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党史博览 » 正文

名人轶事||当了三十一年农民的父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22  浏览次数:35102
核心提示:我的父亲李德保,字连峰,生于1926年。1940年为八路军当交通员,次年参军,在太岳军区司令部当警卫员、通信员,三次负伤,两次荣立战功。1945年父亲腿部负伤后被送往军校学习,是军队为地方培养的第一代人民教师。19


                                   

我的父亲李德保,字连峰,生于1926年。1940年为八路军当交通员,次年参军,在太岳军区司令部当警卫员、通信员,三次负伤,两次荣立战功。1945年父亲腿部负伤后被送往军校学习,是军队为地方培养的第一代人民教师。1947年毕业后分配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奉命参加临汾战役,担任宣传干事,被评为支前功臣。后担任济源县东郭路中心校校长。1949年被评为济源县模范教师、济源县首届劳动模范,是济源教育战线上树立的一面旗帜。1950年8月在送校董家子女走亲戚途中被误判失去公职,到1981年6月冤假错案审查中被发现,并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和公职,至此,父亲以农民身份生活了31年。

从功臣到农民,父亲经受了怎样的人生?战场上的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的父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是如何度过的?恢复公职后,当了31年农民、已到暮年的父亲又一如既往扑在工作上,在关心教育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做出了显著成绩,被党委、政府授予多项荣誉,成为离退休干部的楷模,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这力量又来自何处?这是我一直在寻觅的答案。

我记事时,父亲已经当十多年农民了。不过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还担任着民办教师,在家乡附近的几所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父亲的学生遍及周边村落,他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村民们尊师重教的好风气对父亲也是莫大的鼓舞。父亲的工作也十分出色,今天市档案馆的教育卷宗上还记载着父亲的不少业绩,他的学生提起父亲还连连称道。不过那时候各项政治运动很多,父亲虽不是运动的对象,但他还是受到了冲击,以致于他后来成为谨慎小心的人。1969年清理教师队伍时,父亲又受到影响,回村从事生产劳动。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回到家里时首先面对的是生活困难,经济拮据。这对因长期参战患上胃病、双膝关节疼痛以及负伤的右腿仍未治愈的父亲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那时家里生活很差,有时还会断粮,细粮更是有限,也没有多余的钱给他治病。尽管母亲生活上对父亲多有照顾,但上有年迈的奶奶,下有年幼的几个孩子,日子确实难熬。改变这种现状还受着多种政策限制。那些年不允许个人开荒种地,搞家庭副业、从事买卖等经营活动。家庭养鸡只按人头计算,限一人一只,多养了会被生产队没收,还会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受到批判。养猪吧,需要粮食,人还没有吃的,哪有饲料喂猪。

村队没有集体经济,劳动报酬很低。一个强壮男劳力最高一天20分,为一个工。女同志最高一天只有18分。一个工在我们生产队价值只有一毛多钱,我们家七八口人,只有母亲一人半个劳力。父亲回来后半病,一天的劳动还挣不到一个工,家里总是缺粮户。面对这样的现状,父亲仍要求家人遵守村规民约,认真完成生产任务,多挣工分,出好义务工,坚决服从队里分配。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七八只鸡喂养好,下蛋了拿去供销社卖几个钱买点油盐或零化,那时家里炒菜很少,大多是咸菜,有时还会清水煮菜。家里也养了一头猪,主要靠野草野菜红薯饲养。一年喂成一头猪可以卖六七十元,这是家里一年的主要收入。有的年头还喂不成一头猪,当年售猪只能卖给国家,食品站收购生猪时必须达到120斤以上,否则不予收购。猪价按级定价,最好的一级价格每斤不到5毛,一斤猪肉售七毛钱左右。卖了猪除了还清家里平常的外欠债务,把缺粮款交上,余下了才能购买些年货,给家人改善一下生活或添件衣服。

父亲业余时间捡柴、拾粪,割草、积肥、喂猪,还要上山逮蝎子、挖中药材,增加一点收入以解决孩子们的上学费用,从没有闲过,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生活的艰辛和压力也许只有父母亲才能体会得到。为了解决家里的烧柴问题,父亲一年四季拾柴、搂树叶。特别是秋冬时节,寒风刺骨,他为了搂树叶,一个晚上要起床两三次,那天风刮得最大,最冷,那天起床的次数最多。霜降前后几乎很少睡觉。那些年家里腾出一孔窑洞存放树叶,年年都是满满的,除了供一年做饭所需外,也作牛羊饲料。记得有一年家乡遭受有史以来的大暴雪,足足下了半个多月,积雪有半人多深,开春时又遭遇初霜冻,父亲搂的树叶派上了大用场。一担树叶(近一百斤)可以卖两元钱,收入一百多块钱,相当于喂了一头大猪。

虚心学习农耕技术。父亲15岁参加革命,到生产队劳动时已经43岁,可以说犁耙耕种这些农活他没有干过。在生产队里劳动不会农耕技术,只能干些脏活、重体力活,大家的照顾总是有限的。父亲由于身体和不会种地的原因,吃了不少苦,他总是干活不少,出力不小,挣得工分不高。大修农田水利时他上过天山河、郭庄、白道河等水库工地,一干就是数个月。后来父亲克服重重困难,虚心学习掌握了耕种技术,还积极配合治疗疾病和腿伤,加强劳动锻炼,身体也慢慢强壮起来了。

