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张舒娜) 位于豫东平原的河南杞县,56岁的朱广志是当地的名人。他的名气来自他身残志坚、矢志不渝,向上向前,倔强地做自己,用激情澎湃的热血写就了一曲的奋斗者之歌。
30年多年来,他活成了人们心中的励志榜样!
一
1966年12月,朱广志出生在杞县柿园乡朱寨村一个农民家庭,不满周岁时,他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父母抱着他去了好多家医院治疗,但最终未能痊愈,右下肢落下了终生残疾。
可是,朱广志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温馨、善良、宽容的家庭和阳光、健康的生活环境,他从小就没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心里更没有残疾人的阴影。6岁正常上学,和别的孩子一样读小学、上中学。尽管他在上学期间品学兼优,可是读完初中后,终因身体原因失去了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
“我出生在贫困的农村,身体还有残疾,从童年起,就想着要刻苦读书、发奋学习,长大考上理想大学,改变命运。可是,还是没有如愿……” ,话没讲完,朱广志哽咽了。
无情的现实把朱广志的梦想击了个粉碎。那年他刚刚14岁。
这个少年,多少次迈着蹒跚的步履在高中学校门前徘徊,多少个夜晚从噩梦中哭醒……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朱广志偶然听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广播剧《张海迪》,剧中的张海迪身残坐轮椅,但她坚定的信念、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同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毅力深深感动了朱广志。他扪心自问:虽然自己的腿残疾了,可是我有一颗聪慧的大脑和一双健全的手啊。那天晚上,他彻夜未眠,兴奋地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张海迪就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并坚信,自己一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能成为像张海迪一样的“作家”。
低谷期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朱广志开始把自己关在屋里,以笔为伴,以书为友。那个年代,乡下文化条件匮乏,能读的书不多。每读到一本好书,他都如获至宝,胜于啜品美酒佳肴。他说:“那个时候我最怕的是书看完,巴不得永远看不完。”实在没书看啦,他就开始写。起初是写自己,进而写别人,继而开始写生活,不知不觉把写作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逐梦途中,朱广志能忍受所有的苦,也能忍受所有的累。他把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句名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写在窗前的墙壁上激励自己。冬夜,他坐在被窝里,腿上垫着厚书埋头写,久而久之,脖子和腰背都酸疼难耐,右手还长了冻疮;夏天,他用一条湿毛巾搭在肩上解暑,常常被蚊虫叮咬得满身是疙瘩。他常说:梦想不会轻易成真,目标也不会迈腿就抵达。
二
机遇,就是眷顾那些自强不息,一直都在做准备的人。1988年3月,是朱广志人生的转折点。柿园乡的乡干部到村里检查工作,透露了一个信息:乡政府要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要求文章写得好。
朱广志积极应试,做五分钟演讲。
“听别人的演讲,我有些自卑,因为我只读到初中毕业……”,5分钟的应聘演讲中,朱广志将自己的经历和梦想浓缩在短短的五分钟演讲里,深情而坚定:“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我一直是那个最努力的人。请给我一次机会吧,让我证明我自己!”三天后,被录用的消息传来,朱广志哽咽难语。
他由一个无业青年成了柿园乡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安排他的工作是书写身份证卡片。他的字人见人夸:“写得真好!”由于工作出色,他又被安排到乡政府办公室工作。当时没有电脑,全靠手写。有时为了一个会议材料,忙到深夜,甚至连轴转,俢改一遍又一遍,做到了每一个数字的精确和每一段文字的准确,确保了材料内容精准无误。
工作后不久,爱情如期而至。1989年初夏,一个叫李相花的漂亮女孩顶着世俗的压力来到朱广志身边,一年后就成了他的妻子。朱广志常说,自己有福气,不仅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还有一个理解他知冷暖的好妻子。朱广志妻子一直都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是他最强大的力量。
也许,这是命运以另外一种方式给予朱广志的奖赏。
三
1990年夏,朱广志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开始尝试向报刊杂志投稿。 一开始,不是泥牛入海,就是退稿信。也有善良热心的编辑老师在退稿信中指出了稿子的不足之处,并给以不吝赐教,更加激发了他好好写下去的决心和信心。他常以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一句话来自勉:“人的生命历程中,即使不成功,也不能成为空白。”
1991年初春的一天,朱广志的一篇散文《小草》在开封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他看到后非常激动,揣着那张报纸入怀,一宿没合眼。把平生第一笔稿酬——8块钱人民币珍藏在日记本的夹层里:“这是一个美丽的纪念”,朱广志说。
一年365天,朱广志坚持白天上班,夜晚写稿。他常常带着自己的稿件到《杞县报》编辑部学习,编辑老师总是耐心帮他改稿、教他写作技巧。很快,他在众多通讯员中脱颖而出。“每当看到自己釆写的新闻、通讯报道和撰写的言论、诗歌、散文、小说在报刋杂志上发表,别提有多么高兴。”朱广志说。
