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崔卫东)新乡县朗公庙镇“朗公庙传说”,09年4月被新乡市政府列入“新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个传说不断被新发现的历史依据所丰富。
据朗公庙镇仓颉庙出土的清雍正元年的碑史记载,朗公庙中所敬奉的朗公仓颉像,是明洪武年间,有户王姓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新乡县城南二十里处在这里生息繁衍,修房盖屋,逐渐形成了一条胡同,后来取名为王家胡同村。
王家胡同有个姓王的皮匠,他先后娶了两个老婆,生了14对双胞胎儿子。村里一位老者说,王皮匠前后共“拾”了14对双胞胎,28个儿子,这是破天荒的奇闻,他就提议将该村改为王二十八屯。
后来,王二十八屯有个在外地做买卖的商人王来甫,他听说“朗公”(传说是炎帝的史官,名为仓颉)是汉字的创造者,便对朗公十分崇拜。回乡时,他专门买了一张朗公像,挂在家里当神来供奉乡邻得知朗公是个文字发明家,也对其非常敬佩,就请求王来甫将朗公像挂在村西的玉帝庙里,让大家共同铭记仓颉造字之功。
明宣德年间,王二十八屯的村民决定翻修、扩建玉帝庙。动工后的第3天中午,当工匠们正准备上梁时,忽然有人喊:“村西有条狼……”听到喊声,大家举起工具就打狼去了,但追了两三公里也没有追上。当他们回到修庙的工地时,4根大梁全部升到了8个梁柱上,不偏不斜。有人说是他们修庙感动了朗公,朗公显灵把梁给架上去的。于是,大家摆上供品,挂上朗公像,上香祈祷起来。村民捐资塑了一尊朗公像,安放在庙内。村人以庙为村名,将村名改为“朗公庙”。至今已600余年。
经该村退休干部、岳绍文老先生(已故)研究朗公仓颉文化已18个春秋。为追溯朗公仓颉文化历史的源头,多次从河南新乡到山西高平考查取证,追根求源。在山西高平永禄乡扶市村,岳老由当地一位村民引导,见到了一块清康熙元年二月的《重修仓颉庙记》残碑,记载了朗公即是仓颉,是汉文字的创造者。当地有朗公山,山上有旧庙遗址。据高平一位名叫李玉振的老人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朗公仓颉年轻时很聪明,先是当地叫“泫”的母系部族的造字和记事小官,后来炎帝神农氏部族与“泫”部族融合,朗公仓颉就成为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部族的史官。
现在的史学界一般认为,汉字的最早创造者是侯冈仓颉,是黄帝轩辕氏部族的史官,祖籍陕西白水县。可是,朗公仓颉创造文字的功绩却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放置到渐渐被遗忘的历史角落。
然而,透过时空的隧道向前追溯,不难发现,炎帝神农氏部族是早于黄帝轩辕氏的部族。据对史籍资料的研究,炎帝七世后裔的一个分支蚩尤氏部族与炎帝八世榆罔在今山西高平、长治一带争夺世袭领地与部族领导权,炎帝八世榆罔部族和黄帝轩辕氏部族联盟,战胜蚩尤,蚩尤部族逃往长江流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也叫“黄帝大战蚩尤”。北方的炎帝部族则与黄帝轩辕氏部族融合,后因黄帝部族势力日渐强大,炎帝部族政权也被黄帝轩辕氏部族取代。
经考证朗公仓颉与侯冈仓颉都是中国汉字的创造者,都是我们尊崇的伟大先辈,只不过所生活的时期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文字创造并非一人。朗公仓颉是炎帝神农氏时期的史官,因所处的时期较早,所以应是中国汉字最早的创造者。