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朱广志 汤凤军 吴丙起) 杞县柿园乡化寨村,是著名作家师陀先生的故里,还是名副其实的“英雄村庄”、“红色村庄”。从这里走出了王乐超、杜征远、汪其生、王雨琴、王国成、罗永贞、罗永清、王玉堂、杜如梅、杜国祥等20多位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投身革命的英雄人物。
近年来,化寨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乡贤支持、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深挖红色资源,展示文化底蕴,切实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生态化水平,成为红味浓厚、环境洁美、生态宜居的美丽红色村。
化寨村本是一个村,在清代开挖淤泥河(当时称为永济渠)时将村庄一分为二,河南岸为前化寨,河北岸为后化寨。前化寨村深入挖掘化寨村红色资源的潜在价值,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设计规划,充分发挥“党建+红色旅游”的引领作用,严格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原则,积极开展“红色化寨·师陀故里”建设,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红色样板”,为村庄发展、村民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目前,前化寨村已成为全县红色旅游“新亮点”、美丽乡村“新景点”,引来一些游客纷纷来此参观“打卡”,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助力了乡村振兴。
在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助力乡村发展的同时,前化寨村积极探索“党建+乡贤”乡村振兴新模式,坚持“党建带动、乡贤互动、内外联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桥梁聚“贤能”、汇“贤智”、引“贤资”。该村的罗国华、罗国旗、王青岭、杜美丽、罗占付、王永中等10多位新乡贤,他们为了红色化寨的建设和发展献智献策,捐款捐物,不计付出,不求回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编写了近10万字的《红色化寨读本》,创作了《魅力化寨我的家》村歌,建起了师陀故居小院和三间展厅,建成村民娱乐健身广场一处,打造废弃坑塘三亩,村口分别树起 “师陀故里”、“红色化寨”两块大石头,建成一处红色文化广场。尤其让人感动的是,新乡贤王青岭经常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从开封回到村里,义务讲解化寨村革命人物故事,把故事折射的宝贵精神,转化为化寨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进力量,更大程度推动了乡村振兴。
“红色资源是宝贵财富,我们要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经济优势,为村民创造幸福生活。”该村党支部书记朱新国说。
后化寨村坚持党建引领,以“五星”党支部创建为契机,不仅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了大力气,更在产业发展上下足了“绣花功夫”。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升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村庄品位、美化了村容环境,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后化寨村以创建“四美乡村”和“五美庭院”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以“党旗红”带动“志愿红”,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共建“绿色美丽家园”,真正让村里的环境更有颜值,更能留得住乡愁,望得见远方。
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后化寨村积极申请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资金,与前化寨村“红色村庄”建设配套连在一起,大力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工程。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大力发展集有机种植、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并以“观光农业”为依托,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已把村边160亩空闲地建成果树采摘园,将3个废弃坑塘改造成垂钓鱼塘,把村东头30亩废荒地建成公园和游乐园,整合拆迁后的“空心院”改造成村史馆和民宿,发展壮大田园旅游产业。
后化寨村党支部书记杜冲冲对村里发展充满了憧憬,他说:“下一步,化寨村将充分利用闲置房屋及土地,积极打造‘特色林果种植、生态农业观光采摘、民俗风情体验、农家特色餐饮住宿’的休闲农业项目和美丽乡村景观,能看能玩能住能吃,真正让游客体验别样乡土情怀,真切感受到‘乡村生态振兴’的魅力。”
谈到前化寨、后化寨两个村以后的融合发展,柿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志要求:化寨村要充分发挥“革命红”和“生态绿”两大优势,共绘“发展融合”蓝图,尽快建造连接两村的连心桥,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特色产业“强”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村民生活“富”起来,村里环境“美”起来,为乡村振兴增“底色”、添“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