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听听五位老兵的讲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24  浏览次数:55664
核心提示:本网讯(朱广志 吕要军)国庆节前夕,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杏花营镇邢堂村的五名老兵相聚在一起,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五人老兵是:候耀先,83岁,1960年入伍,北京工程兵;高文学,81岁,优秀共产党员,1963年入伍沈阳空

本网讯(朱广志 吕要军) 国庆节前夕,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杏花营镇邢堂村的五名老兵相聚在一起,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五人老兵是:候耀先,83岁,1960年入伍,北京工程兵;高文学,81岁,优秀共产党员,1963年入伍沈阳空军;李占生,党员72岁,1969年入伍,郑大附中当兵,受过10次嘉奖;苏锦星,中共党员,1969年在丹东当兵;邢玉岭,72岁,1969年入伍,在新疆当兵侦察兵。

候耀先讲述:他是1960年入伍,那时生活特别艰苦,定时定量,顿顿都吃不饱,每月战士工资6元钱。工程兵的工作非常艰苦,开山修路,施工无机械化,全靠人工,战士们天天背石头抬石头,战士从不叫苦叫累,都是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在部队学习毛主席著作很积极,曾被评为全团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获得毛选四卷,入伍8年,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高文学出生贫困家庭,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父母靠要饭为生,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地主老财过的天堂生活,穷人过得牛马不如的日子。正如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那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解放后,高文学翻了身,分了土地和房,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他和他的爱人,1959年到甘肃支边,那时生活很艰苦,饭定量,水定量,天天手拿着铁锹开垦荒山野岭,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父亲有病,高文学夫妇请假返乡,到家又赶上征兵,高文学光荣地参军。在部队到炊事班工作,他不怕苦不怕累,受到营嘉奖。3次转业后,高文学在村里任民兵指导员,爱人任村里的妇女队长。那时,邢堂村的妇女队长赫赫有名,收麦收秋,讲手头快讲干劲儿大,男劳力都比不上,当时有穆桂英之称。

后来,高文学的爱人患了脑血栓,落下了半身不遂后遗症,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他的爱人患病已经20年,高文学二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不论是寒凉的冬天,不论是炎热的夏天,不论是床前床后,真是无微不至,村里的群众都夸他是位好丈夫。

高文学不仅天天照顾爱人,还20年如一日担任村里环卫工作,天天开着电动车,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把村里的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群众都夸赞他是一名好党员。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对疫情防控工作积极配合,受到镇政府的表场,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候耀先回忆道,在北京当兵,在天安门前和战友合影留念,多么光荣的时光。

高文学回忆道,到沈阳当空军,伞兵训练从天上往下跳,多么惊心动魄超人的胆量。

邢玉岭回忆道,在新疆当兵,看到一望无边的大草原,牧民边放羊边跳舞,多么的幸福。

李占生回忆道,到郑大附中当兵,二七纪念塔上铭记着无数革命先烈杀敌的英雄故事。

苏锦星回忆道,在丹东当兵,看到滔滔的江水后浪推前浪,祖国的好山好水,多么壮丽。

五位老兵都回忆道,在新兵连,天天出操,高唱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多么好听的歌,多么动人的歌,多么幸福的歌。如今,习近平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们这些老兵月月都有钱,过节都有福利,真是太幸福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