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仓 超)禹州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在2021年参观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时曾说:“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我国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非遗活化利用。无论是文物节目刷屏网络,还是非遗好物圈粉年轻人;无论是老手艺跨界创新,还是非遗走进学校课堂……如今文化遗产日益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盛田农业百年粉坊产业观光工场,把目光投向禹粉文化,感受禹粉在代代守护和与时俱进中产生的生机活力,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坚定文化自信。
禹粉之美,不仅美在它晶莹剔透的外观,爽滑筋道的口感,更是美在它与当地人民生活的水乳交融和相生相长。禹州因为历来有种植红薯、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在三年灾害期间,禹州人就是靠吃红薯度过了艰难岁月,大大降低了因饥饿造成的死亡。在禹州的历史上,红薯是曾经的“生命之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人们对禹粉的热爱,无不体现在制作禹粉的十八道工艺上:从选薯洗薯、剁薯、磨薯、过大箩、过二箩、兜粉蛋、晒粉子到和粉糊、漏粉、煮粉、拨粉、冷却、挂杆、晾粉、冷冻、浴粉、晒粉,每一道工艺,都是人们的智慧和创造的结晶,这就是禹粉的工艺之美非遗传承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盛田农业百年粉坊经过不断的改善提高,申报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禹粉文化博物馆、禹州粉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对外开放,成为禹州粉条制作技艺传承非遗成果的固定场所,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走进非遗和了解非遗的平台,更大程度地保护和传承了禹州粉条制作技艺这一农耕文化遗产,起到了对县域非遗文化的认同及传承作用。盛田农业百年粉坊产业观光工场内的禹州市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学院,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盛田农业农民田间学校,每年面向社会免费培训、传授禹州粉条制作技艺,提升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走进禹粉文化博物馆,了解禹州种植红薯、生产纯正红薯粉条的历史。可以触摸到明清时期各种传统农具和做粉条的各种用具,一把把磨得发亮的粉瓢,闪着历史和岁月的光芒,许多游客会好奇的问,下粉条用的粉瓢留的漏孔有指头那么粗,是如何下出细如银针的禹州粉条的?当游客们怀着疑问走进禹州粉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时候,一切疑问迎刃而解。要传承更要创新,创立禹州粉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初衷是想把禹州祖祖辈辈赖以为业的粉条加工事业发扬光大。“匠心、传承、坚守、创新”是盛田人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盛田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在坚守中打造禹州粉匠精神。因此,为进一步加大禹州粉条制作技艺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创新性传承利用,达到持续运行、效益显著,实现大规模生产,在乡村振兴、研学旅游、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1年,禹州粉条制作技艺被顺利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盛田农业百年粉坊被命名为禹州粉条制作技艺省级传习所,创始人孙继周被确认为禹州粉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同时,盛田农业有12人被确认为禹州粉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