朱广志善于观察、勤动脑筋,处处留意身边的“新闻”,一旦发现合适的新闻线索,便积极、主动深入采访,或者配合媒体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每次从一线得到的第一手素材,他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写成鲜活生动的新闻稿件。经常一忙起来,就忘记了时间。顾不上吃饭是常事儿,经常加班加点写稿件,待稿件传送给报社时,已经华灯初上了。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着多少真情。”朱广志始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多年来,他坚持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守好主阵地,立足小、近、活、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百姓语言写新闻、说新闻,先后写出了一篇篇鲜活、真实、接地气的新闻作品,有多篇新闻分别上了河南农村报、河南科技报、汴梁晚报的头版头题或二版头题,有的还加了编者按,有的还给了短评,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如: 《柿园乡农民争聘科技顾问》《杞县柿园乡靠科技增产增收》《村里开出工作单 乡镇干部来落实 五里河镇实行“村务工作单”制度效果好》《五里河镇群众反映问题 干部限时解决》《办好事也须群众先点头 五里河镇推行“意见征求卡”制度》,这些作品让事实说话、让过程说话、让群众说话,既来源于基层,接地气,又带有时代特色,与时俱进。
朱广志常说:“我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衷心感谢见过面还有好多素不相识、至今未曾谋面的编辑老师对我的精心栽培以及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我一直把他们视为我生命中的贵人和恩人!”
四
“写作,让我找到了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写作,让我活得更自信,更有尊严,我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更精彩,更丰富。”写作,对朱广志来说,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事业。他怀揣着梦想,带着自制的作品集,曾先后参加了“黄河笔会”、“北京文学创作改稿会”、“中华大地之歌征文获奖作者交流会”等创作活动,拜访了阮观荣、徐东法、肖红、牛汉、张同吾、邹静之等名家名师,得到了他们的指导和点评,收到了肯定和鼓励。从中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变得更加自信,写作的劲头更足了。
1999年3月,因工作需要,朱广志被调到五里河镇政府,还是负责文字材料和新闻报道。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工作,他永远都是能量满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2001年3月,朱广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之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更加努力工作。
坚持到基层一线去,到群众当中去,到新闻现场去,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是朱广志一直坚持的写作理念。为了采写时任第二批“三个代表”省直机关驻杞县工作队总队长、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赵豫林驻村的先进事迹,他曾十多次往返赵豫林所住的五里河镇马庄村。有两次遇雨天,车进不了村,他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摔倒再爬起。此后,他经过筛选材料,撰写了3000多字的新闻通讯《“三个代表”的模范实践者》,该作品在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中华大地之光”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表彰大会。
五
人生的跌宕起伏是常态。
在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中,朱广志再一次遭遇人生的打击。因种种原因,他成了改革大潮中的一名下岗分流人员。他热爱这个大时代,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也坚信自己是块金子。在这个时候,朱广志因文笔好、人品正、能力强,当地不少知名企业高薪聘请他,但都被婉绝,他依然参加县群众信访工作部的公开招聘,成了一名“编外信访干部”。
很多人不解了,放着高薪不赚,去当什么“编外信访干部”?朱广志自顾做自己,不解释。因为他太忠于自己的初心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解忧,为党解难”是自己应自觉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自从步入信访工作行列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交给了信访事业,为之奋斗,为之奉献,勤奋敬业,任劳任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着新时代信访干部“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使命职责。
16年来,朱广志接待来访群众近4000多人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200余件;还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帮助30多名农村青年走出困境,使160多名残疾人摆脱心理阴影,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他还不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给没钱吃饭的残疾人买饭并送路费,与他们结下“穷亲戚”。他还不时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他常说: “我是个残疾人,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我要在生命中尽己所能多帮助他人。”有好多信访人把他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
