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李德保,字连峰,生于1926年。1940年为八路军当交通员,次年参军,在太岳军区司令部当警卫员、通信员,三次负伤,两次荣立战功。1945年父亲腿部负伤后被送往军校学习,是军队为地方培养的第一代人民教师。1947年毕业后分配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奉命参加临汾战役,担任宣传干事,被评为支前功臣。后担任济源县东郭路中心校校长。1949年被评为济源县模范教师、济源县首届劳动模范,是济源教育战线上树立的一面旗帜。1950年8月在送校董家子女走亲戚途中被误判失去公职,到1981年6月冤假错案审查中被发现,并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和公职,至此,父亲以农民身份生活了31年。
从功臣到农民,父亲经受了怎样的人生?战场上的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的父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是如何度过的?恢复公职后,当了31年农民、已到暮年的父亲又一如既往扑在工作上,在关心教育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做出了显著成绩,被党委、政府授予多项荣誉,成为离退休干部的楷模,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这力量又来自何处?这是我一直在寻觅的答案。
我记事时,父亲已经当十多年农民了。不过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还担任着民办教师,在家乡附近的几所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父亲的学生遍及周边村落,他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村民们尊师重教的好风气对父亲也是莫大的鼓舞。父亲的工作也十分出色,今天市档案馆的教育卷宗上还记载着父亲的不少业绩,他的学生提起父亲还连连称道。不过那时候各项政治运动很多,父亲虽不是运动的对象,但他还是受到了冲击,以致于他后来成为谨慎小心的人。1969年清理教师队伍时,父亲又受到影响,回村从事生产劳动。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回到家里时首先面对的是生活困难,经济拮据。这对因长期参战患上胃病、双膝关节疼痛以及负伤的右腿仍未治愈的父亲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那时家里生活很差,有时还会断粮,细粮更是有限,也没有多余的钱给他治病。尽管母亲生活上对父亲多有照顾,但上有年迈的奶奶,下有年幼的几个孩子,日子确实难熬。改变这种现状还受着多种政策限制。那些年不允许个人开荒种地,搞家庭副业、从事买卖等经营活动。家庭养鸡只按人头计算,限一人一只,多养了会被生产队没收,还会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受到批判。养猪吧,需要粮食,人还没有吃的,哪有饲料喂猪。
父亲业余时间捡柴、拾粪,割草、积肥、喂猪,还要上山逮蝎子、挖中药材,增加一点收入以解决孩子们的上学费用,从没有闲过,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生活的艰辛和压力也许只有父母亲才能体会得到。为了解决家里的烧柴问题,父亲一年四季拾柴、搂树叶。特别是秋冬时节,寒风刺骨,他为了搂树叶,一个晚上要起床两三次,那天风刮得最大,最冷,那天起床的次数最多。霜降前后几乎很少睡觉。那些年家里腾出一孔窑洞存放树叶,年年都是满满的,除了供一年做饭所需外,也作牛羊饲料。记得有一年家乡遭受有史以来的大暴雪,足足下了半个多月,积雪有半人多深,开春时又遭遇初霜冻,父亲搂的树叶派上了大用场。一担树叶(近一百斤)可以卖两元钱,收入一百多块钱,相当于喂了一头大猪。
虚心学习农耕技术。父亲15岁参加革命,到生产队劳动时已经43岁,可以说犁耙耕种这些农活他没有干过。在生产队里劳动不会农耕技术,只能干些脏活、重体力活,大家的照顾总是有限的。父亲由于身体和不会种地的原因,吃了不少苦,他总是干活不少,出力不小,挣得工分不高。大修农田水利时他上过天山河、郭庄、白道河等水库工地,一干就是数个月。后来父亲克服重重困难,虚心学习掌握了耕种技术,还积极配合治疗疾病和腿伤,加强劳动锻炼,身体也慢慢强壮起来了。
永葆军人本色,乐于助人在父亲身上体现
抗美援朝老兵李中海夫妇晚年无儿无女,生活十分困难。父亲承担了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还为他们送终。二等残疾老兵李德俊,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杀敌,身上多处负伤,落下后遗症,行动不便。父亲得知其家庭吃水困难时,主动为其挑水多年。伤残军人李允贞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身上多颗子弹伴随他终身,只因家庭生活困难,妻子要远走他乡。父亲从中没少做说服工作,最后他们和好如初,白头到老。村民路法林、兰英娘等困难家庭,有时请求政府救济,凡是找到父亲,他从没有拒绝过。在自己家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替别人申请政府救助。
在父亲的人生转变中他保存的资料,在证明其公职身份上起了重要作用。日记更记载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他说过我这辈子跟定了共产党,作为追随的人要一生为党奋斗。父亲把国家和集体利益看得很重,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很少向政府申请救助,反而向国家交售公粮时永远是交质量最好的,差的总是留给自己。队里的义务工我们家从没有缺席,集体的利益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父亲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人。在一次村里集会上,一匹惊马突然冲向放学途经的孩子们,千钧一发之际父亲一个箭步拦住了惊马,孩子们得救了,可父亲被拖了十多米,造成三根肋骨骨折,恢复了半年多才痊愈;父亲是一个有情重义的人,也是心底善良的人。他一生坎坷,一生都在努力,都在奋斗,他教给我们勤劳、善良、艰强、不畏困难、勇于担当,我们都受用一辈子。
讲好革命故事是父亲的心愿。济源是革命老区,杜八联更是享誉中外。革命战争年代杜八联自卫团先后有2000多名队员参加八路军,他们驰骋疆场,南征北战,有的还赴朝作战。特别是留下的自卫队中,许多负伤致残的队员在革命胜利后大多都选择在家乡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有的还过着贫困生活。这些可爱的人,因国家经济困难都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当年村里的杜八联战斗英雄郑敬铭,神枪手李吉庆,日军占领家乡时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杨丕功,东三村毛岭轮战连连长李继勋、老战士李继周、李德芳、李继瑞等都是我们家的常客,都是父亲的知心朋友。父亲经常和他们一起回顾杜八联革命史,整理历史资料,回忆黄河岸边锄奸斗争和革命烈士英雄事迹,编写革命故事、排练革命戏剧,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少年不能忘记过去那段峥嵘岁月。
31年的农民生活,31年的冤屈,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太漫长了,令人不敢相信。可我们的父亲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忍辱负重的度过了他近三分之一的人生,在平凡中靠自己的执着与努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1983年父亲离职休养后,享受着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但他从没有停下来休息。他说:“我耽误的时间太多了,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用我们的亲身体会教育下一代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是呀,父亲始终使命在肩,初心不变,这也许就是我要寻找的答案。(作者 李继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