗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先后有300多名安岭青年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宝贵生命。安岭镇在县老促会的领导下,充分整合党史资源,组织编写了50万字的《淮阳抗战》一书,维修重建了抗日英烈薛丕渡、薛丕沃、薛朴若革命烈士墓,建设了淮阳抗日游击队、淮阳建党纪念地纪念碑和扬眉堂纪念馆,建立了老兵档案。2018年8月在国家文物局的帮助下,建立了300平米的淮太西革命教育基地展览室。和北大红楼党史研究所一起,以北大红楼发展史和淮太西抗日革命斗争史为主题,制作100多个多维展台,为更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和相关史料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好红色文化,强化教育培训。1934年,为传播马列主义,薛朴若(时任县第一小学教员,安岭薛孟人)同韩纪文、方绍同等人在淮阳发起创办了豫东书报杂志社;七.七事变后,薛朴若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家乡薛孟村,以教书为掩护,为发动群众抗日做准备,后与韩纪文、陈杰人夫妇一起组织发动周围九个村庄的群众,建立农救会、妇救会、青年抗日先锋队和儿童团等抗日组织。1938年夏,中共薛孟庄支部建立,设法筹集枪支,筹建抗日游击队。1938年10月9日,淮阳抗日游击队在薛孟庄正式成立。24日,新四军游击队司令员彭雪枫约见薛朴若,为部队制定战斗方针。11月22日,中共淮阳县委在薛孟庄成立,抗日游击队在县委领导下,迅速开展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这样的优良革命传统成为安岭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安岭人前赴后继,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为此,安岭镇党委坚持把弘扬红色文化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摆在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位置,请建国前的老党员、老干部现身说法讲传统,在“三会一课”、“6+N”主题党日、“逐村观摩、整乡推进”基层党建活动中,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革命遗址、瞻仰革命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重温入党誓词,使优良革命传统入脑入心,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强化党性锻炼,提升“四个意识”,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安岭抗战史实丰富、历史遗址较多。安岭抢抓淮阳撤县设区、打造周口后花园、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机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整理搜集红色资源。通过拜访抗战老兵、烈士亲属、建国前老党员、历史见证人,收集了一批革命先辈曾用过的旧物件、旧手稿。通过组织撰写回忆录、采访抗战亲历者,整理出了437篇反映安岭抗战真实面貌的文章和故事,梳理呈现了一条较为鲜活的红色革命发展轨迹。通过和国家文物局和党建教育主管部门联系,以“打造红色小镇、振兴老区经济”为主题,以筹建抗日英烈纪念馆、薛朴若纪念馆为核心,围绕“历史足迹、峥嵘岁月、红色记忆、前赴后继、坚强堡垒、先锋赞歌、和谐乐章、前进步伐、美好未来”九个章节和“老区故事、脱贫路上、乡村振兴”三项内容,将红色印记和现代发展结合起来,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历史人文教育、现代成就展示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线路,进一步彰显红色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业态,为老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