在长期的接访实践中,朱广志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接访办法:用自己的热情接待稳定信访人的情绪,悉心倾听信访人的诉求和心声,用专业的法律政策辨清是非曲直,让信访人明白解决诉求的正确途径。
六
有人说,朱广志像一台上紧发条的钟表,不停的运转,不知道停歇。近年来他以文会友,结交了不少全国各地著名书画家,先后给徐东法、聂根升、倪进祥、赵桂中、桂行创、胡国伟、杨泓、韩宁宁、闫振、邢怀章、徐杨、耿歧超等近百位名家撰写发表了200余篇美术评论,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写美术评论时,朱广志坚持崇德尚艺,秉持职业操守,远离铜臭味儿,把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自己的创作准则,是其是、非其非,说真话、讲道理,写出的文章文笔优美,语言简炼,通俗易懂,既接地气、还有底气、又长灵气。因而,他的美术评论文章很受欢迎,约他写评论或报道的书画家越来越多。
朱广志还积极参与策划书画交流活动,几年来,他协助开封方圆宏业房地产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首届南北中国画(杞县·罗山县)交流展、第二届南北中国画(杞县•固始县)交流展,还协助杞县方圆欣泰百货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春联义写惠民活动。同时,他还参与策划成功举办了杞县首届“金杞杯”书画大展赛和10多次书画笔会。
七
朱广志是伴着村民“乖孩子”、“懂事娃”的评价长大的。在杞县,熟悉朱广志的人都知道,他虽有残疾,但一向勤奋乐观、积极向上、一心向好、乐于助人。
写作虽很寂寞、很清苦,可朱广志依然顽强执著地写作着,并把欢乐、愉悦和希望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别人。他写的大多是父老乡亲身边的事,离广大人民群众最近,也是他们最熟悉的新闻事件,因此,他的文章深受农民朋友喜爱,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咱农民的记者”“咱农民的作家” 。
2008年,朱广志当选杞县政协委员。每一次参加政协会之前,他都不惜时间和精力,深入农民朋友当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他每年都书写提案五、六件,积极的参政议政。出外采访、学习,他总忘不了宣传家乡的大蒜、辣椒、酱菜、红薯泥等农特产。
不论在哪里,干啥工作,朱广志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这么多年写的材料或报道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同事们的好评。就是再苦再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继续向前奔跑,始终不懈追梦。
常言道,能者多劳。朱广志却说:“我不是能者,但我是愿者。”他始终把愿者多劳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一种品质。心中只想着做好工作、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在他身上藏着世界上最干净的灵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了河南人“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国内部兼学术部主任阮观荣了解了朱广志的事情后,评价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河南人的“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强不息、能拼会赢”品质,并把这16个字写成书法作品赠送给他。
朱广志,在这个小城里,从没有停歇过,今天自然硕果累累。他现已发表文章3000余篇,40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通讯员”,两次被评为全省信访系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曾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励30多项,还荣获中华大地之歌十佳新闻文化工作者,8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
中国网、光明网、国家信访局公众号、河南日报客户端、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科技报、河南信访局网站、《开封日报》、《东方今报》等媒体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朱广志,从30多年前那个投稿的青涩少年走到今天成绩斐然的中年,他依旧生活在那个杞县小县城,他仍旧以一颗感恩的心、一以贯之的奋斗姿态,努力地工作着,勤奋地创作着……
他笑着说,最好的感恩是奋斗。通过努力奋斗,成就了自己“了不起”的人生。
朱广志的人生自然是了不起,甚至可以称得上卓越。
祝福他!
作者简介:张舒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主任编辑,文化与艺术策展人,女性文化研究专家及女性公益事业推广者,现供职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著有散文集《橙色的梦》、长篇生态小说《村殇》等,主编出版中原大型女性励志纪实文学丛书《飞翔的女人》、《追梦的女人》等近百万字。策划出版少儿励志图书《和好孩子交朋友》,该书被河南省教育厅指定为河南省中小学图书馆配图书、河南省中小学推荐优秀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