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河南省济源市的西南部有一个叫杜八联的地方,由蓼坞、杜年庄、毛岭、马住、留庄等八个村庄组成。清朝末年,属“杜里”管辖,国民党实行保甲制时,在这八个村建立了联保处,故称“杜八联”。它南临黄河,北依太行,河防线长20余华里,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一万余口人,是太岳革命根据地的门户。它扼守的河清、蓼坞两个黄河渡口,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南岸有国民党重兵把守,东、西、北处于日、伪、顽、土匪等反动势力的重重封锁中,杜八联革命抗日根据地就诞生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杜八联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全民皆兵,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保家卫国联防战载史册。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杜八联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没有食盐,找咸土熬小盐;没有火柴,他们找火石和河滩上的马牙石取火;没有武器,他们就地取材,土法上马,找来工具,买来材料,请来师傅,在许多村都建立了刀枪(炮)厂。男女老少齐上阵,造地雷,设防线,反奸除霸,维持治安。他们实行村村联防,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牢牢守护着自己的家园。杜八联首创的联防战,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被列入中国民兵三大传统战法之一,载入中国革命战争史册。
众志成城筑牢红色交通线。杜八联渡口是南下中原,北上晋陕的交通要塞。抗战时期,这条特殊交通线始终控制在杜八联人民手中,保障着我党南北交通线上来往人员、物资以及党的重要文件、情报、信件的安全畅通。仅在这里护送渡河的干部就达200多人。是一条“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交通线。
全力以赴护送大军过天险。1944年九月,“豫西抗日先遣支队”途经杜八联渡口时,在渡河先遣队的统一指挥下,杜八联组织100名民兵,80名水手,四艘摆渡大船,协助正规部队率先打垮对岸的伪河防队,护送皮(定钧)、徐(子荣)大军1700余人顺利渡过黄河。豫西抗日其他支队,陈(赓)、谢(富治)大军、王震兵团在济源境内强渡黄河中,杜八联民兵大队、葫芦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军逐鹿中原,开辟豫西战场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被誉为“河防堡垒”。
英雄儿女参军参战成栋才。杜八联处处是战场,家家是军属,村村有烈士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自卫战争期间,英雄的杜八联人民先后四批成建制为八路军输送1200余人(枪),另有1000余名优秀儿女参加部队。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从杜八联走出去的子弟兵中有200余人在革命队伍里锻炼成长为团职干部,其中地厅级干部39人、省部级领导干部12人。此外,参战人员还涌现出10名特级战斗英雄。
危机时刻保护我党干部传佳话。1940年元月,“土岭事件”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豫北,国民党当局大肆捕杀共产党人。革命处于低潮时,按照上级“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杜八联身份公开的党员都抽调到解放区工作,有的参军,有的随军行动。党组织由半公开转入地下斗争,党员停止横向联系。杜八联独特的地理环境,良好的群众基础掩护了晋豫三地委机关,济源、孟县(今孟州市)、王屋县(今属济源市)以及沁阳中心县委的一大批领导同志。在危险和生死面前,当地群众舍命掩护革命同志,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继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