永葆军人本色,乐于助人在父亲身上体现最多。当年村民吃水要到一里外的山泉里挑水,雨雪天气挑水的羊肠小道十分难走,父亲总是雨雪过后去维护或清扫道路,方便大家出行。五、六十年代,农村识字人少,父亲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义务为农民脱盲班上课是他的工作。三里五村的村民还经常找他代念信件、代写回信,农村红白事上总有父亲的影子。过年了,许多家庭的对联也请父亲来写,都是义务的。有的人不拿笔墨纸砚,父亲一样对待,一样让人家满意而归。

抗美援朝老兵李中海夫妇晚年无儿无女,生活十分困难。父亲承担了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还为他们送终。二等残疾老兵李德俊,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杀敌,身上多处负伤,落下后遗症,行动不便。父亲得知其家庭吃水困难时,主动为其挑水多年。伤残军人李允贞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身上多颗子弹伴随他终身,只因家庭生活困难,妻子要远走他乡。父亲从中没少做说服工作,最后他们和好如初,白头到老。村民路法林、兰英娘等困难家庭,有时请求政府救济,凡是找到父亲,他从没有拒绝过。在自己家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替别人申请政府救助。

父亲一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是一个爱干净的人。每天习惯早起,洒水、扫地、担水、清理卫生,养花种草,总是把穷家院落整理干干净净。孩子们穿衣,尽管有时不太合身但都干净整洁;父亲是一个讲原则、传统的、正直的人。他当过队里的计工员,一向秉公办事,有人说他死脑筋,他也不以为然,他从不占别人便宜,公家的更是如此。我们从小到大都接受着父亲的传统教育,守规矩、有礼貌,明事理,知道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团结是父亲给我们讲得最多的话题,一把筷子的故事已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也许他担心我们五弟兄长大后搞不好团结吧。父亲是一个爱种花草的人,房前屋后都种有鲜花,除个人欣赏外,还赠送乡邻、学校或机关单位。父亲是一个爱书读书的人,一辈子嗜书如命,什么时候都没有忘记过读书。他创办的杜八联老干部图书室服务群众还上过电视、登过报。他说读书能使人进步,还能解闷,更能增长知识。

父亲是一个爱讲故事,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父亲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家里来人父亲也经常讲,父亲的故事大多是战斗故事,英雄故事,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里的故事,民间故事等,父亲的故事还讲到学校,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很受欢迎。其实我在寻找父亲足迹的过程中,他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父亲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吹拉弹唱、编剧本,领戏班,唱戏,书法、美术绘画样样在行;父亲是一个爱记日记,从不乱丢弃东西的人。父亲记日记的习惯坚持了一生,很少间断,特殊原因还会补记,可以说记日记伴随了父亲一生。日记记录了他生活的酸甜苦辣,记录了对亲朋好友的关爱之情,更记录了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与疼爱。60年代我们的大哥因病突然离世,父亲三年都没有回过神来,唯一记日记的习惯曾一度中断,母亲也因此得了一场大病,日记也记录了父子间的真实情感。80年代初,家里经济还十分困难,两个弟弟在济源一中上学期间,父亲有一次去看望他们,把身上仅有的十元钱塞进大弟弟口袋,懂事的弟弟看到父亲身上没钱,已近中午没有吃饭,还要乘车回家,不然要步行50多里山路,又拿出两元钱硬塞给父亲。

在父亲的人生转变中他保存的资料,在证明其公职身份上起了重要作用。日记更记载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他说过我这辈子跟定了共产党,作为追随的人要一生为党奋斗。父亲把国家和集体利益看得很重,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很少向政府申请救助,反而向国家交售公粮时永远是交质量最好的,差的总是留给自己。队里的义务工我们家从没有缺席,集体的利益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父亲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人。在一次村里集会上,一匹惊马突然冲向放学途经的孩子们,千钧一发之际父亲一个箭步拦住了惊马,孩子们得救了,可父亲被拖了十多米,造成三根肋骨骨折,恢复了半年多才痊愈;父亲是一个有情重义的人,也是心底善良的人。他一生坎坷,一生都在努力,都在奋斗,他教给我们勤劳、善良、艰强、不畏困难、勇于担当,我们都受用一辈子。

讲好革命故事是父亲的心愿。济源是革命老区,杜八联更是享誉中外。革命战争年代杜八联自卫团先后有2000多名队员参加八路军,他们驰骋疆场,南征北战,有的还赴朝作战。特别是留下的自卫队中,许多负伤致残的队员在革命胜利后大多都选择在家乡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有的还过着贫困生活。这些可爱的人,因国家经济困难都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当年村里的杜八联战斗英雄郑敬铭,神枪手李吉庆,日军占领家乡时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杨丕功,东三村毛岭轮战连连长李继勋、老战士李继周、李德芳、李继瑞等都是我们家的常客,都是父亲的知心朋友。父亲经常和他们一起回顾杜八联革命史,整理历史资料,回忆黄河岸边锄奸斗争和革命烈士英雄事迹,编写革命故事、排练革命戏剧,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少年不能忘记过去那段峥嵘岁月。

31年的农民生活,31年的冤屈,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太漫长了,令人不敢相信。可我们的父亲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忍辱负重的度过了他近三分之一的人生,在平凡中靠自己的执着与努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1983年父亲离职休养后,享受着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但他从没有停下来休息。他说:“我耽误的时间太多了,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用我们的亲身体会教育下一代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是呀,父亲始终使命在肩,初心不变,这也许就是我要寻找的答案。(作者 李继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