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朱广志 汤凤军 吴丙起) 近年来,杞县柿园乡围绕“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的目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上出实招、亮新招,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一体推进,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全力拉动了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建强乡村振兴“主心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柿园乡以增强党性观念、提高能力素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抓手,不断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按照“选优配强”标准,注重从致富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创业青年等后备干部中选拔,按照“两推一选”方式将致富带富能力强、敢闯敢拼、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的213名优秀分子选进了村“两委”班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强化村干部培训,进一步优化村支部书记队伍结构,不断提升村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和队伍质量。全乡33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6岁,全部实现“一肩挑”,其中40岁以下支部书记8人,35岁以下4人,学历、年龄结构呈现“一升一降结构优”的良好局面,村党组织班子整体功能得到提升。
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该乡进一步加大从农村技术能手、致富能人、乡土人才、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力度,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近三年来,发展正式党员65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73名、发展对象32名,预备党员7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强化村“两委”干部精准化教育培训,主动“扶上马送一程”,着力提升村“两委”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能力,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为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采取“一人一岗,一岗多人”方式,设置政策宣传岗、科技示范岗、致富信息岗、村务监督岗、治安维护岗、村容保洁岗等10个岗位,通过党员自荐、民主推荐、支部定岗等程序,结合党员的特点特长择优配岗,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无职党员“有岗有责、有位有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生力军。
点燃乡村振兴“加速器”。该乡坚持“党建强、产业富”发展思路,以发展绿色、特色、订单农业和建设产业化基地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抓实品牌建设,全面推动产业发展。万寨村以“党支部+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了400个现代农业设施大棚,加速了当地产业发展步伐,切实让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葛寨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规模化发展食用菌产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魏庄村采用“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的模式,大力发展“菊花经济”,种植菊花60亩,村里2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村民致富和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沿淤泥河、杜庄河村庄依托资源优势,将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洼地和荒地改造成活水鱼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养鱼产业,打造涵盖养鱼、垂钓、农家乐等项目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该乡积极发挥农村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5+N”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引导党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把党员身份亮出来,防疫情、谋振兴、促发展,展现党员先进性,齐心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模式,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将红色遗迹、景点串联成红色乡村旅游,做好红色化寨旅游产业,持续完善旅游配套,推进红色旅游助力乡村发展。同时,积极探索“乡贤+”模式,做好“乡贤+产业”“乡贤+文明”“乡贤+乡村振兴”“乡贤+社会治理”文章,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定期开展“乡贤联谊会”,健全乡贤联系机制,畅通乡贤建言献策、服务乡村振兴渠道。线上创建“柿园乡乡贤”微信群,定期推送乡音乡情,宣传乡贤事迹,弘扬乡贤文化,激发乡贤情怀,架起乡贤反哺家乡的“连心桥”。截至目前,引进乡贤回乡投资项目16个,带动群众致富增收1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