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周志刚)正值小麦灌浆期,陆浑灌区洛阳市偃师区服务中心的同志们不畏艰辛,不分昼夜,坚守在灌区一线,统一调度,适时监测,全力以赴保障农田灌溉用水。
陆浑灌区东一干渠偃师段,干渠总长度为38.7km,控制着我区南部3个镇及伊滨区境内3个镇30余万亩耕地,支斗农渠共58条,实际长度共130km,每年灌溉面积约7万亩次。每年要组织三次灌溉,最近的一次被称之为灌浆水。
由于近期我区干旱少雨,再加上去年“7•20”特大暴雨造成偃师、下游巩义部分渠段损毁较为严重,造成本次灌溉任务重、难度大。在复杂的形势下,在严峻的考验下,陆浑灌区洛阳市偃师区服务中心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桥头堡”、基层党员“排头兵”作用,大力发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躬身入局,有解思维,主动担当,砥砺前行,圆满完成了农田灌溉任务,灌区的粮田丰收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
康育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领头雁
康育超是陆灌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农田灌溉及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到陆灌中心工作的近一年时间里,边工作、边学习,不仅把机关工作抓的井井有条,业务工作现如今也是得心应手。他既要负责水毁工程督导,又要指导抗旱灌溉,科学调度,研判险情,及时处置。连续多天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夜以继日坚守在抗旱灌溉一线。因灌溉渠线较长,再加上煤矿沉陷区府店镇夹沟坝不能正常运行、下游巩义段水毁工程正在修复,用水调度难度比较大。4月26日晚上2点多,因偃师灌区需水量大,而下游巩义段节水闸关闭,府店镇夹沟坝即将面临溃坝险情。12点多才刚到家的他,接到电话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险情处置,安排上游退水,备好抢险物资,抢险队伍时刻待命等。等到险情过去,已是凌晨三四点钟。虽然已是满身的疲惫,但却掩盖不了内心胜利的喜悦,他在心里对自己说,粮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再难再累也要保障灌溉安全,确保丰产丰收。
孙志伟:以爱传承,敬业奉献的“子弟兵”
孙志伟是工程管理科科长,主要负责灌溉工程管理工作。再过8个月就要退休的他,仍然与其他年轻人一样,坚守在第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巡查渠线,排查险情,维修渠道。他的父亲也是一名老陆灌人,是一名老党员。可谓是子承父业,薪火相传。如今老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由他们兄弟二人轮流照顾。好不容易休息半天的他,若是接到了渠段出现险情的电话,父亲总是说,“你是工程运行的负责人,遇到问题肯定要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家里你放心好了,如果有什么事情我就叫邻居来帮忙……”
张廷朝:用情灌溉,甘于平凡的“老黄牛”
张廷朝,农田灌溉科科长,主要负责农田灌溉用水计划的调配督导及技术指导工作。自从1981年河南省陆浑灌区偃师工程指挥所成立到现在,一直是单位的技术骨干,曾担任工程管理科科长、农田灌溉科科长等职务。几十年如一日,风雨兼程,默默无闻。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三十多年来,经他带出来的“徒弟”都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也被大家尊称为“师傅”。虽然他年底就要退休了,但是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和“徒弟”们的要求。有一次,所在科室的同志在上报工程竣工决算报告时,经上级部门审核后,发现个别数据不准确要求重新核查上报,可是这位同志查了半天,却怎么也查不出究竟是哪里出了错。张廷朝带上老花镜,仔仔细细将报告上的近百个数字重新核查了一遍,原来是有个表示金额的数字个位数与十位数颠倒了位置。一贯严厉的他,在办公室“大发雷霆”,“虽然这只是个数字,如果下次是出现在千位万位呢?怎么办?将会给政府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即使是一分钱,也坚决不能有一丝马虎!”
赵彦红:坚持不渝,磊落飒爽的“女铁人”
赵彦红,农田灌溉科副科长,工程师,支部组织委员,曾担任大口镇南寨村的第一书记。他就是张廷朝唯一一个女“徒弟”,不仅组织宣传工作出色,工程技术与男同志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每逢灌溉期,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灌区战线上总能看到她的身影。5月6日晚上10点多,她像往常一样沿渠巡查。有的沿渠边缘灌木丛生,根本就没有路。天黑路滑,她一不小心掉进了周围的荆棘丛中,大家好不容易才将她拉了出来。十余天过去了,胳膊上、腿上的划痕还是红一道青一道的。每天,她都是到了后半夜才拖着灌了铅的两条腿回到家中,耳朵也发炎了,听不清,脑子翁翁直响,大家都劝她回家休息,可她却说:“咱们灌溉渠线长,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我这点小毛病不算啥。”因为她知道,在这种紧要关头不能退缩,必须咬牙坚持,要以迎难而上的毅力带动身边人,小麦颗粒归仓就是水利人最大的愿望。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干渠管理段的同志们,常常半夜三更要去调节闸门,维护干渠工程安全输水,还要不间断到沿渠路上查看工程及防溺水安全宣传,到镇村、学校等场所进行安全教育。致敬,水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